学科分类
/ 7
121 个结果
  • 简介:进城是新世纪海峡两岸女性小说的一个重要母题,在叙事策略方面有三个独到之处:一是温情叙事下苦难、欲望、文化三种书写内容的交织。二是同一故事中两个进城女性人物的对比设置。三是基于平视的女性内聚焦叙述模式,从而彰显女性作者对叙事技巧的不懈追求及对女性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

  • 标签: 新世纪海峡两岸 女性小说 进城母题 叙事策略
  • 简介:  从根本上说,人类是一种不断在迁徙中向前发展的存在.从愚昧、落后的远古时代到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人类就是在一次次不间断的游动中发展到现在这种生存状态的.……

  • 标签: 地上异乡人 小说世界 异乡人浅论
  • 简介:“欲望”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杠杆”,在新时期文学中已经占有了自己的位置并得到了充足的展示。本文意在通过对新时期文学中的历史欲望叙事、女性(权)主义欲望叙事和暴力欲望叙事的辩证分析,揭示其内核、弊端和现实效应。

  • 标签: 历史欲望叙事 女性(权)主义叙事 暴力欲望叙事 欲望
  • 简介:萧红作品的悲凉意蕴源于她那悲剧性的短暂一生,她颠沛流离、饱尝辛酸的特殊经历孕育了她作品的苍凉之感。在中国现代文坛上,萧红也正是借其小说永恒的悲凉主题和诗化文风占据了不容小觑的一席之地。她善于利用场景、细节和人物的情感变迁来结构小说。用自己特有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笔触来现照北中国老百姓的生存困境和悲惨遭遇,从而使其作品的悲凉意蕴获得了多重的表达。

  • 标签: 悲剧意蕴 情感 时间意识 生存空间
  • 简介:本文聚焦刘继明2010年和2016年接连出版的两部长篇小说《江河湖》与《人境》。通过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刘继明为我们时代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知识分子小说类型。这种类型的小说首先基于作者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清晰确认,并将小说创作看作是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建构的重要途径,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文学创作日益走向社会边缘的时候,这一类型的小说对当代文坛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知识分子小说 《江河湖》 《人境》 知识分子形象
  • 简介:蒋韵作品中的女人多为第二性,在其作品中展示了以多重角色出现的女性在不同时代、不同关系中的生存状态,描述了女性在人类基本情感模式中面临着失去的境遇,并揭示出在男权本位意识居统治地位这一背景中苦难之于女性的先验存在性和无从摆脱的特质。

  • 标签: 两性关系 梦魇 异化 附属 次者
  • 简介:这是个失衡的时代。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物质与精神的天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失衡过,形形色色的物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堂而皇之地戏弄"文化"、"灵魂"、"良知"、"责任"、"道义"这些精神世界的"偶像"——一如我们讥之曰"呕吐的对象"。

  • 标签: 无厘头 小说 精神世界 深圳 发展进程 女诗人
  • 简介:文学史研究中,如何界定文学史内容与文学史形式的范畴,以及如何处理两者间的关系问题,一直颇具争议性。不同时期的文学史编撰,是偏重于文学史内容的充实,还是偏重于文学史形式的创新,是否暗藏规律性,两者到底孰轻孰重,如何处理才能相得益彰,都是有待进一步解答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将通过考察40余年来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实践,试图为廓清这些疑问提供一个视角。

  • 标签: 文学史 内容与形式 中国现代小说史
  • 简介:劳马的小说写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的创作显示了一种持续的稳定性,并呈现出其个人的"风格",可以说劳马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自觉的小说家。但遗憾的是,虽然他的作品被很多杂志转载并入选多种选本,但是对于他小说的批评和解读的文章

  • 标签: 文学史 历史叙事 抹布 作品 东方 人物形象
  • 简介:端木蕻良是裹挟着一股浓郁的“边塞诗风”扬名中国现代文坛的,其成名作《鸶鹭湖的忧郁》,真实细致地描绘了在日本帝国主义和伪满政府残酷统治下的百姓生存境遇和生命体验,并将这种体验放大上升至民族国家的高度,作品中极具隐喻和象征色彩的自然视景同置身其间的主人公一起,在忧郁的情调中蜕变,文本内在的巨大张力使作品具备了较为深邃的阐释空间。

  • 标签: 忧郁 蜕变 张力 阐释空间
  • 简介:这次获奖的有五部中篇小说、六个短篇小说,其中各有一篇少数民族作家的翻译作品。长篇小说空缺。我们通读了这11篇小说,内心感慨颇多。我家阳台上一盆盆花木争奇斗艳,婆娑的滴水观音、幽雅的兰花、热烈的桑叶牡

  • 标签: 争高枝 喀什噶尔 噶尔杯
  • 简介:辗转半个世纪后,在中国福州的一艘小船上,文学家林纾精通外文的好友王寿昌带来了这部“两方的《红楼梦》”作为今年拍场上的新势力,古籍善本的逆袭为略显疲乏的艺术品市场带来不少的惊喜。不少知名拍卖公司纷纷开设古籍善本专场,在学术和文化价值上做足了功夫。这其中,一件西泠2012秋拍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古籍与福州颇有渊源。

  • 标签: 《巴黎茶花女遗事》 刻本 小说 西洋 翻译 国人
  • 简介:20世纪60年代,非虚构小说的文学样式在美国发展起来。它在报道真人真事时,融入了小说的写作技巧。非虚构小说之所以能时兴并形成巨大的文学潮流,与读者的接受是密不可分的。论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其加以观照,以便更好的理解它。

  • 标签: 非虚构小说 接受美学 时共
  • 简介:在《金色笔记》中,莱辛将各种主题浑然成篇,为读者提供了富有个性的人物素描。作为“营造秩序、提出一种新的人生观”的预言家,她利用小说寓言了两性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在未来宇宙空间的位置,并对生活作出哲学性的阐释。她还探求了小说在形式、内容和功能方面发生的变化,锐意改革:展示了以四本笔记,并穿插日记和剪报可以成篇的小说形式,从描述婚外恋的角度对小说内容进行革命。作者在笔记中也触及了社会现实,挖掘人的商业化态度,揭示了感情和财产、金钱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象征,揭示了人性关系之本是彼此相依、驱散孤独,两性关系尤为如此。

  • 标签: 莱辛 《金色笔记》 小说形式内容
  • 简介:语料库中的语言学的文学文本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维分析,为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文学赏析。利用语料库中的检索工具对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掘作品的深层意义。

  • 标签: 语料库 语言学文本 《一小时的故事》
  • 简介:吉林作家朱日亮的小说往往以生活日常为起点,以一种沉稳平静甚至达到安详状态的叙述笔调接近生活和人性的隐秘本质。短篇小说《一个人看电影》关注到了人的生存境遇,文本具有宽阔的内涵,小说传达出一个意旨:生活如同一个谜,且生活之谜是不可知的。朱日亮有效地发挥了“电影”的能指与所指功能,构架起一个关于生活与存在的故事。

  • 标签: 朱日亮 《一个人看电影》 生活之谜
  • 简介:这个故事来源于刘庆邦的小说《神木》以及由此改编的电影《盲井》。不仅我没有亲历,而且还不是故事的全貌。我人为截取一段,以期获得对基层社会运转逻辑的理解和诠释。可以说,它是一个运用“社会学想象力”的彻底的主观建构的过程。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一切置于“后台”,前台的故事还是具有被反复“凝视”和“咀嚼”的意义。

  • 标签: 法人类学 基层社会 社会结构
  • 简介:民族意识和正邪对立与道德伦理之间的悖论是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主题。民族意识是大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对立的意识,正邪表现为是非善恶的二元价值设定,它们都是统治者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统治设计的道德伦理中的一部分。通过对小说中民族意识和正邪对立与道德伦理的契合与背离的诸多形态的展开和分析,得出金庸解决这一悖论的途径,要么是文本中人物自身走向灭亡,要么是人物自身进入道德伦理之中又从道德伦理中隐身而去,要么是本来就超然于道德伦理之外,不在其规定的尺度内行动与言说。这意味着作为事物自身固有的对立统一形态的悖论仍然存在,并没有被消除,因为唯一能够消除悖论的是消除事物本身。没有了道德伦理本身,就没有了悖论。从这个意义上讲,金庸没有完成和实现超越悖论。

  • 标签: 金庸 武侠 民族意识 正邪对立 伦理道德 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