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正畸治疗在连续多位牙缺失固定义齿修复中的可行性。方法所有10个病例采用义齿修复前通过正畸手段向缺隙中央方向移动缺隙两端的天然牙,使连续多牙位缺失变为间隔缺失后,再行固定义齿修复。结果所有病例均同时获得美观和功能上的恢复,基牙和修复体均稳定,病人满意。结论正畸治疗在连续多牙位缺失固定义齿修复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正畸治疗 连续多牙位缺失 固定义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应用于急重症中的作用及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回顾调查方法,对2014年6月~2015年12月间通过CRRT抢救的38例急重症肾脏疾病患者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给予患者实施综合护理,观察患者情况。结果通过CRRT及综合护理后,38例患者中,22例痊愈出院,13例病情好转后转入到普通病房顺利出院,3例患者死亡,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7.89%。结论在CRRT中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确保CRRT安全有效的关键,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安全性较高。

  • 标签: 连续性肾脏替代 急重症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中连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82例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为研究资料,依照随机、均等的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41例。予以参照组常规方法护理,予以研究组连续性护理干预,比较观察经不同护理干预患者的护理效果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以及并发症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依从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患者实施连续护理干预,其护理效果良好,能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改善,并发症率的发生降低。

  • 标签: 射频消融术 阵发性房颤 连续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化脓性膝关节炎微创连续冲洗的有效护理对策。方法择取我院于2014年11月到2017年11月收治的80例化脓性关节炎患者,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微创连续冲洗治疗,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总满意度为97.50%,显著高于参照组的75.00%,P<0.05,差异在统计学中存在意义。结论针对微创连续冲洗开展有效护理,可以提高化脓性膝关节炎患者预后效果,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应当将这一护理模式进行推广。

  • 标签: 化脓性膝关节炎 微创连续冲洗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降低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常见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护理方式为依据进行分组,将入组患者分成每组例数均为48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以此为基础加用针对性护理,对两组护理效果予以对比。结果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与观察组的8.33%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时并发症发生风险得到明显控制,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 标签: 连续性血液净化 针对性护理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连续腰麻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下肢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下肢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腰硬联合麻醉,实验组采取连续腰麻。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麻醉前与麻醉后(5分钟)的SBP、DBP、HR。结果两组患者的多项手术情况均基本相同,无明显差异,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整体麻醉效果均较为理想,麻醉后5分钟时,常规组患者的SBP、DBP、HR波动较大,同时和实验组相比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腰麻更加适用于老年人下肢手术中,临床效果更加理想,同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连续腰麻 腰硬联合麻醉 老年人下肢手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6年1月到2017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病患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种诊断方法对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阳性检出率。结果动态心电图对于心肌缺血的阳性检出率(81.3%)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46.3%),数据差异明显(p<0.05)。动态心电图的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比之常规心电图更能够有效的提高冠心病病患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检出的阳性率,有助于为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值得推广。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常规心电图 冠心病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脑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在2016年7月到2017年7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垂体微腺瘤患者,回顾分析所有患者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的相关资料。结果脑垂体微腺瘤患者常规MRI检查,在T1WI模式下主要表现为低信号和等信号,在T2WI模式下表现为高信号和等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后,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低信号,个别患者在延迟扫描中存在强化现象。结论脑垂体微腺瘤患者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进一步明确疾病特点,提高临床诊断率并为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垂体微腺瘤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技术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电图QRS波时限和Q-Tc间期以及二者的动态变化对急性左心衰竭(ALHF)患者的预后评价。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我院就诊的ALHF患者17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急性发作6h内及首检后24、72h行常规心电图检查,测量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并计算其首检后24、72h的变化率。依据患者出院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86)、预后不良组(n=59)和死亡组(n=31),分析三组患者各时点QRS波时限和Q-Tc间期及变化率,以评价其预测作用。结果预后良好组首检后24、72h的QRS波时限、Q-Tc间期较急性发作6h内下降,各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组组内各时点QRS波时限及Q-Tc间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及死亡组首检后24h的Q-Tc间期及首检后72h的QRS波时限、Q-Tc间期长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死亡组的RATEQ-RS2、RATEQ-RS3、RATEQ-Tc2、RATEQ-Tc3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预后不良组与死亡组的RATEQ-RS2、RATEQ-RS3、RATEQ-Tc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ATEQ-Tc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时点的QRS波时限、Q-Tc间期以及二者的变化率能较好的预测ALHF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急性左心衰竭 心电图/QRS波时限/Q&ndash Tc间期/变化率 动态观察 预后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冠心病的临床对比价值。方法将2015年4月28日~2018年1月7日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分别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与动态心电图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阳性率与心律失常的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检测出阳性41例(82%),对照组检测出阳性26例(52%)(P<0.05)。观察组检测出室性早搏二/三联14例、室性早搏成对12例、房性早搏二/三联22例、房性早搏成对12例、短阵室上速12例、房室传导阻滞16例、房性早搏单发22例、房室传导阻滞13例、短阵窦性停搏17例;对照组检测出室性早搏二/三联2例、室性早搏成对2例、房性早搏二/三联6例、房性早搏成对2例、短阵室上速2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房性早搏单发7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短阵窦性停搏5例(P<0.05)。结论相比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更高的价值,更能反映出患者心律失常、冠脉缺血等情况,从而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常规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临床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心电图对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间收治的56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入组患者分别进行常规静态心电图诊断和动态心电图诊断,比较两种方式诊断结果。结果常规静态组对房性早搏的检出率为80.00%,室性早搏检出率为76.5%,房室传导阻滞检出率为61.5%,室内传导阻滞检出率为63.6%,总检出率为71.4%,动态心态图的检出率依次为93.3%、100.0%、84.6%、90.9%和92.9%,比较两种方式对老年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可明显提高诊断价值,推广应用价值明显,值得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老年患者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60例经电生理检查证实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动态心电图诊断,观察并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6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为严重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18例窦房阻滞,12例慢-快综合征,10例双结病变,动态心电图检出37例,检出率为61.7%。结论动态心电图可以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可以作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早期的诊断方法。

  • 标签: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动态心电图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心肌桥患者的运动平板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对比其诊断效果,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共完成冠状动脉造影被诊断为心肌桥患者80例,分别用运动平板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测,对比分析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运动平板心电图阳性48例,阴性32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的共41例,阴性者共39例。运动平板心电图检出心肌桥的敏感性为80.5%,特异性为61.5%。动态心电图阳性49例,阴性31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41例,阴性39例。动态心电图检出心肌桥的敏感性为58.5%,特异性为35.9%。运动平板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敏感性和特异性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平板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均可有效诊断心肌桥,且运动平板心电图更有优势,临床诊断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 标签: 心肌桥 运动平板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620例老年心律失常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用动态心电图24h检测,并对心电情况做记录和分析。结果老年心脏病患者心律失常形式发生率高的是窦性心动过缓和偶发性房性期间收缩。结论老年人因电生理学的改变以及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各类型的心律失常频繁发生,并随年龄增加心律失常明显增多,尤以房性早搏最为多见。

  • 标签: 老年人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唾液腺动态显像的定量分析指标协助诊断干燥综合征(SS)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2013年6月—2015年10月期间德阳市人民医院风湿科确诊为SS,并行唾液腺动态显像患者127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组4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SS(SLE-SS)组17例,类风湿关节炎继发SS(RA-SS)组62例。另选取同期除SS及其他唾液腺疾病以及可能影响到唾液腺功能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23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唾液腺动态显像,对比观察各组患者双侧腮腺及颌下腺摄取值(UI)、排泌分数(EF)等指标。结果PSS组、SLE-SS组及RA-SS组UI及EF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内各疾病组U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唾液腺动态显像定量指标有助于结果判断,UI值和EF值可以作为协助临床诊断SS的指标。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唾液腺显像 腺体功能 摄取值UI 排泌分数EF
  • 简介:摘要动态心电图作为可长时间检测患者心脏状态的仪器,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它发源于1947年Hotel检测,可将检测时间延长至24h甚至72h,将检测次数提升为10万次左右。采用动态心电图对患者开展心电检测,效果甚佳。它还可应用于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检测中,效果显著。本文借助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开展检查,针对冠心病患者心电图表现、影响因素及临床应用进行探究,旨在使动态心电图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服务,促进动态心电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运动血压和动态血压的关系。(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CysC、eGFR相关性分析)方法临床纳入98例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检测,根据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PI)分为两组。其中PPI<0.437的46例患者作为研究1组,PPI≥0.437的52例患者作为研究2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肝肾功能检查,分析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差异情况,观察动态血压均值、动态血压(24hPP)、PPI与血清胱抑素C(CysC)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TC、TG、LDL-C、HDL-C、BUN以及Scr水平均无差异,P>0.05;研究1组eGFR与CysC水平与研究2组有差异,P<0.05。两组患者仅动态心率无差异,P>0.05;研究1组24hSBP、24hDBP、24hPP以及PPI与研究2组均有差异,P<0.05。24hSBP、24hPP以及PPI与高血压患者CysC呈明显正相关,与高血压患者eGFR呈明显负相关,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情况与CysC水平密切相关,但舒张压与CysC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高血压 运动血压 动态血压 关系
  • 作者: 辛天虹
  • 学科: 医药卫生 > 诊断学
  • 创建时间:2022-07-22
  • 出处:《医药卫生》2022年5月
  • 机构:安新县医院检验科,河北 安新071600
  • 简介:目的:本文在糖尿病患者诊断方案的研究中,探究其血糖检验和尿糖检验的效果及检出率。方法:本次所选取的研究样本来自于到我院接受诊治的糖尿病患者,一共抽取样本量200例,之后通过检验方法将所有样本量分成了两组,接受尿糖检验的设为尿糖检验组(100例),采用血糖检验的设为血糖检验组(100例);分组完成之后便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的检验方法,之后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及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针对实验研究期间所得数据进行评比,可以掌握到经过检验后,两组阳性检出率对比,血糖检验方式的阳性检出率更好(P<0.05);两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比,血糖检验方式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P<0.05)。结论:本文通过对糖尿病患者采取了不同检验方式后,利用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统计评估后得出:采取血糖检验,可显著提高阳性检出率,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得到了提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行。

  • 标签: 血糖检验;尿糖检验;糖尿病;诊断;效果;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药物治疗前后对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68例规律服药的糖尿病患者,对他们介入非药物治疗6个月,观察干预前后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结果患者在非药物治疗干预后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优于非药物治疗干预前。结论非药物治疗在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上有显著疗效。

  • 标签: 糖尿病 非药物治疗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对乡镇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规范管理模式,查看其管理效果和对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接收规范管理的44例乡镇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参与研究,另选择44例未接受规范管理的乡镇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参与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管理前后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和生活习惯变化情况。结果经过对比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和生活习惯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乡镇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规范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临床指标,使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 标签: 乡镇 2型糖尿病 规范管理 血糖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