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α-L-岩藻糖苷酶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46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行眼底荧光素造影术,分为A、B两组A组为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71例;B组为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75例;同时选取7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人群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分析各组之间α-L-岩藻糖苷酶的相关性关系。结果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的α-L-岩藻糖苷酶明显高于为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P<0.05);增生性、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两组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含量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可作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

  • 标签: &alpha -L- 岩藻糖苷酶 眼底荧光素造影 糖尿病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简介:目的:研究L-门冬酰胺酶脂质体对体外培养的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MTT测定L-门冬酰胺酶脂质体的抗肿瘤活性,电镜观察药物对肿瘤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L-门冬酰胺酶脂质体(经前体脂质体水合而得)组与肿瘤细胞作用后,HL-60细胞的G0/G1期细胞量明显增加,而进入S期的细胞明显减少.增殖指数L-门冬酰胺酶脂质体组的PI值显著下降.HL-60细胞凋亡比例显著增多.结论:L-门冬酰胺酶脂质体抑制HL-60细胞的繁殖,可能与抑制细胞的S期有关.

  • 标签: L-门冬酰胺酶脂质体 HL-60细胞 细胞周期
  • 简介:抗癌药物-聚合物偶合物的应用是抗癌治疗的一个有效发展方向。抗癌药物-聚合物偶合物是将适合的聚合物载体、生物可降解的连接体以及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抗癌药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新型抗癌药物的发展方向。多聚(L-谷氨酸)-紫杉醇偶合物(PG-PTX),将传统抗癌药物紫杉醇和多聚谷氨酸接连起来,是抗癌药物-聚合物偶合物中极具代表性的药物。PG-PTX偶合物能够提高紫杉醇的抗癌活性,增强紫杉醇治疗的安全性和效能,以及改善单独应用紫杉醇引起的不良药动学特性等。因此,PG-PTX偶合物的应用对于许多人类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紫杉醇 多聚(L-谷氨酸)-紫杉醇偶合物 药代动力学
  • 简介:将2-乙酰吡啶与L-蛋氨酸在乙醇作为溶剂的情况下混合,并用氢氧化钾调节其pH,二者通过缩合反应,得到2-乙酰吡啶缩L-蛋氨酸配体。在此基础上,将配体与三水合硝酸铜进行反应,合成了铜配合物,使用紫外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此外,选用紫外和荧光光谱法对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和DNA作用的模式是插入模式。

  • 标签: 2-乙酰吡啶 L-蛋氨酸 结构表征 DNA作用
  • 简介:摘要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是一种早发性、具有靶向治疗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罕见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预后极其重要。2017年国际神经递质相关疾病工作组(iNTD)制定了《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的诊断和治疗共识指南》,给出了基于共识指南的推荐意见,便于指导该类患者的诊疗和长程管理。现主要根据该共识对AADCD的临床症状及治疗进行解读和总结,便于儿科临床医师认识和了解该病。

  • 标签: 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 诊断 治疗 指南解读
  • 简介:目前,市场上“甜甜的、酸酸的”酸奶不下十几种,全国年消费量高达百亿瓶。然而假如发问:“乳酸奶和乳酸菌奶区别何在?”对此问题,绝大多数人是回答不清的。还得让我细细道来才见分晓。

  • 标签: 乳酸奶 乳酸菌奶 营养成分 吸收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脂蛋白L-I(apolipoproteinL-I,apoL-I)基因变异是否与中国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atheroscleroticheartdisease,CHD)患者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相关联。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方法对邯郸地区390名正常人及382例冠心病患者apoL-I基因外显子Ile244Met多态性位点进行分析。结果apoL-I基因Ile244Met位点Met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人群和冠心病患者分别为0.172和0.148,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人群中,Ile/Ile基因型携带者和Met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血脂及载脂蛋白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中Ile/Ile基因型携带者血清TG水平较Met等位基因携带者(Ile/Met和Met/Met基因型者)显著升高(2.64±0.54mmol/Lvs1.98±0.36mmol/L,P<0.05)。结论apoL-I基因Ile244Met位点多态性与中国人冠心病患者的血清TG相关联。

  • 标签: 载脂蛋白L-I基因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基因变异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S-腺苷-L-蛋白氨酸(SAMe)治疗老年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疗效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对判断疗效的意义。方法应用S-腺苷-L-蛋氨酸(SAMe)对24例因各种药物引起的肝损害给予治疗,连续静脉给药800mg/日,3周,动态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各项肝功能指标及GSH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精神、睡眠、食欲好转,乏力减轻,肝功能指标明显下降,GSH水平从治疗前的6.21±0.89mmol/L升至7.40±0.61mmol/L。结论S-腺苷-L-蛋氨酸(SAMe)对治疗老年性药物性肝损害有明显疗效,能明显改善肝功能和抗氧化作用。检测血清GSH水平变化情况对判断肝损害的疗效及预后有重要和直接的意义。

  • 标签: 治疗 腺苷 老年性 性药 GSH 药物性肝损害
  • 简介:摘要蛋白质-L-异天冬氨酸(D-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PCMT1)是一种修复酶,在人体组织中广泛表达,可以催化异构化的天冬氨酸残基转化为正常结构。PCMT1具有双重细胞功能,可作为RNA高甲基化酶和转录辅因子,参与信号转导和转录调控等重要的生物学过程。PCMT1基因的多态性亦与多种疾病有关。PCMT1可抑制神经元细胞和心肌细胞凋亡,参与调节代谢,并且与胚胎发育和衰老相关。此外,PCMT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是多种肿瘤性疾病的不利预后因素,其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协助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调节肿瘤血管的生成,并且可促进耐药性的产生。未来PCMT1可能作为若干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蛋白质-L-异天冬氨酸(D-天冬氨酸)-甲基转移酶 异天冬氨酸 肿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和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研究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杭州市大江东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65例为原发性肝癌组,良性肝病患者59例为良性肝病组,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进行研究。观察三组受检者AFP-L3、AFU水平,比较其单项、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及其与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L3、AFU水平分别为(30.15±2.92)%、(71.62±3.02)U/L,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的(6.28±0.82)%、(15.07±2.14)U/L和对照组的(2.78±0.61)%、(8.55±1.27)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74.744,F2=45.492,均P<0.05);良性肝病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7.751,F2=21.415,均P<0.05)。原发性肝癌组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3.85%,AFP-L3检测阳性率为76.92%,AFU检测阳性率为84.62%,联合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单项检测阳性率(χ2=7.372,P<0.05);原发性肝癌组AFP-L3检测、AFU检测以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8.959,χ22=110.483,χ23=139.423,均P<0.05);良性肝病组AFP-L3检测、AFU检测以及联合检测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68,χ22=18.632,χ23=12.252,均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L3和AFU水平与肿瘤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655,t2=1.522,均P>0.05);与淋巴结是否转移、TNM分期以及是否有癌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265,t1=27.936,t1=31.834;t2=22.467,t2=21.599,t2=28.478,均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L3、AFU水平显著升高,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阳性率,对指导后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肝肿瘤 α-L-岩藻糖苷酶 甲胎蛋白异质体3 甲胎蛋白异质体 甲胎蛋白 诊断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α-L-岩藻糖苷酶与微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合并微血管病变者70例;B组为无微血管病变者65例;同时选取80例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各组人群的α-L-岩藻糖苷酶,分析它们在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有何不同。结果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组的α-L-岩藻糖苷酶明显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P<0.05);无微血管病变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α-L-岩藻糖苷酶的检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微血管病变的诊疗具有一定价值,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微循环障碍的临床观察指标。

  • 标签: Α-L-岩藻糖苷酶 糖尿病 糖尿病血管病变
  • 简介:采用噻吩-2-甲醛分别与邻氨基苯硫酚和硫代氨基脲合成了2种噻吩-2-甲醛杂环席夫碱.利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热重分析和核磁共振氢谱等检测方法对2种目标新型杂环类席夫碱产物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与分析.采用量子化学中常用的密度泛函方法(DFT)对2种新席夫碱化合物进行几何优化,采用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CIS)和含时密度泛函方法(TD-DFT)进一步优化,比较计算光谱与实际测试光谱之间的误差,探究了2种席夫碱化合物荧光发光机制,为这类席夫碱分子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杂环席夫碱 噻吩-2-甲醛 密度泛函理论
  • 作者: 李文燕 孟凡冬 张澍田 智发朝 李兆申 薛战雄 和水祥 陈巍峰 陈萦晅 邢象斌 姚晨 吴咏冬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 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50,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广州 510515,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上海 200433,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温州 325088,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西安 710061,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上海 20003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 20012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广州 51006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统计室,北京 100034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L-薄荷醇制剂(NPO-11)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单次喷洒抑制胃蠕动的有效性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试验方法,将符合条件的患者按区组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分别局部喷洒NPO-11(含有效成分L-薄荷醇160 mg)或安慰剂20 mL。记录评估给药前、给药后2 min、内镜检查结束时的胃蠕动情况,由术者评估操作难易程度,并分析NPO-11抑制胃蠕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结果5家研究中心共入组220例患者。NPO-11组共109例,安慰剂组111例,两组基线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试验药物给药后2 min及内镜检查结束时两个时间点蠕动分级均为1级的受试者比例,NPO-11组为40.37%(44/109),安慰剂组为16.22%(18/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5.93,P<0.001),在上述两个时间点,与安慰剂组相比,NPO-11组较弱蠕动(1级和2级)的比例分别为67.89%(74/109)、79.82%(87/109),比安慰剂组46.85%(52/111)、48.65%(54/111)更高;亚组分析显示NPO-11对胃蠕动的抑制效果在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组更显著。结论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NPO-11局部喷洒可有效抑制胃蠕动,其效果在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组更显著。其安全性较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操作者评估胃镜操作较容易。

  • 标签: 胃镜检查 胃蠕动 L-薄荷醇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采用以10m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5mmol/L四丁基硫酸氢铵缓冲溶液(以1mol/L氢氧化钾调节pH值至7.0)-甲醇(98:2)为流动相,水为溶剂配置葡萄糖酸根乳酸根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进行含量测定,经实验得出,该方法测定复方葡萄糖酸口服液中葡萄糖酸根乳酸根含量时,线性关系良好,实验的稳定性高、专属性强、回收率好。有效提高了复方葡萄糖酸口服液含量测定的检验效率,能够更好的为含量测定结果的准确度提供保证,同时节约的经济成本,适用于复方葡萄酸酸口服溶液的质量控制。

  • 标签: 复方葡萄糖酸钙,含量准确度,稳定,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