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将媒介中的都市看作是为不可解决的都市矛盾而发明的、想象性的“解决方案”。通过比较分析魏玛共和时期的三个视觉媒介中的文本,着力聚焦在现代大都市诞生之初的都市乌托邦与反面乌托邦想象,阐述这些想象如何作为某种征兆向我们预示发生在都市建造与都市话语之间、民主行动与媒体神话之间、日常生活实践与资本景观装置之间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以及拉锯战所催生的各种关于现代大都会的乌托邦想象如何始终围绕着两个既相互刺激又相互损耗的问题:大都会在固有的矛盾与差异之上如何达到更高的完整性?现代大都会如何为自己找到指向终极统一的结晶形象?

  • 标签: 现代大都市 媒介 乌托邦想象 完整性 结晶形象
  • 简介:时期戏剧的时代特征:美学解放我把新时期戏剧的伊始,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算起。因为从那时起,我国的话剧艺术出现了在它口身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全面革新的势头。这股势头的出现,既不是一种追求时髦的表现,也不是纯属某些个人的、偶然的现象,而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多种原因而必然出现的潮流。

  • 标签: 戏剧观 新时期 美学 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 话剧艺术
  • 简介:本文以电影《老井》《血色清晨》《天狗》《天注定》为例,历时性分析不同时期农村题材电影如何借暴力的呈现来表现农村的真实。在暴力的起因上,逐渐由乡土传统禁忌转为追逐经济利益;作为暴力的重要客体,身体的异化特征随时间更加突出;在影像风格上,传统写实正逐渐呈现出风格化的暴力美学特征。

  • 标签: 农村题材电影 暴力美学 《老井》 《血色清晨》 《天狗》 《天注定》
  • 简介:豫剧名角与知识分子合作创作新剧目开始较晚,1935年陈素真与樊粹庭的合作拉开了帷幕,随后常香玉、徐艳琴等也开始与知识分子合作推出了新剧目。但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合作刚刚开始就被迫中止。虽然他们创作的剧目不多,但在豫剧发展史上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两者的密切合作成就了20世纪30年代豫剧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 标签: 演员 知识分子 豫剧 剧目
  • 简介:岁月峥嵘京剧繁盛──忆抗战时期活跃在渝郊的业余京剧队龙应华1941年前后,经历了日寇对陪都重庆持续两年多的狂轰滥炸,当时的国民党政治部乃将所属机关之大部疏散到郊区赖家桥至土主场一带乡间。随着战局的稳定、人员的增加,便开展群众体育、文化活动,每年春秋部...

  • 标签: 岁月峥嵘 群众体育 文化活动 贺后骂殿 斩经堂 《空城计》
  • 简介:本文有关“五四”前后在北方的学生戏剧,以三所学校(天津南开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学校)为代表,阐明了北方学生戏剧的发展过程,有助于考察北方的新剧发展。把北方的新剧和上海的新剧活动对照,上海的新剧(文明戏)的特征就是商业性戏剧,北方的新剧却是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的学生们成为旗手。本文;等证当时的报刊资料,从实际的北方的新剧活动来解释北方戏剧的特点。

  • 标签: “五四”时期 学生戏剧 南开学校新剧团 北京大学新剧团 清华学校新剧团
  • 简介: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到改革开放的影响和西方现代思潮等新观念的驱使,这一时期的戏曲历史题材创作更多地展现了剧作者主体意识觉醒、人文主义关怀的审美叙事理念。剧作者更加努力地追求并敢于表露出对历史与现实的不同看法和独特见解,追求历史的深度与哲理性。关于历史题材剧目的讨论更多地侧重于“历史剧反映时代精神”的问题,引发了当代观众的共鸣,由此,郭启宏提出了著名的“传神史剧论”,讲求史剧的“神似”,寻求剧目本身的解放,而且“古为今用”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历史剧并不是纯粹的政治教育,更应起到认识借鉴、审美熏陶、寓教于乐的作用。

  • 标签: 郭启宏 历史剧 主体意识 戏曲创作
  • 简介:一、超越性:“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与西方宗教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二者中的“人”在广义上并无二致,但“神人合一”中的“人”还可以在狭义上进一步限定为“广大基督教信徒”。其次,我们需对“天”与“神”的含义加以分析。

  • 标签: 神人合一 天人合一 文艺复兴时期 宗教艺术 艺术审美 通性
  • 简介:1938年3月,“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汉口成立,在它的领导之下,各地相继建立了难童保育院。1940年,“陕西第二保育院”创办于西安后宰门。1941年春,第二保育院还创办了附属的“儿童艺术班”。班主任是韩国音乐家韩悠韩。韩悠韩在这里一直工作到1944年秋,此后由小提琴家关筑声接任班主任,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儿童艺术班解散。儿童艺术班前后办了四年多,从这里培养出了张孔凡、袁世正、高经华、梁庆林、杜梦山等日后的音乐家。这个儿童艺术班,为抗战时期的儿童音乐教育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梁茂春教授在2004年10月赴韩国釜山大学讲学时,与韩悠韩的儿子韩宗洙会面。在多年的资料收集整理与实地调研考察的过程中,梁茂春悉心撰写了此篇文章,为我们开启了尘封已久的抗日战争时期“儿童艺术班”开办的历史。该篇文章将分为上、下两部分连载刊登。

  • 标签: 儿童音乐教育 儿童艺术 抗战时期 保育院 韩悠韩 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