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叉头框K1(FOXK1)-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43(CDC43)轴对大肠癌细胞迁移和上皮-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9月到2019年9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3例大肠癌和对应的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FOXK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核酸酶9系统(CRISPR-Cas9)技术在SW480细胞中建立FOXK1敲除细胞系(FOXK1 KO组)和对照细胞系(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两组细胞增殖;采用Tanswell分析两组细胞迁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两组细胞EMT。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癌旁组织FOCK1表达水平(40.32±6.90)比较,大肠癌组织FOXK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159.21±13.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8,P<0.05)。与对照组细胞FOXK1蛋白表达水平(1.09±0.21)比较,FOXK1 KO组细胞FOXK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2,P<0.05)。与对照组细胞吸光度值(1.94±0.28)比较,FOXK1 KO组细胞吸光度值显著下调(1.07±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2,P<0.05)。Transwell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95.28±10.20)个]比较,FOXK1 KO组细胞迁移数量显著下降[(48.39±8.2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91,P<0.05)。与对照组细胞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0.26±0.08)比较,FOXK1 KO组细胞E-cadherin表达水平显著增高(1.05±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1,P<0.05)。与对照组细胞间质细胞标志物N-钙黏蛋白(N-cadherin)(0.78±0.13)和波形蛋白(Vimentin)(1.15±0.19)表达水平比较,FOXK1 KO组细胞N-cadherin(0.31±0.11)和Vimentin表达水平显著下调(0.39±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1、2.318,P<0.05)。与对照组细胞CCDC43表达水平(1.20±0.22)比较,FOXK1 KO组细胞CCDC4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0.57±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1,P<0.05)。结论FOXK1在大肠癌中高表达,通过调控CCDC43蛋白水平调节大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EMT。

  • 标签: 叉头框K1 卷曲螺旋结构域蛋白43 大肠癌 迁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肾性软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体检发现左肾肿瘤7d入院,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经病理和基因检测诊断为左肾性软骨肉瘤。术后6个月复查,未见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

  • 标签: 肾肿瘤 间叶性软骨肉瘤 机器人手术 肾部分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外胚层瘤(malignant ectomesenchymoma,MEM)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儿童MEM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MEM中男女各2例,年龄11个月至12岁,中位年龄1岁10个月。肿瘤由横纹肌肉瘤以及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或分化的节细胞2类成分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胚胎性及腺泡状横纹肌肉瘤细胞结蛋白、MyoD1和Myogenin阳性,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及节细胞突触素和嗜铬粒素A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1例(含腺泡状横纹肌肉瘤成分)FOXO1(13q14)基因重排,其伙伴基因为PAX3(2q36)。另1例测序发现BCOR-CCNB3基因融合。结论MEM是由组织和神经外胚层组织构成的多表型肉瘤,因神经源性成分容易被忽略,应多取材及免疫组织化学排查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患者男,43岁.因腹胀、进行性腹膨隆伴消瘦,活动后气促8个多月,于1997年12月10日入院.查体:消瘦,不能平卧.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腹部皮肤紧张度高,全腹无压痛,腹部扪及一巨大包块几乎占据整个腹腔,边界较清,不移动,质地中等,叩诊实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B超示腹腔一巨大边界欠清的异常回声的实性包块,怀疑腹腔畸胎瘤.腹部CT报告:中、下腹混杂密度肿块,考虑畸胎瘤可能性大,不除外肿瘤合并陈旧性出血.入院第3d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基底部位于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和腹膜后间隙,呈浸润生长,质韧,表面光滑,无完整包膜,肿瘤大部分似脂肪组织,内有钙化成分,切除肿瘤重14kg.术中肝、脾表面光滑,盆腔无转移性结节灶,腹腔无肿大淋巴结.术后病理报告为腹腔良性瘤,部分黏液变性.4年后患者无明显诱因又出现腹部包块,且进行性增大,于2001年3月8日再次入院.手术发现肿瘤大体标本与前次手术基本一致,呈分叶状、多灶性,具有向原手术创面及腹膜后潜在间隙生长的特点,切除肿瘤重45kg.术后病理证实为腹腔良性瘤.讨论良性瘤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织所构成的混合性肿瘤.良性瘤常发生在肾和四肢,同时发生在腹膜后和肠系膜者颇少,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预后良好,不发生恶变,但术后易复发[1].

  • 标签: 肠系膜肿瘤 腹膜肿瘤 间叶瘤 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NTRK重排源性肿瘤临床和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及新加坡KK Women′s and Children′s Hospital从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5例手术切除标本,采用EnVision法检测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相关基因并对NTRK基因重排进行克隆性分析。结果该组5例患儿,3例男性,2例女性。年龄从3个月到13岁,部位包括软组织(膝、胸腔、腹壁)和肾,肿瘤大小为4.5~12.5 cm。组织学检查主要呈梭形细胞肿瘤,浸润性生长,可伴有炎性细胞。免疫表型上,肿瘤细胞阳性表达Pan-TRK,分子检测均存在NTRK基因重排,包括DCTN1-NTRK1的发现。除2例目前接受靶向药物治疗,其余均为无疾病进展病例,随访时间9~29个月。结论NTRK重排源性肿瘤,其肿瘤发生部位广泛,组织学图像多变。免疫组织化学Pan-TRK可以帮助诊断,NTRK基因检测确认其存在重排是诊断的金标准,对不能完整切除或有复发、转移病例建议靶向药物治疗。

  • 标签: 儿童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靶向治疗 间叶源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中药红藤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内膜形成包囊过程中间质-上皮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自体移植法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3周后取造模成功的大鼠1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红藤方组、孕三烯酮组,分别连续灌胃等容量0.9%NaCl溶液、红藤方27.72g·kg-1·d-1、孕三烯酮0.5mg·kg-1·d-1,均持续21d,结束后取异位内膜组织。采用HE染色方法对异位内膜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上皮标志物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在异位内膜包囊中的定位和表达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异位内膜包囊形成组织中E-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异位内膜组织中腺体减少、间质较多,红藤方组异位内膜组织腔上皮变薄、间质细胞减少,孕三烯酮组异位内膜组织腔上皮完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红藤方组和孕三烯酮组异位内膜包囊腔上皮E-cadherin、Vimentin阳性信号较模型组减弱。Westernblot结果显示,红藤方组Vimentin和孕三烯酮组E-cadherin蛋白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藤方可能通过上调间质-上皮转化,导致间质细胞减少,从而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内膜包囊的生长。

  • 标签: 子宫内膜异位症 红藤方 间质-上皮转化 上皮细胞钙黏蛋白 波形蛋白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黄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30只。对照组大鼠实验过程中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实验组30只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0 mg/kg)的方法,制备DN模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DN组和大黄素治疗组(DN+大黄素组)。造模成功后,DN组继续高糖、高脂饮食;DN+大黄素组给予高糖、高脂饮食,联合大黄素(20 mg/kg)灌胃,每天1次,连续8周。各组大鼠在实验14周末观测以下指标:(1)收集24 h尿液,测定24 h尿蛋白量;(2)完成尿液收集后称体质量并记录;(3)处死后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肾肌酐、尿素氮、血糖;(4)取左侧肾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PAS)观察肾脏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ephrin、Desmin蛋白的表达情况;(5)取右侧肾脏肾皮质部位组织,电镜下观察足细胞及基底膜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大鼠30只,D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24只,实验过程中DN组及DN+大黄素组大鼠各死亡2只。(1)14周末对照组、DN组、DN+大黄素组大鼠体质量分别为(350.1±14.16)、(265.2±7.62)、(312.1±11.77)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50,P<0.001)。(2)对照组肾肌酐、尿素氮、血糖、24 h尿蛋白分别为(28.88±4.36)μmol/L、(8.76±0.50)mmol/L、(9.81±0.86)mmol/L、(3.60±0.79)mg;DN组分别为(92.30±7.30)μmol/L、(29.41±6.67)mmol/L、(25.10±4.10)mmol/L、(35.23±4.07)mg;DN+大黄素组分别为(52.10±5.80)μmol/L、(14.93±1.03)mmol/L、(16.51±1.14)mmol/L、(13.35±1.89)mg。与对照组比较,DN组、DN+大黄素组肾肌酐、尿素氮、血糖、24 h尿蛋白量均升高;与DN组比较,DN+大黄素组各项指标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对照组肾小球及肾小管结构未见异常;DN组肾小球硬化,肾小囊狭窄,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DN+大黄素组肾小球硬化及肾小囊狭窄均有改善。(4)PAS染色观察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系膜基质变化情况:对照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结构清晰可见,系膜基质无异常;DN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结构模糊,系膜基质增多;DN+大黄素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袢结构较模糊,系膜基质较多。(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ephrin及Desmin蛋白表达情况:与对照组比较,DN组、DN+大黄素组Nephrin蛋白光密度值均降低,Desmin蛋白光密度值均增加;与DN组比较,DN+大黄素组Nephrin蛋白光密度值增加,Desmin蛋白光密度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6)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和基底膜变化情况:对照组足细胞轻度水肿,足突均匀、等宽排列,未见融合,基底膜完整,厚薄均一,3层结构明显;DN组足细胞呈中度水肿,足突明显融合、变宽,基底膜厚薄均一,3层结构明显;DN+大黄素组足细胞呈轻度水肿,足突融合、变宽情况减轻,基底膜厚薄均一。结论大黄素能显著改善早期DN大鼠的体质量、肾脏病理结构及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足细胞发生EMT、促进肾病蛋白Nephrin的表达和减少足细胞EMT骨架蛋白Desmin表达有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大黄素 足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疾病模型,动物 大鼠
  • 简介:摘要气道重塑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病理特征之一。气道重塑可导致哮喘患者气道高反应性增加、肺功能下降。气道上皮细胞可在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可通过上皮-间质转化过程分化为间质细胞,进而参与哮喘气道重塑的发生发展。该文对参与哮喘上皮充质转化的信号通路,如TGF-β1介导的信号通路、Wnt/β-连环蛋白信号通路及声波刺猬蛋白信号通路进行综述,以进一步阐述哮喘气道重塑中所涉及的分子机制,为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及开发新型、有效、安全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哮喘 上皮间质转化 气道重塑 分子调控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母细胞瘤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在肿瘤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化(EMT)中的作用。方法体外采用TGF-β1(1 μg/L、5 μg/L、10 μg/L)处理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株,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采用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EMT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采用迁移实验及划痕实验检测肿瘤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18例。收集患儿术后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adherin的表达情况,并与患儿临床特点及生存预后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SK-N-SH细胞经TGF-β1(1 μg/L、5 μg/L、10 μg/L)处理后,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均提示上皮细胞标志E-cadherin的mRNA(0.603±0.081、0.606±0.008、0.716±0.166比1.000)及蛋白(0.855±0.026、0.600±0.017、0.495±0.011比1.000)表达量明显下降(F=8.144,P=0.035;F=74.810,P<0.001),间质细胞标志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mRNA(2.132±0.167、3.494±0.017、4.184±0.021比1.000)及蛋白(1.175±0.053、1.189±0.058、1.225±0.106比1.000)的表达量明显上升(F=547.300,P<0.001;F=68.810,P=0.007),提示发生EMT。划痕实验及Transwell迁移实验均发现随着TGF-β1处理后(5 μg/L),迁移细胞数明显增多(t=16.070,P=0.040)。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组织病理中E-cadherin强阳性、阳性、弱阳性及阴性表达的10年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77.78±13.86)%、(75.00±21.66)%、(25.00±21.65)%及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60,P=0.040)。结论TGF-β1可诱导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发生EMT,并使细胞迁移能力增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E-cadherin表达降低与疾病临床进展及复发/转移明显相关。

  • 标签: 钙黏蛋白 神经母细胞瘤 肿瘤转化生长因子-β1 上皮-间质转化 转移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舌鳞状细胞癌(TSCC)上皮-间质转化(EMT)与血管生成拟态(VM)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对65例TSCC组织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MT标记物E-cadherin和Vimentin的表达情况,同时CD34联合PAS双重染色检测VM情况。结果Vimentin在癌和癌旁正常上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1.5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815,P=0.000),Vimentin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E-cadherin在TSCC和癌旁正常上皮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阳性率56.92%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951,P=0.000),E-cadherin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M在TSCC和癌旁正常组织的出现的例数比率是33.14%和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946,P=0.000),VM与肿瘤临床分期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E-cadherin与Vimentin具有负相关关系(r=-0.507,P=0.000),Vimentin表达与VM具有正相关关系(r=0.592,P=0.000),VM与E-cadherin具有负相关关系(r=-0.518,P=0.000)。结论TSCC中存在EMT及VM,存在EMT和VM的TSCC具有更高临床分期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对TSCC侵袭、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鳞状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血管生成拟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皮性的浆液性卵巢癌细胞是否可以通过上皮充质转换,形成梭形的肿瘤细胞,以及梭形的卵巢癌细胞在肿瘤细胞中的分布。方法选择浆液性卵巢癌组织50例,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中是否存在染色较深、细胞形态呈梭形改变的肿瘤细胞及其分布,连续切片进行细胞角蛋白CK和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结果61.54%的低分化(8/13)和18.75%(6/32)的中分化的浆液性卵巢癌组织中存在细胞染色较深,细胞核具有明显的异型性,其细胞核形态明显不同于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且多分布于细胞密集区域近血管处。而5例高分化的肿瘤组织中未观察到这些梭形的肿瘤细胞。连续切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这些梭形的、细胞核染色较深的肿瘤细胞CK染色为阳性,部分肿瘤细胞CK和vimentin染色可以表现为同时阳性,表明上皮样的肿瘤细胞可表达组织标志物,肿瘤细胞呈细胞分化。结论细胞密集排列区域中央肿瘤细胞处于相对缺氧状态。肿瘤细胞通过上皮充质转换适应局部缺氧状态,并获得侵袭转移能力。

  • 标签: 浆液性卵巢癌 上皮间充质转换 细胞角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列腺癌(PC)细胞中微小RNA(miR)-17对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的影响,及与上皮-充质转化(EMT)及细胞侵袭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省中医院泌尿外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20例前列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miR-17的表达水平;将miR-17模拟物转染到前列腺癌(LNCaP)细胞中,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实验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及E盒结合锌指蛋白2(ZEB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荧光定量PCR观察miR-17与Vimentin基因的关系;随后,将miR-17模拟物与Vimentin过表达质粒共转染至前列腺癌细胞中,应用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观察miR-17与Vimentin表达变化对前列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miR-17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0.45±0.07)低于癌旁组织(1.02±0.08)中的表达水平(t=9.18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侵袭实验结果表明,miR-17模拟物转染组侵袭细胞数(106.00±11.78)低于对照组(266.33±13.05,t=15.7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miR-17模拟物转染组E-cadherin蛋白表达(0.86±0.08)高于对照组(0.43±0.12,t=5.2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cadherin蛋白表达量(0.33±0.08)低于对照组(0.88±0.08,t=7.8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EB2蛋白表达量(0.37±0.04)低于对照组(0.84±0.07,t=9.4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表明,miR-17模拟物转染组荧光素酶活性(0.39±0.04)低于对照组(1.06±0.06,t=15.02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荧光定量PCR实验结果表明miR-17模拟物组Vimentin基因的表达水平(0.49±0.10)低于对照组(1.02±0.04,t=7.9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17模拟物与Vimentin过表达质粒共转染组侵袭细胞数(243.00±14.17)与对照组(247.66±13.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05)。结论miR-17可通过靶向Vimentin抑制前列腺癌细胞上皮-充质转化进而抑制其侵袭能力。

  • 标签: 前列腺癌 微小RNA 侵袭
  • 简介:摘要:为进一步落实好《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发挥云南区位优势,探索研究云南省、昆明市和自贸区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构建昆明市全域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协同服务体系,聚合各类技术转移要素,解决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信息离散、分散、碎片化问题,服务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建设发展,深入推动昆明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高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经济发展。

  • 标签: 成果 转化 技术转移 体系 建设
  • 简介:为探讨补脾肾活血升阳除湿法组方加味升阳益胃汤对阿霉素肾病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的影响,对72只大鼠采用尾静脉二次注射阿霉素法建立模型。实验动物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苯那普利组、中药低剂量组及中药高剂量组。观察实验大鼠治疗前后一般状态;将肾组织病理切片进行HE、Masson染色,观察治疗前后病理改变及肾间质病变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8周后,与模型组比较,中药低、高剂量组、苯那普利组大鼠尿蛋白下降明显,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中药高剂量组的肾小管间质损害评分下降明显(P〈0.05),中药低、高剂量组及苯那普利组肾间质中α-SMA过度表达减少,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肾小管间质α-SMA的表达水平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加味升阳益胃汤能减少阿霉素肾病大鼠尿蛋白排泄量,能下调肾小管间质α-SMA表达,从而抵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充质细胞)转化来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

  • 标签: 加味升阳益胃汤 阿霉素肾病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
  • 简介:前列腺癌在美国是最常见的男性恶性肿瘤,在中国,其发病率也逐年飙升。前列腺癌病死率居高不下,一旦发病,生存率较低,这主要归因于其较高的转移率,主要转移到骨等部位。肿瘤转移是细胞内多种分子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肿瘤进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 标签: 间质细胞 肿瘤转移 细胞生长 存活时间 肿瘤进展 肿瘤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软骨性瘤(fibrocartilaginous mesenchymoma,FM)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2020—2022年4例FM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其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为会诊病例,患儿女,10岁。CT示骶骨和L5关节突骨质破坏。例2,患儿女,7岁。右尺骨远段病灶合并病理性骨折。例3,患儿男,11岁。左侧胫骨近端干骺端骨质破坏。例4为会诊病例,患儿男,11岁。左侧桡骨远端干骺端病灶伴骨皮质破坏。镜下肿瘤均由多量的梭形细胞成分、透明软骨结节和小梁状的骨构成。梭形细胞区域细胞密度低至中等,呈束状或交叉排列,梭形细胞轻至中度异型,例1质富于黏液。透明软骨结节呈骺板软骨样排列。骨小梁周围被覆骨母细胞。例2~4均未发现GNAS、IDH1/IDH2基因突变和MDM2基因扩增。结论FM罕见,多位于长骨的干骺端,其次为髂骨、耻骨和脊柱骨;好发于青少年。增生的梭形细胞、透明软骨结节和编织骨的形成是FM三大特征性形态表现,无特异性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FM为中间型肿瘤,有局部复发倾向,需与软骨性纤维结构不良、髓内高分化骨肉瘤和去分化软骨肉瘤等鉴别;广泛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预后良好。

  • 标签: 骨肿瘤 诊断,鉴别 纤维软骨性间叶瘤
  • 简介:目的介绍一种新的治疗半球性病变引起的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方法,并就该手术方法和适应证进了讨论。方法应用新的大脑半球多脑离断术,分步骤离断额叶,颞和顶忱与丘脑、基底节的联系,通过侧肭室额钔和枕角离断胼胝体前后部,只保留中央前后回皮层及其与丘脑、基底节和内囊的联系,治疗一例半球性病变引发的成年难治性癫痫患者。该患者右侧大脑半球广泛病变,但是中央前后回的运动感觉功能存在。结果手术后病人没有任何加重对侧肢体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癫痫得到有效控制,随访半年EngelⅡ级。结论多脑离断术,可以有效治疗严重的半球病变所致的难治性癞痫。尤其适合那些运动、感觉和语言功能存在或尚未转移的难治性癫痫。

  • 标签: 癫痢 手术 大脑半球 多脑叶离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来源恶性肿瘤(RMM)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RMM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9例,女19例。汉族21例,少数民族27例。中位年龄55(16~79)岁。首诊主诉腰痛31例,腹胀8例,血尿2例;体检发现6例;1例因上臂痛于骨科就诊,完善检查提示为肾脏来源肿瘤。CT检查多表现为肾占位性病变,部分肿瘤可有液化、坏死或有囊性改变,增强后肿瘤不规则强化,边缘不清,与肾癌较难鉴别。肿瘤位于左侧30例,右侧18例。所有患者完善术前血常规、生化、凝血等检查。凝血酶原时间正常39例。根据初诊时的影像学结果进行临床分期:T1期7例,T2期16例,T3期20例,T4期5例。8例首次就诊时发现远处转移,分别为肺转移4例,腹膜后转移2例,骨转移2例。13例行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本组48例中,术前诊断为肾肿瘤29例,肾占位性病变12例,腹膜后占位7例。17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9例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后未接受手术治疗。结果本组48例病理诊断为平滑肌肉瘤17例,脂肪肉瘤17例,其他类型来源恶性肿瘤14例。平均随访38.8(7~180)个月,死亡30例,平均生存时间39个月。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其他类型肿瘤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8.2%、30.8%、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和异常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36.8%和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术前穿刺活检和非穿刺活检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27.4%和3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3);根治性手术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4.6%和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T4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40.0%、31.6%、3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0.013)、肿瘤临床T分期(P=0.030)、手术方式(P=0.006)是影响RMM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MM较罕见,恶性程度高,临床症状以腰痛最常见。术前行穿刺活检不影响RMM的预后。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初诊临床分期早期、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预后较好。肾脂肪肉瘤的预后优于肾平滑肌肉瘤。

  • 标签: 肾肿瘤 间叶瘤 肉瘤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