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给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和挑战。顺应时代潮流,许渊冲教授提出了新世纪的新译论,强调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作者运用阐释学理论、相关史实,和许先生诗歌翻译的实例,论述他的理论的合理性,以及其在架设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方面的有效性。

  • 标签: 全球化 主体性 再创造
  • 简介:文章尝试从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角度解读多丽丝·莱辛的幻想小说《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在莱辛的文学创作中,幻想小说常常被认为是这位被主流文学界承认的作家的离经叛道之作,引来众多怀疑和指责,但是幻想小说并不仅仅是对现实的逃避,还可以被看作是对社会现实的寓言式表达。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将文本置于整体社会生活之中,考察文本与政治、经济等社会要素的关系。采用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立场有助于我们探讨当代西方社会的异化根源和生态危机的根源,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莱辛的幻想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把握当今西方社会的时代特征。

  • 标签: 多丽丝·莱辛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 工具理性 法兰克福学派
  • 简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这个主题在理论上其实无须论证。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片古老国度,上下五千年来已经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渗透在日常生活里,体现在言谈举止间。然而,与"独尊儒术"的年代相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必然要求当代中国人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努力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理性连接。之所以

  • 标签: 传统文化 传统现代 教材编排
  • 简介:文化问题究其实质就是意义生产传播与解释的问题,道家在对道与言的体察反思中看到了"言"对"道"传释中的不可靠性,而马克思看到了人类劳动实践的能动性,从认知的角度充分肯定了人类的符号能力及其积极意义。道家结合现实社会的文化背景力图恢复到人类初始阶段的人文自然这一理想图式之中,而马克思则紧扣实践这一核心概念将符号界定为主体联系客体的媒介,关于符号的概念也因此而逐渐明晰。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更加和谐,真正达到道家意义的"自然"。

  • 标签: 道家 马克思主义 符号学 文化 伦理
  • 简介:前期罗兰·巴尔特关注符号的科学性、系统性,后期他重新审视了结构主义符号学,称符号学应该攻击西方文明的象征系统和语义系统,以非理性的文解构意义、科学、理性等同体物。然而,巴尔特不自觉地采取了理性的分析法以操作文。我们不无反讽地看到巴尔特不断肯定自己所否定的,一边高呼自己放弃了前期的二元论,一边不停地使用二元论进行分析;一边反对命名,一边不断地进行命名,在自己的理论中,执著地运用前期结构主义方法。

  • 标签: 理性 非理性 命名 分类
  • 简介:问:您好,范·爱默伦教授!第一个问题是,在温莎大学跨学科论辩研究博士点创立演讲中,您提到要把“论辩”重新界定为“交流活动”。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新定义?有什么特殊考虑?答:我不是有意要将“论辩”(argumentation)重新定义为“交流活动”(communicativeactivity)。实际上,这是我1970年代末从事论辩研究以来所采用的定义。我只是想要强调,正如我一如既往地这么说,论辩绝非只是涉及推理(如一些逻辑学家似乎认为的)那么简单,论辩更多涉及与人的交流和互动。论辩总是致力于说服他人,使人相信一个观点是可以接受的。

  • 标签: 论辩 辩证理性 访谈录 有效性 区间 修辞
  • 简介:<正>近读姚亚平教授的新著《当代中国修辞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我们欣喜地发现,该书对当代中国修辞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和大胆的理性探索,在众多修辞学著作中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一、独特新颖的著述体例姚亚平先生提出要科学区分“修辞学的结构”和“修辞的结构”,他在该书中指出:80年代,我国修辞学大力开展“修辞学的结构”研究,注重学科的体系编织,促进了修辞学的科学化进程;但是,在“修辞的结构”方面,却有更多的研究工作有待开展。因此,姚亚

  • 标签: 修辞学 理性探索 发展观念 当代中国 问题意识 汉语修辞
  • 简介:生物符号学致力于研究自然中的符号过程、意义、信息与交流。生物符号学作为范式转换,将生命过程看作是意义产生过程、信息过程,而不仅仅是机械过程。根据生物符号学,生命过程在符号框架内可以被丰富地解释。生物符号学产生于达尔文生物学的两个反常。这两个反常可能会导致生物当前的主流范式走向危机。面对这个危机,生物符号学提出了符号学的回应。生物符号学利用皮尔斯符号学通过重新定义生物学的事实、问题与方法,重新概念化了生物学。一些迹象表明,生物符号学已经进入了常规科学的阶段。然而,要想进一步发展,它必须面对内部、外部的挑战。

  • 标签: 生物符号学 符号过程 新达尔文生物学 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