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3 个结果
  • 简介:针对松辽盆地南部GD区泉四段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成因类型及控制因素认识不清等问题,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分析等资料,对泉四段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类型及其成因控制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泉四段储层砂岩主要发育压实剩余孔隙、胶结剩余孔隙、粒间溶蚀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其中粒间溶蚀孔主要由粒问杂基及胶结物、长石及岩屑边缘溶蚀形成,粒内溶蚀孔主要由长石粒内溶蚀或岩屑内部易溶组分溶蚀形成.局部层段发育的少量构造裂缝对储层储集物性的改造具有一定作用。现今储层发育的孔隙类型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双重控制,低能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决定了该区具有细粒、多泥质的储层岩石学特征及较差的原生孔隙发育特点;压实作用决定了压实剩余孔隙的大小和发育程度:胶结作用是破坏原生孔隙的主要因素,而碳酸盐胶结作用为后期溶蚀孔隙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溶蚀作用极大地改善了该区储层的孔隙性。系统分析大量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首次明确GD区泉四段砂岩为混合成因孔隙类型储层.孔隙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后期形成的溶蚀孔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广泛发育的杂基内微孔对储层物性贡献不大。

  • 标签: 孔隙成因类型 控制因素 泉四段 GD区 松辽盆地南部
  • 简介:针对苏里格X区块盒8段致密气藏存在的气水关系复杂、无统一的气水界面、气水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问题,应用地质、测井、测试及生产动态等多种资料综合分析该区致密气藏地层水赋存状态及主控因素,将地层水划分为束缚水、毛细管水和可动水3种类型,确认盒8段致密气藏地层水主要受烃源岩生烃强度、储集层非均质性及局部微构造等多种因素控制,其中:烃源岩生烃强度控制区块气水分布的宏观格局,储集层非均质性决定区块局部的气水分布,局部微构造控制同一连通砂体内可动水的垂向运移。该研究为苏里格X区块致密气藏气水分布规律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并为该区块下步勘探开发选区、选井工作提供了指南。

  • 标签: 苏里格气田 致密气藏 气水分布 地层水 赋存类型 控制因素
  • 简介:黔南坳陷下石炭统台间黑色岩系中有机质较为发育,为研究其富集特征及控制因素,以黔南安顺市镇宁县本寨乡露头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总有机碳含量(TOC)测试、氩离子抛光-扫面电镜分析、主微量元素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①黔南坳陷下石炭统大塘组黑色岩系样品的TOC质量分数为0.90%~2.83%,平均为1.45%,且TOC变化与地层旋回具有很好的相关性。②U,V和Mo等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氧化-还原敏感指标U/Th,V/Cr,Ni/Co及EFU-EFMo协变模式,黄铁矿粒径均超过5μm,三大证据均反映黔南坳陷早石炭世黑色岩系沉积时期水体处于氧化—次氧化环境,这种水体的富氧状态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但台间水体相对较浅,部分生物快速埋藏来不及被氧化或降解,也可形成有机质的富集。③U/Th,V/Cr和Ni/Co与TOC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古生产力指标Mo含量与TOC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台间黑色岩系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古生产力控制,且陆源碎屑的输入对有机质含量具有一定的稀释作用。④早石炭世研究区区域性海平面的上升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得水体中的生物更加繁盛,提高了生产力。该研究成果对于海陆过渡相煤系、中小型含煤盆地中的有机质富集规律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有机质 氧化-还原条件 古生产力 大塘组 台间区域 黔南坳陷
  • 简介:北大港潜山奥陶系储集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探索岩溶储集层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储集层分布规律.对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岩溶储集层的形成机理及其发育模式研究.认为储集层的发育主要受控干构造作用、岩性与沉积环境以及表生期岩溶作用等因素。储集层分布在平面上取决于岩溶古地貌和断裂走向.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处储集层较为发育.裂缝和断层发育的部位特别是大断层两侧最有利于岩溶储集层发育;纵向上受岩性和风化壳发育程度控制.白云岩和膏岩层段易溶蚀.有利于储集层发育.距风化壳顶面距离越近.储集层发育程度越高.该区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风化壳以下50~250m范围内。

  • 标签: 北大港潜山 奥陶系岩溶储集层 储集层特征 主控因素 分布规律
  • 简介:四川盆地东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已取得重大突破,其储层研究尤其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对四川盆地海相页岩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的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对四川盆地东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有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地层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方解石、白云石及黄铁矿等的含量较低;干酪根类型以腐泥型(Ⅰ)为主、腐殖腐泥型(Ⅱ_1)次之;TOC质量分数为0.10%~8.67%,平均为1.49%,R_o为1.63%~2.81%,平均为2.18%;地球化学特征为富有机质和高—过成熟;储集空间类型可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其中粒间孔、有机质孔及构造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四川盆地东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发育受沉积环境、页岩脆性及有机质丰度与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页岩气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龙马溪组 四川盆地东部
  • 简介:白家海凸起三工河组一段(J1S1)及二段(J1s2)是休罗系重要的勘探目的层。文中利用铸体薄片图像分析、扫描电镜、压汞分析等技术手段,对J1S1、J1S2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J1S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和次生溶蚀孔为主.喉道类型以片状、弯片状及管束状为主。根据孔隙结构特征参数统计结果,将喉道划分为5类,J1S2储层以Ⅱ类、Ⅲ类喉道为主;J1S1储层以Ⅲ类喉道为主。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影响研究区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且成岩作用中的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影响最大。

  • 标签: 三工河组 孔隙结构 喉道分类 储层评价 准噶尔盆地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中生代内陆坳陷型盆地,油气资源丰富。主力含油层系三叠系延长组发育一套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为典型的岩性油藏,储集条件较差,储层非均质性强。油藏的形成主要受优质烃源岩、有利储集砂体的控制,后期建设性的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对储层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长7过剩压力为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受沉积环境、储层特征、烃源条件和储盖组合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发育东北曲流河和西南辫状河2种三角洲沉积模式,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延长组油藏形成的最为有利的沉积相带。

  • 标签: 低渗透 岩性油藏 主控因素 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依据储层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钻井、测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二叠系梧桐沟组进行了储层特征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储层孔隙度相对较高,而渗透率相对较低;孔喉类型主要为中孔-细喉型,且连通性相对较差;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为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其中压实作用是最主要的减孔因素,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相对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的辫状河道砂体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 标签: 储层特征 影响因素 梧桐沟组 东斜坡 吉木萨尔凹陷
  • 简介:为了更有效地在玛湖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寻找有效储集体,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对该区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喉结构、储层物性和储层控制因素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储层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的砂砾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孔喉结构差—中等,平原亚相以原生孔隙为主,前缘亚相以次生孔隙为主,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储层特征;②刚性颗粒发育的地区,压实作用弱,可溶蚀矿物含量高,溶解作用强,储层物性较好;③平原亚相比前缘亚相的压实程度高,且杂基含量较高,溶解作用弱,储层物性相对较差;④压实作用减孔明显,胶结作用减孔不明显,溶蚀作用增孔明显,烃类侵位对成岩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

  • 标签: 三叠系 沉积相 成岩作用 烃类侵位 准噶尔盆地
  • 简介:随着对埕海地区白云岩油气藏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油气藏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逐渐显现,并成为制约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工作的瓶颈。从埕海地区白云岩勘探实践出发,详细分析该区沙一下亚段白云岩生、储、盖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地质特征,探讨烃源岩、储集层裂缝发育以及白云岩厚度对油气富集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埕海地区沙一下亚段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沙一中亚段和沙一上亚段泥岩作为区域盖层,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歧东、张东和羊二庄等断层以及不整合面为歧口凹陷和歧南凹陷油气运移提供了优势运移通道,与多套储盖组合的白云岩储集层匹配,形成自生自储岩性油气藏或构造-岩性油气藏。进一步明确了埕海地区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为油源条件、白云岩厚度和白云岩储集层裂缝发育程度,指出位于张东地区的赵东断层与赵北断层之间地区应为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 标签: 埕海地区 沙一下亚段 白云岩 油气藏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 简介:对分别代表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气藏特征的潼南、八角场和广安3个气藏进行了解剖分析与描述。结果表明: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均系近源成藏.北部以构造气藏和构造-岩性气藏为主;中部和南部受古残丘、古盐体底辟拱升的影响,以岩性气藏和裂缝-岩性气藏为主;西部斜坡带以裂缝-岩性气藏为主。良好的烃源岩为天然气近源成藏奠定了物质基础.大规模断层的存在是决定天然气保存的关键因素,古构造、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是天然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该研究为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天然气藏 气藏解剖 成藏模式 须家河组 川中地区
  • 简介:储集层是控制油层分布的重要因素,储集层特征研究是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南堡凹陷高尚堡油田GB区块沙三^3亚段Ⅴ油层组的储集层特征分析以及G32-19井岩心实验孔隙度与渗透率分析数据的剖析可以看出,沙三^3亚段Ⅴ油层组的储集层沉积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砂坝与席状砂微相,以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为主。碎屑分选、磨圆程度差,搬运距离短,岩石结构、成分成熟度低,呈现近物源、快速沉积的特点。此外,储集层物性研究不仅是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的单一因素分析,而是搬运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评价。综合分析储集层物性影响因素认为,该储集层埋深大(〉4000m),泥质含量偏高,压实、胺结等成岩作用发育,是导致原生孔隙减少、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但溶蚀作用又使粒间溶孔发育,是使该储集层物性相对变好的因素,导致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因此,对单一储集层,评价其物性的优劣,必须从地质构造、沉积相带、岩石类型、成岩阶段、黏土矿物的绝对含量和相对含量、长百和碳酸盐岩颗粒的溶蚀等多方面进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标签: 储集层 物性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压实作用 溶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