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胚叶发育不全综合征是一种临床表现为毛发、指甲、牙齿、汗腺等外胚叶组织发育欠缺的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口腔常表现为先天性无牙或少牙,且余留牙外形不良,颌骨常发育不良,牙槽嵴低平,对患者口腔功能、美观与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同时,该类患者通常就诊年龄小,配合程度差,对其进行口腔修复是一项高难度的、多学科参与的治疗方式,其修复策略主要包括生长发育期的修复及发育完成后的成人期修复,任何不当的方式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对外胚叶发育不全综合征患者口腔修复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制定口腔修复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外胚叶发育不全综合征 牙列缺损或牙列缺失 早期修复 成人修复
  • 简介:目的:对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翼肌上、下头进行肌电分析,探索翼肌在关节盘前移位状态下的功能活动。方法:通过MR检查选取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病患者17位,在牙尖交错位紧咬、MMP、中度张口状态下,分别测量其关节盘移位侧翼肌上、下头的肌电位。结果:所有患者翼肌下头的肌电位从闭口到张口呈递增状态。11位患者翼肌上头的肌电位从闭口到张口逐渐升高;6位患者的翼肌上头在牙尖交错位时肌电位较高,MMP时肌电位小幅下降,但进一步张口后电位没有上升,甚至略有下降。结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与翼肌上头的功能活动紧密相关。翼肌上头的肌强直和关节盘形变是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部分原因。

  • 标签: 翼外肌 肌电图 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研究冠附着体对老年人牙列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8例肯氏Ⅰ类、Ⅱ类、Ⅲ类牙列缺损的患者,采用比利时CEKE公司产BaHType附着体、Revax附着体、美国产Sternglod太极扣附着体制作附着体义齿,随访0.5-4年,从患者主观感受,临床检查基牙牙周情况、牙槽嵴粘膜情况、附着体义齿固位稳定等方面评价修复效果。结果:48例患者中41例患者义齿美观、舒适、固位稳定良好,基牙健康。1例患者人工牙折断,2例患者附着体连接臂下方牙槽嵴粘膜充血、水肿;1例患者烤瓷冠松动;1例附着体折断,2例基牙烤瓷冠崩瓷,经找出原因对症处理后,义齿重新正常使用。结论:冠附着体义齿修复老年牙列缺损患者效果良好。

  • 标签: 附着体 附着体义齿 牙列缺损 修复 老年人
  • 简介:静脉伴行的动脉脂肪筋膜皮瓣(VAF)血供丰富。该研究旨在证实VAF是否适用于颈静脉。基于解剖结构和血管造影的研究,利用颈静脉伴行的动脉脂肪筋膜皮瓣(EJ-VAF)对头颈肿瘤术后缺损患者进行修复重建,并对这些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供区动静脉均通畅,血供良好,包括枕动脉、面动脉和甲状腺上动脉。

  • 标签: 筋膜皮瓣 颈外静脉 枕动脉 脂肪 头颈重建 甲状腺上动脉
  • 简介:目的:研究功能矫形前伸青春期大鼠下颌对翼肌Na+/K+-ATPase功能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5w龄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各分为7个时间段,其中实验组大鼠佩戴可摘式上颔斜面导板功能矫治器。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测定大鼠翼肌Na+/K+-ATPase功能活性。结果:自矫治器佩戴第1-42d,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Na+泵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Na+泵活性自第1d开始上调,第21d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回落,在第28d、42d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生长发育对Na+/K+-ATPase功能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功能矫形治疗使翼肌Na+/K+-ATPase功能活性产生了适应性增高。

  • 标签: 安氏Ⅱ类 导下颌向前 翼外肌Na+/K+-ATPase
  • 简介:目的:评价钛成型自体颗粒骨复合骨修复材料移植重建兔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家兔,均建立单侧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用钛成型重建下颌骨外形后,分别移植自体颗粒骨、骨修复材料和自体颗粒骨复合骨修复材料。术后12周取移植骨做组织学检查及Micro-CT检查。应用SPSS1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移植部位有大量新生骨组织形成,材料已大部分吸收,实验组自体颗粒骨复合奥邦骨修复材料的骨体积分数和骨密度与仅用自体颗粒骨移植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钛支撑自体颗粒骨复合骨修复材料移植能够形成良好的骨组织学结构,为下颌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自体颗粒骨 骨修复材料 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表面处理方法和粘接剂种类对钛-硅橡胶90°剥离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钛表面分别选用打磨、打磨+喷砂、打磨+喷砂+PermabondPOP的表面处理方式,粘接剂选用Permabond731、Permabond4C10两种,参照GB/T7760-2003测定钛和硅橡胶之间的90°剥离粘接强度,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粘接界面的破坏类型。结果:不同表面处理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2.41±0.22N/m)显著高于B组(1.27±0.18kN/m)和A组(0.61±0.05kN/m);F组(3.36±0.34kN/m)显著高于E组(1.84±0.20kN/m)和D组(0.79±0.10kN/m)。两种粘结剂组间剥离粘接强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ermabond4C10剥离粘接强度显著高于Permabond731(P〈0.05)。同时,粘结剂种类和表面处理方法间有交互效应(P〈0.05),表面喷砂联合使用PermabondPOP底涂剂后,采用Permabond4C10粘接的试件组剥离粘接强度最大。剥离粘接强度测试试样破坏模式A组到F组试样内聚破坏率依次为0%,0%,20%,0%,0%,60%。结论:表面处理方法和粘接剂种类都是钛与硅橡胶之间的90°剥离粘接强度的相关因素。打磨、喷砂和底涂剂联合使用是一种更有效的表面处理方式。Permabond4C10的粘接性能优于Permabond731。

  • 标签: 硅橡胶 钛网 剥离粘接强度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的表面处理方法和粘接剂对钛-硅橡胶剪切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钛表面分别选用打磨、打磨+喷砂、打磨+喷砂+PermabondPOP的表面处理方式,粘接剂选用Permabond731、Permabond4C10两种,参照GB/T13936-2014测定钛和硅橡胶之间的剪切粘接强度,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粘接界面的破坏类型。结果:不同表面处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1.98±0.14MPa)显著高于B组(0.26±0.11MPa)和A组(0.17±0.08MPa);F组(2.58±0.16MPa)显著高于E组(0.41±0.19MPa)和D组(0.21±0.10MPa)。两种粘接剂的组间剪切粘接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剂种类和表面处理方法间有交互效应(P〈0.05),表面喷砂联合使用PermabondPOP底涂剂后采用Permabond4C10粘接,得到的剪切粘接强度最大。A组到F组试样内聚破坏率依次为0%,0%,42.85%,0%,0%,85.71%。结论:两种粘接剂均可获得较好的粘接力,其中Permabond4C10粘接性能优于Permabond731。同时钛表面进行喷砂,并联合使用相应的底涂剂可提高钛与硅橡胶之间的粘接强度,是一种有效的表面处理方式。

  • 标签: 硅橡胶 钛网 剪切粘接强度
  • 简介: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信号调节激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TGF-β1/ERK1/2/MMP-2)通路在腺样囊性癌(ACC)侵袭和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ERK通路抑制剂U0126处理ACC-2细胞。MTT检测ACC-2细胞的增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blot蛋白印迹检测ACC-2细胞中ERK1/2的活化及MMP-2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CC-2细胞中MMP-2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及U0126干预后,ACC-2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TGF-β1刺激可增强ACC-2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增加ACC-2细胞p-ERK1/2和MMP-2蛋白以及MMP-2mRNA的表达,而U0126阻断ERK磷酸化后,抑制了TGF-β1刺激的增强作用,ACC-2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降低,MMP-2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下降。结论TGF-β1/ERK1/2/MMP-2通路参与了人唾液腺ACC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调节。TGF-β1可通过上调ERK1/2,继而上调MMP-2,促进人唾液腺ACC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ERK1/2可能成为人唾液腺ACC侵袭防治的新靶点。

  • 标签: 腺样囊性癌 转化生长因子Β1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基质金属蛋白酶2 信号通路
  • 简介:此报道讲述可以获得骨内种植体周围垂直方向骨增高的一项临床技术。一例男性病人,在右下后牙象限牙槽骨萎缩吸收区域植入2个种植体,种植体螺纹暴露。2个种植体均用钛加强的e—PTFE膜覆盖。12个月后行第二次手术。取出膜以后可以看到2个种植体周围原来骨质缺损的区域生长出钙化组织。种植体逐渐负重后进行修复。钛加强的e—PTFE膜可以用在萎缩性牙槽骨垂直向增高病例中,且效果满意。

  • 标签: 钛网加强膜 牙槽嵴垂直向增高 同期 种植体植入术 牙槽骨萎缩
  • 简介:本回顾性病例研究的目的在于报道将钛、可吸收膜和重组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rhPDGF-BB)联合应用于垂直向牙槽嵴骨增量的临床结果和组织学评估。以19名采用自体骨和无机小牛骨为移植材料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将移植材料与rhPDGF-BB充分混匀后.放置于骨缺损部位.恢复骨缺损区骨量与邻近牙槽嵴顶等高。随后将预塑形的钛固定在移植部位.覆上可吸收胶原膜,严密对位缝合伤口.确保伤口无张力。术后,17名患者软组织愈合良好,1名患者在组织愈合早期发生了伤口裂开.1名患者在组织愈合后期出现胶原膜暴露。进行取出钛手术的时候,随机收集3名软硬组织愈合良好患者的骨组织进行活检.对钛网下的再生组织进行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新生的骨组织平均高度为8,6±4.0mm。该研究表明在引导性骨再生术中.将钛、可吸收生物膜与rhPDGF-BB联合应用对实现垂直向牙槽嵴骨增量具有显著效果。该方法扩大了种植手术的适应证.也使牙槽嵴伴严重骨缺损患者的三维美学结构能够恢复成为可能。

  • 标签: rhPDGF-BB 可吸收膜 牙槽嵴顶 联合应用 病例研究 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