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方法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4月~2017年10月诊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92例进行研究分析,随机将患儿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仅给予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给予蓝光照射+茵栀黄注射液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3.47%)显著高于对照组(67.39%),组间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中,应用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注射液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症状,药物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蓝光照射 茵栀黄注射液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药联用处方的配伍合理性。方法在医院2014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调配的中西药联用处方中随机抽选1300张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中西药联用处方配伍不合理原因,并对不合理原因分布情况使用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本组中西药联用处方共1300张,中西药联用处方配伍不合理率是7.23%,主要不合理原因是重复用药,构成比52.13%,其次是药理配伍禁忌,构成比是37.23%,最后是理化配伍禁忌,构成比是10.64%,其中重复用药构成比远高于其他原因(P<0.05)。结论中西药联用处方中的不合理情况较多,主要表现为药理配伍禁忌、重复用药等,要求医药人员进一步加强对于中西药的药理学知识研究,不断更新、提升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理论知识,增强合理配伍意识,提升中西药联用处方的配伍合理性

  • 标签: 中西药联用处方 配伍 合理性 药理配伍禁忌 重复用药
  • 简介:摘要目前黄疸茵陈颗粒主要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药治疗研究,这几年一直都在进行,取得效果相对来说也比较明显,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利用黄疸因颗粒进行辅助治疗,如果患者因为这种病住院的话会首先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目的主要是为了测定血清直接胆红素值和间接胆红素值,如果以间接胆红素值增高为主会使用蓝光治疗,在进行蓝光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入相应的补液和酶进行良好的诱导,在进行完上述工作后加入黄疸茵陈颗粒,在患者服用后再次对患者进行测量时会发现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值降低较快,再过一段时间后通过肉眼也可以分辨出皮肤上的黄疸呈现出消退的趋势。目前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表明黄疸茵陈颗粒辅助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比单纯的用蓝光治疗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的要快很多。

  • 标签: 黄疸茵陈颗粒 辅助治疗 蓝光治疗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上以光疗为主的几种治疗方案对患有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患者的治疗效果,以指导在临床上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选择正确、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抽取近三年内在我院住院进行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者232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58例。第一组用光疗+茵栀黄口服液+肝药酶诱导剂口服用药进行治疗;第二组用光疗+茵栀黄口服液+贝飞达进行治疗;第三组用光疗+白蛋白进行治疗;第四组光疗+茵栀黄口服液+贝达飞+白蛋白进行治疗。四组治疗时间均为一周。一周后测定新生儿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浓度、观察全身黄染情况,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估哪一组的治疗方法最佳。结果四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地下降、黄染情况也有明显的减轻。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第四组和其余三组在治疗水平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其治疗效果优于其余三组。结论以光疗为主,联合茵栀黄、贝达飞和白蛋白等药物制剂的治疗方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具有最优的治疗效果,可推荐在临床上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

  • 标签: 新生儿 病理性黄疸 光疗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护理体会,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新生儿病理黄疸56例进行分析讨论,随机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新生儿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新生儿实施蓝光照射治疗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儿的经皮胆红素测量值。结果观察组经蓝光照射治疗护理干预措施后经皮胆红素测量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及护理干预措施,能够加快新生儿的恢复时间,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 标签: 蓝光照射 新生是病理性黄疸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抗生素是目前我国医药市场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药物,但就其使用情况而言,存在一定的无指征预防和联合用药,由于抗生素类药物均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且有的较为严重,像β-内酰胺类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氨基糖苷类引起的耳毒性和肾毒性,四环素类引起的二重感染,喹诺酮类引起的跟腱炎等等,再者抗生素类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诸如此类情况须引起医药工作者的仔细关注。本文从抗生素预防使用和联合用药的合理性展开论述,供读者参考。

  • 标签: 抗生素 预防用药 联合用药 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全面分析新生儿采取水疗后对黄疸和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影响。方法:本次在我院于2019.12-2020.12月阴道顺产分娩新生儿中选取了研究对象,共120例,其中1/2新生儿接受了单纯沐浴,纳入对照组;另外1/2新生儿接受了水疗方式,纳入观察组。对两组新生儿体重、黄疸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采取水疗方式后体重明显增加,血清胆红素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采取水疗方式能够促进体重增长,改善黄疸程度,因此值得推广采纳。

  • 标签: 黄疸 生理性体重 下降 分析 新生儿
  • 简介:摘要:本文首先对AGM的药理学作用及应用效果进行了简述,其次重点对AGM治疗NP有效机制的最新文献研究进行了汇总,最后分析了AGM治疗NP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具体综述内容如下:

  • 标签: 阿戈美拉汀(AGM) 神经性疼痛(NP) 效果 进展 机制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调查,观察将其应用于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取在2019年1月-2021年12月,筛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60例,均分两组展开研究。将 GTR 术后 8—12 周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分组于研究组,将GTR 术后 12 周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分于参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数据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本组对比牙周健康指数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以及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牙槽骨缺损深度( DB) 值组间对比未见明显性差异(P>0.05),各组术前数偶对比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 临床针对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应用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的临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对牙周炎起到积极控制的作用,有效防止牙槽骨的吸收,促进骨胶原及骨基质的合成。

  • 标签: 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 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调查,观察将其应用于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取在2019年1月-2021年12月,筛选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60例,均分两组展开研究。将 GTR 术后 8—12 周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分组于研究组,将GTR 术后 12 周接受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分于参照组,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数据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本组对比牙周健康指数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治疗前以及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数无显著差异性(P>0.05)。两组牙槽骨缺损深度( DB) 值组间对比未见明显性差异(P>0.05),各组术前数偶对比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 临床针对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患者应用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的临床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对牙周炎起到积极控制的作用,有效防止牙槽骨的吸收,促进骨胶原及骨基质的合成。

  • 标签: GTR结合固定正畸治疗 牙周病伴前牙病理性移位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对病患自觉症状的减轻效果以及对护理质量、手术效率的影响。方法 挑选院内2021年1月-2022年1月救治的98例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9例。研究组予以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参照组则予以常规护理,观察对比两组病患的自觉症状以及护理质量、手术效率。结果 研究组自觉症状评分、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落实手术救治的病患之中落实手术室精细化护理,能够充分改善病患的自觉症状,提升护理满意程度。

  • 标签: 手术室 精细化护理 自觉症状 减轻效果 护理质量 手术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分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及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指数正常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黄疸指数正常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中的效果显著,有效减轻了疾病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病理性黄疸 综合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5月—2016年2月间在本院出生并接受治疗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7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入组患儿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40例;接受茵栀黄颗粒治疗的观察组38例,持续治疗7d。治疗7d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浓度、黄疸消退时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7d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黄疸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TBA、TBIL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颗粒可提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效果,优化血清黄疸相关指标,且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

  • 标签: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茵栀黄颗粒 总胆红素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黄汤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蓝光照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退黄汤,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总胆红素浓度下降值以及总体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胆红素浓度下降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退黄汤结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具有疗效显著、安全、经济、方便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退黄汤 蓝光照射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方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2008-2010年住院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181例,根据入院的顺序进行随机分为A组(57例)、B组(58例)、C组(66例)。A组采用光疗+复方甘草酸苷粉针+茵栀黄颗粒,治愈率89.5%;B组采用光疗+复方甘草酸苷粉针+茵栀黄颗粒+培菲康,治愈率94.8%;C组采用光疗+复方甘草酸苷粉针+茵栀黄颗粒+培菲康+5%碳酸氢钠,治愈率100%。结果3种方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结果C组的疗效最好,A组与B组的疗效相似。结论光疗+复方甘草酸苷粉针+茵栀黄颗粒+培菲康+5%碳酸氢钠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最好。

  • 标签: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光疗 复方甘草酸苷粉针 培菲康 茵栀黄颗粒 5%碳酸氢钠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探讨我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合理性。得出结论应加强围手术期抗感染药物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 标签: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愈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2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收治),随机分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综合护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后比较,其黄疸指数显著更低,两者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病理性黄疸患儿症状改善和治疗效果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今后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新生儿 病理性黄疸 治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在保证中药注射剂使用合理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药物干预前后三个月的130例患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资料进行分析,以合理的评定中药注射剂的合理性。结果临床药学干预后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合理性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临床药学干预前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药物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规范中药注射剂的药物使用干预,可保证其合理使用,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整体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药学干预 中药注射剂 合理使用 临床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以我院2016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对患者治疗期间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评价用药的适宜性、短期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适宜性中药物用法用量问题总共12例,问题发生率18.8%;短期疗效方面,整体而言药物治疗的短期疗效都比较明显,以硫辛酸注射液+注射用腺苷钴胺和注射用腺苷钴胺为典型代表;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2%。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药物的使用合理性还有待提升,应当根据药物使用说明和医嘱进行药物治疗,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药物治疗 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60例,按入院次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保温、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治疗。茵栀黄口服液,每次3mL,每日3次,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100%,高于对照组82.5%;黄疸消退时间(5.2±1.5)d,短于对照组(7.6±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安全、有效的辅助药物,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蓝光照射 茵栀黄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