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100 个结果
  • 简介:太平天国既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反对封建统治的大起义,同时也是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太平天国对中西文化交流虽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又有着较大的局限性甚至障碍。那种认为如果太平天国能够获取“改朝换代”的胜利,中国将加速实现近代化的推断,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 标签: 太平天国 近代 中西文化交流 近代化 促进作用 局限性
  • 简介:20世纪中国文化一直处在一个文化的转型时期,而且走出这个文化转型时期大概还得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文化转型期中,文化讨论的内容无疑是"中西古今"之争,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接受外来西方文化以及如何创建适应世界文化发展形势的中国新文化.我们知道,文化的发展大体总是通过"认同"与"离异"两个不同的阶段来进行的."认同"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一致和阐释,这是文化在一定范围内向纵深发展,是对已成模式的进一步开掘,同时表现为对异己力量的排斥和压抑,其作用在于巩固主流文化已经确立的界限与规范,使之得以巩固和凝聚."离异"则表现为批判和扬弃,对被排斥的加以兼容,把被压抑的能量释放出来,因而形成对主流文化的冲击乃至颠覆,这种"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就是文化转型时期.

  • 标签: 中国文化 期中 世界文化 文化转型 相互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元杂剧《赵氏孤儿》在18世纪的欧洲有两种影响最大的改本,分别是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墨飞的《中国孤儿》。两位改编者都对原剧的线性结构进行了彻底改造,使之符合以展现激变为核心的欧洲戏剧典范式结构的要求。从《赵氏孤儿》到《中国孤儿》,反映了中西古典戏剧迥然不同的结构观,《赵氏孤儿》的欧洲改编是戏剧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民族性变异和创造性叛逆的典型范例。

  • 标签: 《赵氏孤儿》 情节结构 激变 跨文化传播
  • 简介:7月11日至28日,由中国客家博物馆、深圳博物馆、深圳市金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西交融——纹章瓷精品展》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展览中心展出。

  • 标签: 中西交融 博物馆 客家 中国 精品 展览中心
  • 简介:<正>1988年7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导:“一九八六年秋,在香港举办的清皇室后裔爱新觉罗氏书画展中,香港知名人事霍英东被毓先生画的《钟馗醉酒图》吸引住了,当即出五万港币买下,并与毓先生在画前合影留念”。文章又写道:“在香港举办的那次画展上,他参展的五十二幅国画全部售出,所得款项全部捐献给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

  • 标签: 爱新觉罗 长图 中西合璧 国画 香港 画家
  • 简介:音阶,作为数学与音乐的结合体,对乐理研究和艺术表现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大体来说,西方音乐以七声音阶为基本特征,而中国传统音乐是以五声音阶为特征的。这两种音阶自古以来一直独立存在于一个民族又和谐共处于同一个世界。这样的“和而不同”充分表现了音乐的多样性,也暗含了音乐背后的文化多样性。本文主要分析中西方音阶在制定上的“和”与“不同”,结合中西方文化的特点,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涵义。

  • 标签: 五声音阶 七声音阶 五行配五 哥拉斯和谐论
  • 简介:受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邀请,由15所英国寄宿中学校长组成的代表团近日来华访问,他们走访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长沙等地的教育机构与学校,为中国学生及教育机构带来了英国中学教育的最新资讯。此次到访的校长,大多来自拥有一流教学水平的英国私立中学。来访期间,校长们对中国学生及其家长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内容包括英国学校的招生计划、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奖学金制度等。到访的校长们还与中国

  • 标签: 教育差异 中学教育 一流教学水平 入学条件 奖学金制度 课程设置
  • 简介:西方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研究起源较早,是从宏观的历史文化比较发展来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主要以宏观比较为主,并形成一般的理论模式。六七十年代,以个体的微观研究为主要特征,形成一个高潮。90年代至今是第二个高潮,以大的群体或项目为中心,出现了系统的比较,提出了新的比较理论,史学越来越成为比较的重点。西方的中西历史及史学比较理论,经历了从以近代西方为中心的东西二分法,到注重多元化的文明形态比较,再到不同文化的跨文化比较的几个发展阶段。这些变化是与学术和历史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 标签: 西方 中西历史 中西史学 比较
  • 简介:18世纪,西属拉美殖民地生产的白银通过大型帆船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中国船员和欧洲贸易商再将白银从马尼拉输运到中国东南沿海。从此,中国形成了双金属货币制度,铜钱和银圆可以互换,并且对进口白银很依赖。而在英国,黄金、汇票和政府规制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西货币制度的差异很大。当时的英国以及欧洲大陆,信用经济兴起,纸币被广泛使用,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中国与欧洲在19世纪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 标签: 白银 茶叶 丝绸 中国 英国
  • 简介:天主教在福安的传播可以追溯到明崇祯年间。崇祯四年(1631年),马尼拉多明我会菲律宾“玫瑰省”派遣意大利传教士高岐(Angelus)等11人经台湾抵厦门进福州,在福建设立第一个多明我会传教区。同年六月初一,高岐等人进入福安县境。落脚溪东村,将一座民房改建成教堂,为外国传教士在闽东建立的第一座教堂。随后,多明我会传教士在交溪沿岸积极开展传教活动。先后在罗家巷、顶头、六屿、下胚建立传教点,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在福安城关等地改建教堂,发展一批教徒。从崇祯年间直到雍正年间其发展的速度是极其缓慢的。

  • 标签: 福安县 中西文化交流 天主教 明清时期 传播 外国传教士
  • 简介:西部大开发是强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具有多重的目的和意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如何加快西部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课题之一。为此,新疆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于2001年10月8日至9日,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召开了21世纪中西部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海内外专家学者四十余人。……

  • 标签: 西部大开发 少数民族 社会 经济 文化 发展
  • 简介:作为爱情悲剧与喜剧的代表作,《牡丹亭》与《终成眷属》的魅力不仅在于故事层面曲折生动,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还在于文本别具一格的形式与结构设计,不管是主题还是写作手法都突显着冲破束缚与思想桎梏的特点。本文以这两部剧作为例,通过分析作品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结合作品结构与主题的关系,总结其叙述结构模式、形式与意义,达到旧文本新理解的效果。

  • 标签: 《牡丹亭》 《终成眷属》 叙述结构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 简介:导语:陈启云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文化史专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弟子,哈佛大学杨联陞的高足。他奔走于东西方两个世界,他对真理和“道”的执着追求,对研究汉儒和王莽的独到见地,对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开拓性贡献,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建设性的批判以及对历史“知识论”的深邃解读,必将拓宽我们的历史研究视野并促进思想文化史的健康发展。陈启云教授简介:男,1933年生,广东电白县人。1956年毕业于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后赴香港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攻读文学硕士;1960-196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并荣获哈佛哲学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校区)历史系执教27年,期间先后赴哈佛大学(客座副教授,1973-1975)、香港中文大学(莫庆锵讲座,1980-1981),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1991-1993)访问;并受邀担任香港大学中文系、新加坡国立大学、澳洲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学位校外考试委员。1994年转为加州大学终身荣勋教授并返台湾任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1996年荣获“杰出人才发展基金会”之“杰出人才讲座”;2002年转为清华大学(台湾)荣休讲座教授。2004年受聘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

  • 标签: 中国思想 中西比较 启云教授
  • 简介:书画类文物在日常保存和使用的过程中如果保存环境或操作不当,很容易发生各种不利于藏品长期保存的病害和不可逆转的损伤。为使书画类文物能长久、安全地保存,本文以《千年风雅——馆藏宋元以来绘画精品展》展品为实例,从文物修复、库房及调用环境、操作安全等几方面,探讨书画类文物的日常修复与保护,为书画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提供参考。

  • 标签: 文物 修复 保护 保存 环境
  • 简介: 本文①讨论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知识分子中西文明观的变化过程。以出使西方的知识分子为代表的首度接触西方的中国人,最早实现了中西文明异质性的认识。从“华夷”到“中西”,对于中西文明的指称不仅是一种称呼上的转变,更代表了那一时代中国人从绝对的中国中心到逐渐接受西方文明的根本转变。在此过程中,来华外国人通过报刊、杂志展开了大量西方文明的介绍和对中国文化的批判,他们对于中国人形成新的中西文明观也起到了不容质疑的影响。

  • 标签: 晚清 中西文明观
  • 简介:1998年11月25日至28日,在杭州召开了由浙江大学历史系、中外关系史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西文化交流史(1500—1840)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第一次集中了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翻译界、科技界、文物界、出版界...

  • 标签: 中西文化交流 国际学术研讨会 明清之际 西方传教士 交流史 新起点
  • 简介:2012年4月25日至28日,由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和旧金山大学亚太中心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文本、记忆、地域与解释的新视角——中国东北地区的基督宗教与中西文化交流(清初至民国)”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举行。

  • 标签: 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东北地区 学术研讨会 基督宗教 研讨会综述 文本
  • 简介:在医疗社会史视角中,20世纪50年代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中西医协调,不仅仅是一场卫生防病实践,更是掌握国家公权的执政党对社会的一次整合。中医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西医彰显了现代科学的文明,对这两者的协调与整合,需要找到一个依托点。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个依托点便历史地落到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上,由此也使得这场医学协调活动不仅对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体系的构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诞生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在卫生领域的延伸。执政党对中西医的成功协调,也展现了其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能力和风采。

  • 标签: 执政党 公共卫生事件 血吸虫病 中西医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