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九十年代依然延续着八十年代的文化逻辑,只不过是其作用机制变得更隐蔽、更间接、更有效,因此,九十年代并不是个体文化时代,而是过渡性的“准个体时代”。九十年代小说创作也不具备个人化写作的本质特征,它在外部形态上已经初步具备了个人化写作的某些属性,但在精神层面上却表现出反个人化的潜在倾向,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准个人化写作”,其根本意义在于曲折地展示了在当今时代成长为个人的艰难。在此基础上,本文论述了九十年代小说发展与城市文化变迁的相关性,描述城市文化对九十年代小说家的生存方式、写作姿态、价值选择、审美旨趣的冲击和改塑,寻绎城市文化对九十年代小说的精神指向、题材选择、叙述形态、接受图式、叙事模式、文体风格的渗透性影响,剖析九十年代小说对城市文化的回应与规避,在文化视阈内立体考察置身于各种冲击的漩流之中的小说创作的发展趋向、潜在危机与新的生长点。

  • 标签: 《九十年代小说与城市文化》 中国 文学评论 生存方式 审美旨趣
  • 简介:“现代化”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的核心使命,而世纪末的中国文化危机本质上也正是现代性价值和意义的危机,这种危机体现在当下文学中,便是现代性叙事的崩溃。现代性叙事形成于五四时期,文化启蒙与批判是它的内在精神,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则是承担主体(因而现代知识分子文化正可视为是现代性文化的载体)。但是,这一叙事及其意义体系被后来的革命——政治文化所转换,直至“文革”后才逐渐恢复。然而,这一过程并不一帆风顺。首先,现代性意义叙事在复苏发展过程中,过于迷恋自己的社会即时性意义效果(现实主义小说)和形式意义(先锋小说),而逐渐偏离了现代性建构这一世纪目标;其次,商品经济的兴起引起社会文化的转型,导致现代性价值的“落空”和现代性意义叙事的失效;第三,尤其是后现代思潮的引入,对现代性意义及其叙事是一个致命打击,它俨然从学理上解构了现代性存在的合法性,宣告启蒙与批判的不可能。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王朔的流行和“新写实”的兴起,便是现代性叙事危机的体现,知识分子文化变得黯然无光。然而,只要稍作认真思考,便不难发现,所谓“现代性伟大叙事的终结”,只不过是中国式后现代理论所设的一个逻辑陷阱。实事求是的考察将向我们揭示出,在整个二十世纪文化史?

  • 标签: 《世纪末中国小说文化格局的现代性批判》 中国 文学评论 艺术精神 价值形态
  • 简介:诸位都是读书多的人,是博士研究生。我念的书少,念书少的人见念书多的人,是小个子见高个子,心里怯着呢。但话还得说,为了不太露丑,我围绕着一本书说,这本书是李浩先生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我说说读这本书的看法,也谈谈由这本书而产生的一些想法。

  • 标签: 地域文学 李世民 地域文化 中国文化 史官 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