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7 个结果
  • 简介: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是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饱含丰富的休闲思想智慧,它阐扬了具有高度道德意识超越性的休闲理想,提出了终生学习的休闲思想以“乐”为核心的休闲教育。《论语》中的休闲思想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建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当代休闲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 标签: 《论语》 休闲理想 休闲教育
  • 简介:<正>考察帛书《黄帝四经》《易传·系辞》之间在思想上的内在联系,是先秦哲学研究中一个新的课题。《黄帝四经》产生于战国早期之末或中期之初,是现存最早的道家黄老作品,而《系辞》过去则一直被认为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但是,正如我在以前几篇文章中反复论证过的,《系辞》由于其与老庄道家的多方面联系,因而并不能被看作是儒家学派之作。通过本文的考察,我们会进一步了解《系辞》与道家黄老学派的联系,同时也使《系辞》

  • 标签: 黄帝四经 系辞 帛书本 道家黄老 黄老道家 黄老学派
  • 简介:12月18-19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理事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课题组、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现代天主教神哲思想研究”课题组联合主办。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及中国国内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近30人参加会议。会议以“中国视角的道德与责任”、“西方视角的道德与责任”、“道德、责任及全球”、“道德与责任”为主要议题,就当前世界面临的种种价值问题、当代伦理道德面临的现代性危机以及如何进行当代视域下的价值重建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现代性危机 道德危机 价值重建 国际学术研讨会 “985工程” 西方道德哲学
  • 简介:10月8~10日在德国锡根大学(UniversityofSiegen)举行,由锡根大学哲学学部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思想政治教研部联合主办,浙江大学基督教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浙江大学全球文明研究中心联合承办。

  • 标签: 现代社会 学术会议 浙江大学 冲突 宗教 中德
  • 简介:现代环境法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度过了污染防治法环境保全法两个阶段并已进入第三个阶段循环型社会法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的环境法的对比,可以发现循环型社会法具有六个特点,即(1)注意到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以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以环境友好为基本态度,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2)以环境承载力为平衡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基本依据环境友好的底线;(3)从生态的高度看待环境。保护环境,承认环境保护的优先地位;(4)以保护生态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重视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5)以环境保护为基本任务,注意运用规划、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实现环保目的;(6)按照物质闭路循环的构想,促进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标签: 环境保护 现代环境法 循环型社会法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从外延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历史上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的许多文化形态,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从内涵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主流观念价值取向。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 文化精神 礼乐 中华民族 民族历史
  • 简介:12月13~14H在复旦大学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等20余家单位的50余名从事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于“现代性与中国精神”进行了跨专业、多视角的深入交流探讨。

  • 标签: 中国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现代性 专家论坛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在推进我国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古代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许多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积极借鉴吸收,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民本思想,创新地全面部署民生问题。

  • 标签: 民本思想 十七大 民生问题
  • 简介:在秦汉之际,特别是两汉时代这个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应该说是被人们长期地忽略了.事实上,不仅影响了秦汉思想的诸多流派,影响了秦汉思想的融合与发展,而且也影响了秦汉思想的形成与定型.秦汉时代出现的思想大融合是在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大融合.秦汉时代大一统的人文政治环境是其思想融合的社会历史背景,而的无所不包的哲学思维模式则是秦汉思想融合的理论依据.作为群经之首,不仅是汉初道家和黄老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是汉代儒学复兴的哲学基础,甚至包括其后的魏晋玄学也未能从的巨大影响中摆脱出来.因此,研究在秦汉思想融合与流变中的地位作用,对于深入认识秦汉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秦汉思想的本质特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

  • 标签: 秦汉时代 《易》 哲学基础 社会历史背景 思想发展 中国
  • 简介:文庙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奉祀孔子及儒家代表人物以显示国家推行孔子思想的礼制庙宇,受中国的影响,中国的近邻朝鲜、越南、日本也修建了许多礼制文庙,但由于各国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的差异,虽然同为奉祀孔子的庙宇,但在布局形式、建筑形制、建筑制度、奉祀人物、祭祀制度等方面都有许多差异。

  • 标签: 文庙 制度 比较 中国 海外近邻
  • 简介:一、"学而时习之".孔子认为这是带来快乐的事情.学,当是指认识真理;时习之,当是指以此真理为基础的各种日常的道德实践.《论语》大概成书于孔子逝后.孔门弟子把"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置于全书的开篇处,想必不会是率意而为之举:这句话最能折射出孔子的日常形象趣味.

  • 标签: 孔子 真理 指认 弟子 《论语》 快乐
  • 简介:一先秦至汉初,一些学者把孔子儒家看作诸子百家之学。《韩非子·显学》、《吕氏春秋·不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三书皆重视儒家,却都把儒家与其他各家并列,没有说明儒家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特殊地位。独有孟子指出了“孔子之谓集大成”的贡献,说明儒家不是一家一派的学说,而是对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总结发扬。《庄子·天下》认为在百家争鸣之前,天下有统一的道术,其道“配神明,醇天地,

  • 标签: 儒家 《论六家要旨》 德教 社会 文化传承 夏商周三代
  • 简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他要求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 标签: 《周易》 民族精神 民族道德 创新精神 改革精神 与时俱进
  • 简介:行政公开就是指政府向人民公开其信息的行为制度,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认可的理念。现代法治要求政府必须向人民负责,人民有权监督政府,行政公开是人民行使主权的必要手段,也是现代政府的一项基本义务。

  • 标签: 行政公开 基础 动力 制度 法治 现代政府
  • 简介:论孔子孟子的婚姻观张彦修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孟子曾多次谈及婚姻问题,认真考察便会发现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有一套较完整的婚姻观念,这套婚姻观念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本文根据《论语》《孟子》,对他们的婚姻观予以粗浅的探索。一人类的婚姻,在任何...

  • 标签: 婚姻形态 一夫一妻制 婚姻观 孟子 孔子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简介:<正>现代计算机技术已深入到国防、工、农、商、学、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一门科学。第一台计算机,仍回溯到1946年美国制造的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Calculator),它使用了188,00个电子管,加法速度每秒5000次,乘法速度每秒56次,比继电器计算机快一千倍,比人快20万倍,运行了大约十年。

  • 标签: 二进制数 现代计算机技术 易经 继电器计算机 法则 加法速度
  • 简介:儒家文化作为统摄中国人生活方式情感体验方式的文化形态,尽管在20世纪初其政治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并没有被截然切断。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始终有一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性目的,可以说与20世纪初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密切相关。转型时期梁启超坚持的文学“开启民智”理论王国维强调的文学艺术“审美自治”观,应该说和儒家文化的文学功用论的深层结构是同构的。

  • 标签: 儒家文化 文学观念 现代性
  • 简介:6月8日在河北大学召开,由中国逻辑学会现代逻辑专业委员会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共同主办,河北大学“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一级核心项目“哲学理论创新与应用”予以支持。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张燕京教授主持开幕式并作总结发言。

  • 标签: 现代逻辑 哲学逻辑 学术研讨会 数理逻辑 河北大学 专业委员会
  • 简介:7月27—28日在吉林大学召开,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办,美国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台湾辅仁大学协办。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1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40多名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这一主题进行了多视角探讨。吉林大学孙正聿、台湾辅仁大学陈德光等32名中外学者分别作了大会发言。

  • 标签: 精神生活 国际学术研讨会 当代人 现代性 吉林大学 台湾地区
  • 简介:<正>理想的制度形式与理想的道德规范的一致,是孔子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的。然而,由于文化历史渊源及两位思想家个性的不同,使这种“政、伦合一”在东西两大领域内又各具特色;并且这差异在后来的历史中继续发生深刻的影响。在孔子那里“仁”与“礼”这两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形成了宗法制度前提下的德治主义;而在柏拉图那里,在“善”的绝对信念下,通过以“正义”为主的诸种美德(包括“智慧”、“勇敢”、“节制”)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则构成知识论基础上的伦理政治。

  • 标签: 柏拉图 伦理政治 孔子思想 德治主义 正义 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