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试验条件对酸性磷酸活性的影响。方法:用不同类型的样品管同时采集同一受试对象的静脉血标本,并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检测总酸性磷酸和耐酒石酸性磷酸活性。结果:采血后低温分离血清ACPT和TrACP活性在1h内无明显变化,室温放置2.5h后活性下降约9%,离心后未及时吸出血清或全血静置2.5h再离心检测,ACP活性上升约20%。促凝胶可使ACP总活性明显上升,柠檬酸钠和氟化钠一草酸钾对ACP活性产生抑制,尤以后者更为显著。胆红素对ACP活性测定有明显的负干扰。结论:ACP活性易受多种试验条件的明显影响,应加强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 标签: 试验条件 酸性磷酸酶活性 影响 抗凝剂
  • 简介:目的探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代谢变化及其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性,以期通过血生化指标了解牙槽骨的代谢状况。方法4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强骨胶囊组)和对照组(阿仑膦酸钠片组)各23例,药物治疗前采集静脉血进行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水平检测,并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牙槽骨骨密度,药物治疗后6月时重复以上检测和检查,观察血清钙、磷、骨碱性磷酸酶变化情况,分析以上血生化指标与牙槽骨骨密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及骨碱性磷酸酶变化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前及药物治疗后6月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钙、磷变化与牙槽骨骨密度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药物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呈负相关(r=-0.440,P〈0.05;r=-0.419,P〈0.05),药物治疗后6月两组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亦呈负相关(r=-0.642,P〈0.05;r=-0.442,P〈0.05)。结论(1)血清BALP与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BMD呈统计学负相关;(2)强骨胶囊可用以提高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骨密度;(3)血清骨碱性磷酸酶可作为评估合并牙列缺损或缺失的骨质疏松患者牙槽骨颊(唇)侧皮质骨骨密度变化的参考指标。

  • 标签: 骨质疏松 牙槽骨 骨密度 骨碱性磷酸酶 相关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清PSA、骨标志物以及碱性磷酸酶检测在前列腺癌骨转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60例前列腺癌患者视为研究对象,给予全身骨显像检查,对所有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碱性磷酸酶以及骨标志物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经全身骨检查,发现无骨转移患者为14例,占23.33%;骨转移患者为46例,占76.67%。骨转移组患者的PSA、ALP、ICTP水平均显著高于无骨转移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前列腺癌患者中,发生骨转移的患者的血清PSA、ICTP、ALP水平均明显比未发生骨转移的患者的相关指标水平更高,血清检查对骨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指示意义。

  • 标签: 前列腺癌 骨转移 碱性磷酸酶 血清PSA 骨标志物 检测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心脏瓣膜钙化(cardiac valve calcification,CVC)的发生率,探讨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与肾功能及透析的关系,探讨BALP与CVC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肾内科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5期患者42例,收集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CVC发生情况。根据患者肾功能分为CKD 3~4期组,CKD 5期非透析组,CKD 5期透析组;根据患者是否检出CVC分为CVC组和无CVC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BALP水平及各组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BALP在CKD不同分期之间无差异,CVC组24例,无CVC组18例,CVC组患者BALP水平明显高于无CVC组[10.4(9.2~13.6)μg/L vs. 9.0(6.5~11.4)μg/L,P<0.05],CVC组患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明显高于无CVC组[91.0(69.3~119.1)U/L vs. 62.5(52.4~79.0)U/L,P<0.05]。结论CKD 3~5期患者CVC发生率高,BALP不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r ate,eGFR)及血液透析影响,BALP升高是CVC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心脏瓣膜钙化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载BMP-2活性肽/CXCLl2梯度渐变3D生物打印多孔仿生骨修复骨缺损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36只成年新西兰兔制作胫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复合组、单纯组与对照组,每组12只。复合组植入载rhBMP-2活性肽/rhCXCLl2梯度渐变3D生物打印多孔仿生骨,单纯组植入单纯梯度渐变3D生物打印多孔仿生骨,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观察三组手术效果,比较三组术后30天、60天、90天测定实验兔骨缺损修复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结果。结果 三组均未发生全身异常反应。伤口无感染,愈合良好,缝线自行脱落。术后30天三组碱性磷酸酶较术前显著增高,术后60天达最高峰,术后90天又下降。术后30天、60天、90天复合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查结果高于单纯组和对照组,且单纯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载BMP-2活性肽/CXCLl2梯度渐变3D生物打印多孔仿生骨可提高骨缺损修复组织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效促进骨缺损修复。为后续临床试验和应用提供了有效证据。

  • 标签:    载BMP-2活性肽/CXCLl2 中空羟基磷灰石 3D生物打印 仿生骨 碱性磷酸酶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孕晚期孕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和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效价与ABO型新生儿溶血病(ABO-HDN)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产检的O型血孕晚期孕妇76例,且孕妇与丈夫双方血型不同,检测孕妇ALP和IgG抗体效价,并随访孕妇至产后。记录新生儿发生ABO-HDN情况。依据新生儿是否发生ABO-HDN,将孕妇分为HDN组(n=15)与非HDN组(n=61),并分析孕妇ALP和IgG抗体效价与新生儿ABO-HDN的相关性。结果76例O型血孕妇中,孕妇IgG抗体效价≤1∶64共52例占68.42%,父-母血型A-O、B-O、AB-O组中,IgG抗体效价≤1∶64分别为24例(31.58%)、22例(28.95%)、6例(7.89%);孕妇IgG抗体效价>1∶64共24例(31.58%)。HDN组ALP水平为(155.07±41.14)U/L,低于非HDN组的(201.30±71.2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1次,IgG抗体效价1∶128、1∶256、1∶512,ALP 88~174 U/L为HDN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IgG抗体效价与ABO-HDN呈正相关,与ALP呈负相关(P<0.05);IgG抗体效价为1∶128、1∶256、1∶512与ALP 88~174 U/L是ABO新生儿发生HD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孕晚期孕妇IgG抗体效价与ABO-HDN呈正相关,与ALP水平呈负相关,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新生儿溶血病 孕晚期 碱性磷酸酶 IgG抗体效价 ABO血型
  • 简介:摘要:是一种催化特定反应的蛋白质分子,在物质的分解转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土壤中,磷元素是植物生长必须的营养元素,但是很多有机磷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需要土壤中的微生物分泌出各种,将土壤中植物无法吸收的大量磷酸酯或磷酸酐水解为能够溶于水的无机磷,供植物吸收。于是,测定土壤中各种活性已经成为土壤肥力的一种指标,在实际测定过程中,不同的缓冲液PH值对磷酸活性的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更直观,更准确的测定磷酸活性,在实验测量中应优先选取与土壤样本PH相一致的缓冲液进行培养。

  • 标签: 农家肥 磷酸酶活性 不同缓冲溶液
  • 简介:经细胞核膜NTPase的活性变化调节mRNA的特异转运,  2 核被膜结构、核苷三磷酸(NTPase)及成熟mRNA的出核转运,核被膜核苷三磷酸(NTPase)包括大鼠肝细胞核膜NTPase、骨骼肌细胞核膜钙依赖性NTPase、大鼠心肌细胞核膜镁离子依赖性NTPase等多种报道形式

  • 标签: 核膜 核苷三磷酸酶 膜核苷三磷酸
  • 简介:摘要:目的 诊断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时可以应用血25-羟维生素D来进行诊断,本文探讨此方式具体的诊断价值。方法 此次研究的118例对象全部为我院儿科门诊疑似佝偻病的儿童患者,对所有患儿进行检验,并计算碱性磷酸酶和血25-羟维生素D二者之间进行联合对佝偻病诊断效能,结果 在所有儿童患儿中,经过检测其中有45例患儿为佝偻病患儿。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对佝偻病的准确度和灵敏度以及阳性预测值进行联合诊断,其结果相比碱性磷酸酶和血25-羟 维生素D的单独诊断要高很多。结论 对小儿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进行诊断时,其血25-羟维生素D是十分重要的指标,可以将诊断的准确性进行提高。

  • 标签: 血25-羟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 诊断的准确性
  • 简介:摘要探讨联合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全因和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入选MHD患者224例,检测患者血清iPTH、ALP等临床指标,随访2年,采用Cox回归分析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ALP水平与患者心血管事件死亡相关(HR=1.001, 95%CI 1.000~1.004, P=0.048),ALP≥106 IU/L是患者心血管事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联合检测ALP、iPTH与全因死亡相关(HR=1.002, 95%CI 1.000~1.004, P=0.033),若联合检测ALP-iPTH≥37.28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iPTH水平与MH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死亡无显著关系。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 甲状旁腺激素 碱性磷酸酶 全因死亡率 心血管事件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碱性磷酸酶在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诊治中的敏感性。方法对博乐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8例年龄为2月~3岁体检或就诊的婴幼儿,检查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前佝偻病组与对照组比较,碱性磷酸酶浓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碱性磷酸酶亦无明显变化。结论25—羟维生素D3佝偻病初期明显降低,比碱性磷酸酶更敏感,是反映佝偻病活动状态的灵敏指标。

  • 标签: 佝偻病 血清25&mdash 羟维生素D3 碱性磷酸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低磷酸血症(HPP)是由编码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NSALP)的基因变异导致功能缺失引起的。HPP的症状、体征和并发症非常多变,包括骨骼低矿化、钙和磷酸盐代谢障碍、反复发生的骨折、疼痛、活动受限、牙齿过早脱落、生长发育迟缓和癫痫等。针对HPP有不同的治疗尝试,Asfotase alfa是一种骨靶向重组TNSALP,能够显著降低围生期和婴儿HPP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同时可改善生长发育、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这种替代疗法耐受性良好,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中度。现就近年来对该疾病的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低磷酸酶血症 酶替代治疗 管理
  • 简介:利用992个微卫星标记检测了德国镜鲤(Cyprinuscarpio)F1代190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型检测,共组成51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5138.2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19cM;利用软件MapQTL6.0采用区间作图法对酸性磷酸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分析。研究结果共检测到9个与酸性磷酸有关的QTLs,分布于8个连锁群。其中LG24连锁群LOD值最大(5.37),位于LG24连锁群,最大的可解释表型变异为13.8%。通过BLAST与斑马鱼进行序列比对,找到了与斑马鱼富含亮氨酸重复蛋白、横跨膜蛋白50a、ADP核糖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家族b8同源的分子标记。本研究结果对鲤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疾病调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镜鲤 遗传图谱 QTL 酸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酶(ALP)、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IVKA-Ⅱ)联合检查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杭州市大江东医院收治的PHC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25例和未转移组47例,另选取72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入组者血清AFP、ALP、PIVKA-Ⅱ水平,工作者受试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三者在PHC中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临床价值,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AFP、ALP、PIVKA-Ⅱ水平与PHC临床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AFP、ALP、PIVKA-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64、24.53、47.89,P=0.012、0.005、0.001);转移组血清AFP、ALP、PIVKA-Ⅱ水平均显著高于未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8、38.12、54.17,P=0.04、0.001、0.000);ROC分析血清AFP、ALP、PIVKA-Ⅱ对PHC具有诊断价值,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更高(P=0.021、0.014、0.003、0.001);与单一指标比,三项指标联合预测PHC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显著升高(P=0.036、0.027、0.018、0.005),三项指标联合检测PHC的特异性(89.57%)、灵敏度(92.60%)、阳性预测值(89.53%)及阴性预测值(83.75%)显著升高(P<0.05)。Pearson分析血清AFP、ALP、PIVKA-Ⅱ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AFP、ALP、PIVKA-Ⅱ对PHC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三者联合检查能提高诊断效能。

  • 标签: 肝肿瘤 淋巴转移 甲胎蛋白 碱性磷酸酶 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诊断 相关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对钙凋磷酸和钙蛋白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钙凋磷酸和钙蛋白活性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可以导致皮层钙凋磷酸和钙蛋白活性增加,洛伐他汀可降低皮层钙凋磷酸和钙蛋白活性。结论洛伐他汀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这两种活性有关。

  • 标签: 洛伐他汀 大鼠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钙凋磷酸酶 钙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07年8月-2008年11月,大杨树地区小儿佝偻病进行骨性磷酸检测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地区2007年8月-2008年11月大杨树小儿佝偻病26例,应用GLAMOUR2000RandomAccessClinicalAnalyzer对患儿进行骨性磷酸检测,并对所有病例进行手腕关节X线检查。结果26例中小儿碱性磷酸酶阳性率占69%,其中0—1岁阳性率最高。结论碱性磷酸酶(BALP)方法简单对小儿佝偻病有早期诊断及预防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小儿 骨性磷酸酶 佝偻病
  • 简介:摘要近年来发现蛋白磷酸家族在不同的脑区进行的生物调控在抑郁症研究中一直很受重视,其中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1(protein phosphatase 1,PP1)可通过其在突触处催化细胞中大部分磷酸丝氨酸和磷酸苏氨酸的去磷酸化来控制突触可塑性。尽管PP1及其去磷酸化参与了许多关键的生物过程,但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文通过综述各种证据,支持PP1及其去磷酸化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与疾病进展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1 去磷酸化 抑郁症 突触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