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作用下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骨向分化的差异。方法应用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细胞增殖能力(MTT)法和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对PDLSC和BMSC在IL-1β作用下的骨向分化能力进行检测,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实验组为含有IL-1β的各处理组,对照组内未加IL-1β。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随IL-1β浓度的增高,PDLSC形成矿化结节减少,茜素红染色逐渐变浅;而BMSC骨向分化能力未见明显减弱;ALP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7 d时PDLSC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361.11,P<0.001),BMSC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LP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40.68,P<0.001);在14 d时PDLSC随炎症因子浓度增高,ALP活性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1519.89,P<0.001),BMSC在IL-1β浓度为0.001、0.01、1 ng/mL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ALP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 = 22.52,P<0.001),两种干细胞在IL-1β最大浓度时(1 ng/mL)ALP活性最低;MTT结果表明,IL-1β能抑制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与PDLSC相比,BMSC增殖能力较低。实时荧光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两种干细胞实验组内ALP、Col-1、OCN和Runx2 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BMSC内实验组中骨向分化基因表达与PDLSC内实验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L-1β作用下,BMSC的成骨能力较PDLSC高。

  • 标签: 炎症,细胞因子类 干细胞 细胞分化 骨向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三维有限元模型中,探讨舌侧矫治器预置不同转矩角度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建立整体舌侧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弓丝预置0°、9°、13°、17°正转矩,分别在腭侧加力1.50 N以及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条件下关闭间隙,分析上前牙牙周膜范·米塞斯(von M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①弓丝预置9°、13°、17°正转矩时,随着预置正转矩角度加大,侧切牙、切牙牙周膜所受应力增大,并且牙周膜应力集中区位于牙颈部;尖牙未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区;②腭侧加力1.50N关闭间隙情况下,预置0°转矩时,牙周应力在尖牙牙颈部及根中,中切牙及侧切牙未见明显分布。随预置转矩角度增大时,牙周膜应力集中区从尖牙牙根颈部牙周膜扩展到牙根中部牙周膜;侧切牙、中切牙牙周膜所受应力也随预置正转矩角度增大逐渐增大,但始终集中在牙周膜颈部区域;③颊侧加力1.00 N+腭侧加力0.50 N关闭间隙情况下,预置0°转矩时,上前牙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分布在侧切牙及尖牙牙颈部。随预置正转矩角度增大,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开始分布在侧切牙颊侧远中牙颈部,随后中切牙腭侧颈部偏近中区域及尖牙颈部近中牙周膜出现应力集中区。结论在个体化舌侧矫治器滑动法关闭间隙过程中,预置转矩弓丝对上前牙牙周膜应力分布有不同的影响;随着预置正转矩的增大,上前牙牙周膜所受应力水平及应力集中区域也随之扩大。颊腭侧同时加力关闭间隙,比单纯腭侧加力关闭间隙时上前牙牙周膜应力集中区域分布更加均匀,同时应力水平更小。

  • 标签: 舌侧正畸 三维有限元分析 牙周膜应力
  • 简介:目的探索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在人牙周膜干细胞体外骨向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人牙周膜干细胞(PDLSC)进行细胞膜抗原鉴定;实验分为三组:A组为PDLSC未诱导组,B组为PDLSC成骨诱导组,C组为1,25(OH)2D3+PDLSC成骨诱导组。21d后利用化学定量法检测三组钙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成骨相关蛋白骨钙素(OCN)、RUNX2、Ⅰ型胶原(COLⅠ)和ALPmRNA表达。结果PDLSC高表达CD29和CD44,而低表达CD31和CD45;且21d后三组细胞钙含量及ALP含量:C组>B组>A组;OCN、RUNX2、COLⅠ和ALPmRNA表达为C组>B组>A组。结论1,25(OH)2D3可促进PDLSC的体外骨向分化,并可加速PDLSC细胞基质的矿化。

  • 标签: 人牙周膜干细胞 1 25-二羟基维生素D3 骨钙素 碱性磷酸酶
  • 简介:【摘要】目的:第一乳磨牙牙髓炎患儿接受乳磨牙根管治疗过程中,接受STA牙周膜浸润麻醉、卡具芯注射器行骨膜上浸润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患儿不同阶段疼痛程度、术后软组织情况及安全性的影响探究。方法:病例样本均为我院接收的下颌第一乳磨牙牙髓炎,共计80例,研究开展时间范围在2021.3——2022.2期间,样本入组后均接受乳磨牙根管治疗,随即行规范性分组,给予不同麻醉途径开展此次对比分析,分别为对照组(n=40,卡具芯注射器行骨膜上浸润麻醉)、观察组(n=40,STA牙周膜浸润麻醉)。统计组间患儿注射时、根管治疗时及治疗结束即刻的声音、眼睛和身体运动(sounds, eyes and motor, SEM)量表和 Wong-Baker FACES 疼痛评估量表(WB 量表)分别评价两组注射时疼痛程度和根管治疗中麻醉效果,此外治疗结束后24h,电话回访患儿软组织情况及安全性间的差异性。结果:于注射时、根管治疗时及治疗结束即刻就两组患儿疼痛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阶段观察组患儿的SEM评分、WB评分均更低,疼痛程度更轻,P<0.05。统计组间患儿术后软组织情况,观察组疼痛或咬唇、咬颊导致患儿创伤性溃疡、软组织肿胀疼痛的发生率为2.50%,参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17.50%,P<0.05。统计组间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两组统计值(7.50%、5.00%)差异较小,组间安全性相当,P<0.05。就组间家属满意度开展评测工作,结果显示观察组评测值为95.00%,该参数之显著高于对照组评测值72.50%,P<0.05。结论:第一乳磨牙牙髓炎患儿接受乳磨牙根管治疗过程中,相对于接受卡具芯注射器行骨膜上浸润麻醉,给予患儿STA牙周膜浸润麻醉对缓解和降低患儿不同阶段疼痛程度、改善患儿术后软组织情况的作用显著。

  • 标签: 牙髓炎 乳磨牙根管 STA牙周膜浸润麻醉 卡具芯注射器行骨膜上浸润麻醉 疼痛程度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