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恶性卵巢肿瘤生殖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1999年1月~200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治疗的15例年轻未育的恶性卵巢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治疗情况、生育能力状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治疗后随访,探讨各因素对生育能力的影响。结果9例患者永久性丧失生育能力,其中4例属临床早期,4例是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不规范化疗是早期病例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肿瘤大小影响恶性肿瘤分期,早期、无症状者肿瘤较小(P〈0.05),病理类型、临床症状对临床分期无显著影响(P〉0.05);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对永久性生育能力丧失的影响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恶性卵巢肿瘤严重影响青年女性的生殖健康,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是提高疗效,维护年轻患者生殖健康的重要措施;经济文化水平影响恶性肿瘤治疗决策的选择。

  • 标签: 卵巢恶性肿瘤 生殖健康
  • 简介: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生殖细胞瘤对化疗敏感,其主要治疗方法是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的治疗是否与外周的生殖细胞瘤相似?放疗、化疗、手术如何适当地结合,以达到疗效最好和副作用最小,是肿瘤放疗科、肿瘤内科和脑外科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综述国外有关的研究结果,包括单用放疗、放疗结合化疗、先化疗再放疗、减少放疗剂量和范围等,以供我们临床实践中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生殖细胞瘤 化疗 放疗
  • 简介:镉是一种生殖毒物,能够诱导睾丸生殖细胞凋亡。最新的研究发现内质网应激参与了镉诱导的睾丸生殖细胞凋亡。本研究采用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探讨其对镉诱导的睾丸内质网应激与生殖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NAC预处理能明显减轻镉诱导的睾丸生殖细胞凋亡。糖调节蛋白78(GRP78)是重要的内质网特异性分子伴侣,NAC显著下调镉诱导的GRP78的表达。翻译起始因子(elF2ct)是内质网应激PERK信号通路下游的靶分子,而NAC预处理明显降低镉诱导的elF2ct蛋白的磷酸化。此外,NACre,阻断镉诱导的x盒结合蛋白1(XBP1)mRNA的激活。上述结果提示抗氧化剂NAC减轻镉诱导的睾丸内质网应激和非折叠蛋白反应。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与C/EBP同源蛋白(CHOP)是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的两个重要分子,NAC几乎完全阻断镉诱导的JNK蛋白磷酸化与CHOP的表达,提示NAC预处理能够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保护镉诱导的睾丸生殖细胞凋亡。

  • 标签: NAC 睾丸 凋亡 内质网应激 非折叠蛋白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一个生殖细胞嵌合致SCN2A突变的同胞患孤独谱系障碍/发育迟滞的家系。方法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进行基于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的全外显子检测,确定致病突变,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同胞哥哥进行Sanger测序验证。进一步对父母样本进行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检测,验证患儿父母是否存在低比例的生殖细胞嵌合。结果先证者及其同胞哥哥均存在SCN2A c.605+1G>A杂合新生突变,结合其临床表型及遗传方式,判断SCN2A为其致病基因,强烈提示亲代生殖细胞嵌合,ddPCR检测结果证实父亲为表型正常的生殖细胞低比例嵌合(0.233%)携带者。结论生殖细胞嵌合可导致SCN2A突变的同胞患孤独谱系障碍/发育迟滞。在对生育有SCN2A新生突变的患儿父母进行遗传咨询时,父亲生殖细胞嵌合应该被认为是重要的遗传方式之一。ddPCR检测有助于发现极低比例的生殖细胞嵌合。

  • 标签: SCN2A基因 孤独谱系障碍/发育迟滞 生殖细胞嵌合 数字PCR
  • 简介:背景与目的:鞍区固有的解剖特点使该区肿瘤的切除具有相当大的难度,本文总结和探讨鞍区拟诊生殖细胞瘤诊断性放疗的问题.以避免鞍区生殖细胞瘤的术后并发症。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拟诊为鞍区生殖细胞瘤的患者行局部野诊断性放疗,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靶区包括病灶外2cm,常规分割.DT20Gy后复查MRI,根据其结果分别给以继续放疗和手术处理。结果:5例患者病灶明显缩小(1/3以上),症状明显改善,临床诊为生殖细胞瘤,继续全脑全脊髓放疗,4例行顺铂十足叶乙甙化疗,1例行X刀局部推量,5例病灶均消失,随访最长的2年无复发。1例患者病灶变化不大,仅仅中心出现坏死,手术后病理示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术后继续放疗。6例患者均临床痊愈,视力恢复正常,无神经功能障碍,双目失明的患者视力恢复,3例治疗前有尿崩的患者治疗后继续服用少量弥凝,其中1位治疗前有垂体功能低下的继续激素替代治疗,其余3位无需服用任何药物。结论:诊断性放疗是安全的,可作为拒绝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鞍区拟诊生殖细胞瘤的选择之一。

  • 标签: 诊断性放疗 生殖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 局灶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治疗颅内生殖细胞瘤术后效果。 方法: 将本 院 201 6 年 1 月至 20 17 年 12 月收治的 50 例 颅内生殖细胞瘤患者 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 根据治疗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 25 例,对照组患者 进行 化疗治疗,观察组患者 进行 局灶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 术后恢复效果、术后肿瘤消失时间、术后肿瘤复发情况 。 结果: 观察组患者 总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观察组患者术后肿瘤基本消失 18 例, 肿瘤缩小超过 90% 为 5 例,囊性病变为 2 例, 对照组患者分别为 11 例、 9 例、 5 例,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P < 0.05 );术后肿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P > 0.05 )。 结论: 局灶放射治疗联合化疗治疗颅内生殖细胞瘤术后远期效果更为明显,值得运用此联合治疗方式 。

  • 标签: 局灶放射治疗 联合 化疗治疗 颅内生殖细胞瘤 术后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2种技术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NS)生殖细胞肿瘤(GCT)放疗中的海马保护和剂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接受全CNS放疗的12例GCT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患儿4例、女性患儿8例,年龄7~14岁,中位年龄11岁。对所有患儿进行靶区及周围危及器官的勾画,分别设计VMAT计划和IMRT计划,处方剂量30 Gy,每次3 Gy,共照射10次。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获取各剂量学参数并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靶区及周围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通过比较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长评估计划实施效率。结果VMAT和IMRT 2种技术均能得到较好的靶区剂量学分布。VMAT技术的靶区均匀性略优于IMRT技术,均匀性指数分别为0.11±0.02和0.14±0.0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2,P<0.001)。VMAT和IMRT2种技术的左海马最大照射剂量分别为(15.99±0.70)Gy和(21.21± 1.07)Gy、右海马最大照射剂量分别为(16.13±0.58)Gy和(21.35±0.69)Gy,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622、-21.628,均P<0.001),VMAT技术在海马保护上达到了剂量限制要求。VMAT技术在周围危及器官保护方面较IMRT技术优势明显,除双肺外,在眼晶状体、甲状腺、肾脏保护方面VMAT技术全面优于IMRT技术,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98~-2.231,均P< 0.05 )。VMAT技术在治疗效率方面同样优于IMRT技术,VMAT的机器跳数为1 749±95、治疗时长为(354±31)s,均仅为IMRT技术的40%左右,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83、-22.790,均P<0.001)。结论在儿童CNS GCT放疗中,VMAT技术能够在保护海马的情况下实现更好的靶区均匀性,同时在周围危及器官保护和治疗效率上具有明显优势。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生殖细胞瘤 放射疗法,调强适形 海马 放射治疗剂量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子宫动脉及肿瘤内的血流进行了检测,30例正常早孕组作为对照组。结果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子宫动脉及肿瘤内血管的阻力指数明显低于正常早孕组,化疗前病变区血流异常丰富,呈现低阻性血流,化疗后病变区血流信号明显减少,化疗前后RI值明显有差异(P<0.05);监测化疗效果与血βHCG相关性好。结论超声在滋养细胞肿瘤良、恶性的判断及化疗效果的监测上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方法。

  • 标签: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超声诊断 超声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应用细胞块和直接涂片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阳性率,探讨应用细胞块在细胞病理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细胞块用溶化的琼脂与细胞团混匀、离心沉淀并凝固后制成,然后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经过脱水、浸蜡、切片、染色等操作制成切片镜检。结果细胞块阳性率为81.4%;直接涂片阳性率为72.1%。细胞块的细胞学诊断率高出9.3个百分点。结论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细胞块阳性率高于直接涂片,可以作为细胞病理学的重要诊断手段。

  • 标签: 恶性肿瘤 细胞块 涂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殖细胞特异基因-2(GSG2)基因在神经胶质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慢病毒敲除GSG2的U87细胞系构建裸鼠成瘤模型。随后进行瘤体体积、重量测量和动物活体成像分析,并应用蛋白芯片技术探讨下游分子机制。采用非配对t检验或χ2检验来计算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GSG2敲低后1个月裸鼠瘤体明显减小[敲低(KD)组:(109.42±209.94) mm3,对照(NC)组:(1 070.00±410.28) mm3,P<0.05],凋亡相关蛋白Fas、Fas配体(FasL)、p27、p53、SMAC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SMAC蛋白激活最为明显。结论GSG2在体内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并降低胶质瘤增殖。

  • 标签: 胶质瘤 生殖细胞特异基因-2基因 组蛋白H3相关蛋白激酶 p53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在小鼠生殖细胞发育中的功能。方法利用Cre-LoxP系统构建SIRT1雄性生殖细胞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所有小鼠均为C57BL/6背景。提取对照组(Con)小鼠和SIRT1雄性生殖细胞特异性敲除(cKO)小鼠睾丸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cKO小鼠睾丸组织SIRT1信使RNA水平(0.14±0.04)低于Con组(1.32±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44,P<0.01)。cKO小鼠睾丸组织SIRT1蛋白水平(0.28±0.05)低于Con组(1.01±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705,P<0.01)。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 816个,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于转录调控、精子发生及精子活力等生物学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信号通路包括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补体等。结论雄性生殖细胞特异性SIRT1敲除,导致小鼠睾丸中与精子发生、精子活力及转录调控相关关键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影响小鼠生育力。

  • 标签: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 转录组学 精子发生 睾丸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一例46,XX性发育睾丸疾病合并前列腺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遗传学和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其致病原因。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及病理学检查,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其遗传学特征。结果患者身高偏矮、双侧睾丸小、乳房轻度增大,血清甲胎蛋白浓度显著升高,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泌乳素升高,睾酮水平偏低。染色体核型为46,XX,荧光原位杂交提示一条X染色体短臂末端上存在SRY基因。病理学诊断为前列腺原发性生殖细胞肿瘤,主要为卵黄囊瘤。结论确诊一例46,XX性发育睾丸疾病合并原发前列腺生殖细胞肿瘤病例,丰富了该疾病的基因和表型谱,并为该病治疗提供一些思路。

  • 标签: 46,XX性发育睾丸疾病 前列腺肿瘤 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 卵黄囊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生殖细胞移植是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理想途径。为了获得有功能的生殖细胞,模拟适合的微环境十分关键。添加BMP4的睾丸支持细胞饲养层培养体系,为细胞分化提供需要的接触和细胞因子微环境,通过激活SOX17通路,推进多能细胞向男性生殖细胞方向分化。

  • 标签: 诱导多能干细胞 微环境 生殖细胞
  • 简介:摘要  总结1例生殖细胞瘤输液港置入术后囊袋伤口感染患儿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经外科医生、静疗专科护士会诊,全面评估后,给予亲水纤维银抗感染及管理渗液、3M免缝胶布拉合伤口,保护伤口裂开,藻酸盐敷料管理渗液、促进肉芽生长。经过10天的伤口换药,输液港囊袋伤口愈合。

  • 标签: 生殖细胞瘤,输液港,囊袋伤口,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恶性滋养细胞肿瘤采用联合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5氟尿嘧啶单药化疗,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化疗后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化疗后有效率为86.67%;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血HCG最高滴定值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恶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应用联合化方案,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毒性反应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联合化疗方案 单药化疗
  • 简介:恶性滋养细胞肿瘤为化疗敏感性肿瘤,绝大多数肺转移瘤可通过化疗治愈日,少数病人在疗程的某一阶段,需补充肺叶或肺段切除,11例病人接受冷冻肺叶或肺段切除法。该方法简单易行,对于长期接受化疗,尤其术前、后不得不补充化疗的病人干扰较常规术式为小,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手术方式。

  • 标签: 恶性滋养细胞肿瘤 肺转移瘤 手术治疗 化疗敏感性肿瘤 手术方法 手术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肿瘤细胞因子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定量测定90例肿瘤患者血清IL-2、IL-6TNF-α三项指标,同时以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L-2、IL-6和TNF-α检测结果在各组恶性肿瘤病例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分组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确无明显差异(P>0.05)。仅膀胱癌组IL-6结果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IL-2、IL-6、TNF-α在恶性肿瘤中组织和器官特异性不明显,测定IL-2、IL-6、TNF-α含量不足以区别癌变细胞的组织来源,但由于个体间IL-2、IL-6、TNF-α三项结果差异较大,主要是由于各研究组中只按照恶性肿瘤的起源进行分组,而未将治疗前后病例分开研究以及未对病程进展进行分期分组研究所致,推测IL-2、IL-6、TNF-α含量可能与恶性肿瘤的病情发展及分期相关,也可能与疗效有关,其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恶性肿瘤 细胞因子 白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相关性
  • 简介:摘要 :在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中,细胞免疫治疗方法是近几年开始应用的高效方法,对肿瘤细胞杀伤力大,具有较强的特异性,治疗时间短,在临床上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细胞免疫治疗方法进行了介绍,然后从治疗前、治疗时以及治疗后三方面,对护理方法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利用科学护理干预手段,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并发症,提高恶性肿瘤治愈率。

  • 标签: 恶性肿瘤 细胞免疫治疗 免疫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