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利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发光法快速检测生活饮用水菌落总数的可行性。方法利用生物发光法快速检测细菌中ATP,根据细菌中ATP与菌落总数成正比的关系,推算生活饮用水中菌落总数,并与国标平皿计数法进行对比,分析2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结果ATP生物发光法与国标平皿计数法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r2=0.804,P<0.05)。ATP生物发光法快速检测生活饮用水定性结果的总体准确率达94.9%。结论ATP生物发光法具有灵敏、便捷以及相对准确等优点,可用于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中菌落总数的快速筛检。

  • 标签: 三磷酸腺苷 生物发光 饮用水 菌落总数 相关性
  • 简介:评价了10个多功能树种-阿江榄仁树(Terminaliaarjuna)、印楝(Azadirechtaindica)、牧豆树(Prosopisjuliflora)、水黄皮(Pongamiapinnata)、木麻黄(Casuarinaequisetifolia)、角豆树(Prosopisalba)、阿拉伯金合欢(Acacianilotica)、细叶桉(Eucalyptustereticonis)、牛蹄豆(Pithecellobiumdulce)、铁刀木(Cassiasiamea)等10年间的生物生物能产量,这些树种采用单种栽培的农作方式种植于印度北部恒河平原苏打土壤。该地区土壤紧密、盐碱化、透水性差、营养匮乏。10个树种中,细叶桉植株最高,牧豆树和木麻黄次之。阿拉伯金合欢林分基面积为3.04m^2.hm^-2,植株胸径优于其他树种,牧豆树和木麻黄植株胸径次之。10年间,牧豆树和Acacianilotica分别产出生物56.50和5075Mg·hm^-2,而阿拉伯金合欢、水黄皮和角豆树生物产出量较小。牧豆树的营养需求和净生物产出均最大,而且叶片中营养元素(N,P,K,Ca和Mg)含量较高。然而,树种间木质成分差异较小。以每吨木材营养元素产出量计算,氮素在阿拉伯金合欢中产出量最低,磷和钾分别在阿江榄仁树和牛蹄豆中产出最低,钙和镁在牧豆树中产出最低。牧豆树生物质能产量最高1267.75GJ·hm^-2,阿拉伯金合欢次之1206GJ·hm^-2,印檬最低(520.66GJ.hm^-2)

  • 标签: 生物量 苏打土 印度恒河平原 多功能树种 养分浓度 养分利用效率
  • 简介:摘要:为研究玉米种植土壤和无农作物土壤中不同的施肥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生物碳元素和氮元素含量的影响,本次试验选择了某农科院的裸地和玉米种植的田间小区作为相应的试验对象,根据玉米生长过程采取不同的施肥水平,对土壤微生物生物的氮元素和碳元素进行相应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当不施加相应的肥料时,某农科院裸地土壤微生物中碳元素和氮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75.98mg/kg和26.04mg/kg;玉米种植的田间小区土壤微生物中碳元素和氮元素的含量分别为161.65mg/kg和22.70mg/kg。通过探究可以明确玉米种植的田间小区土壤微生物生物的碳元素和氮元素含量要比裸地低,因此在施肥过程中需要了解施肥种类和施肥,根据土壤微生物中碳、氮含量的规律合理施肥。

  • 标签: 施肥水平 玉米种植土壤 微生物 碳元素 氮元素
  • 简介:通过对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33a生格氏栲人工林生物与生产力及其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33a生格氏栲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和林分蓄积分别为18.9m、24.2cm和412.43m^3·hm^-2,林分生物和乔木层生物则分别达421.74t·hm^-2和413.11t·hm^-2,大大高于邻近的同龄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干与皮(58.32%)〉枝(17.59%)〉根(17.22%)〉叶(3.06%);与杉木相比,格氏栲与同龄杉木生长过程有所不同,胸径和单株材积生长早期较慢,但速生持续期长,材积数量成熟龄较长.

  • 标签: 格氏栲 人工林 生物量 生产力 生长动态
  • 简介:2011年3-10月,基于实地样方采样和实验室测定,调查崇明岛环岛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带中芦苇的生物和初级生产力,研究芦苇地上分的固碳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崇明岛芦苇地上分年固碳能力为0.28-1.02kg/(m^2·a),平均年固碳能力为(0.67±0.19)kg/(m^2·a),其低于长江口湿地保护区(崇明岛东滩、杭州湾)芦苇的年固碳能力,但高于黄河三角洲保护区湿地芦苇的年固碳能力;芦苇生长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气象灾害和人为干扰,收割区域的芦苇群落生物(p=0.021)和茎秆密度(p=4.6×10^-6)显著高于未收割区域;芦苇分布主要受土壤盐度限制;芦苇表现型与人为干扰和土壤盐度密切相关;芦苇生长的中后期是受环境因子影响的关键时期。

  • 标签: 芦苇 固碳 环境因子 崇明岛
  • 简介:本文以内蒙古克氏针茅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各个层次中的地下生物地上生物,分析随放牧强度增加植物地下生物及其垂直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下生物大小依次为L〉CK〉M〉H。对植物地下生物进行逐层分析发现,轻度放牧可以增加地下生物,但是中度和重度放牧均使其减少。各放牧强度下植物地下生物都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减少的幅度逐渐降低。但是放牧会影响植物地下生物的垂直分布格局,放牧使地下生物垂直分布的不均匀性增加,同时中度和重度放牧使地下生物垂直分布趋向于表层化的现象更明显。

  • 标签: 克氏针茅群落 放牧强度 地下生物量
  • 简介:对南安县不同坡位8年生卷荚相思人工林生物的分配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卷荚相思平均胸径、平均树高生长地上分各个器官生物体现为下坡位〉上坡位〉上坡位;不同坡位平均木及林分地上分各器官生物分配率表现为:树干〉树枝〉树叶;不同坡位平均木及林分地下部分各径级根生物分配率表现为:骨骼根〉粗根〉大根〉中根〉细根〉小根。

  • 标签: 卷荚相思人工林 生物量 分配率
  • 简介:尝试用不同方法构建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乌拉苔草(Carexmeyeriana)的高光谱植被指数,建立水上鲜/干生物高光谱估算模型,并比较了不同模型的反演精度。通过实测不同覆盖度和水深状况下乌拉苔草的冠层高光谱反射率与水上生物的数据,采用高光谱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及其微分光谱波段(350—1050nm)逐波段构建FNDVI、FRVI、FDVI、FDNDVI、FDRVI、FDDVI植被指数,分别找出与水上鲜生物和干生物具有最佳相关性波段组合的植被指数,建立乌拉苔草水上生物的最佳估算模型,并对比分析了反射率光谱植被指数(FNDVI、FRVI、FDVI)模型和微分光谱植被指数(FDNDVI、FDRVI、FDDVI)模型的反演精度。结果显示,微分光谱与乌拉苔草水上生物的相关性比反射率光谱好;微分光谱植被指数与乌拉苔草水上生物的相关性比反射率光谱植被指数好,尤其以微分光谱植被指数FDRVI与FDNDVI建立的二次函数模型反演乌拉苔草的水上鲜生物和干生物的效果最好,精度分别达74.9%、71.4%,其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744和0.0262,通过了P〈0.01极显著验证。这表明,采用微分光谱植被指数FDRVI、FDNDVI对乌拉苔草水上鲜生物和干生物的估算可以取得较高的预测精度。

  • 标签: 高光谱 乌拉苔草 生物量 植被指数 洪河自然保护区
  • 简介:采用样方调查和随机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6种微地形(包括:原状坡(CK)、浅沟(Ⅰ)、切沟(Ⅱ)、塌陷(Ⅲ)、缓台(Ⅳ)和陡坎(Ⅴ))的土壤水分及地上生物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1)6种微地形两两配对的Wilcoxon秩检验,CK~Ⅰ(0.110)、Ⅱ~Ⅲ(0.109)、Ⅱ~Ⅳ(0.973)和Ⅳ~Ⅴ(0.339)的相关性不显著外(P〉0.05),其余两两配对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2)6种微地形中,从土层(0~20cm)→土层(20~40cm)→土层(40~60cm),土壤含水量显著减小(P〈0.05).0~60cm土层,各微地形土壤含水量的大小顺序为:Ⅲ(13.32%)〉Ⅳ(12.28%)〉Ⅰ(10.30%)〉Ⅱ(12.03%)〉CK(9.53%)〉Ⅴ(8.22%)(P〈0.05);(3)6种微地形中,从土层(0~20cm)→土层(20~40cm)→土层(40~60cm),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显著减小(P〈0.05).0~60cm土层,各微地形土壤水分变异系数的大小顺序为:Ⅴ(26.0%)〉Ⅳ(25.9%)〉CK(24.9%)〉Ⅱ(20.7%)〉Ⅲ(18.0%)〉Ⅰ(15.1%)(P〈0.05);(4)不同微地形的生物的大小顺序为:Ⅲ(263.82g/m2)〉Ⅱ(254.29g/m2)〉Ⅰ(238.67g/m2)〉CK(193.61g/m2)〉Ⅳ(154.86g/m2)〉Ⅴ(122.35g/m2)(P〈0.05),微地形生物与0~60cm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呈负相关(y=-0.006x+35.30,**R2=0.690).研究结果表明:在衡阳紫色土丘陵坡进行植被恢复时,在按传统立地类型划分原则的基础上,还应按微地形的水分特征有区别地配置植被恢复模式.图1,表4,参24.

  • 标签: 微地形 土壤水分 生物量 紫色土 衡阳
  • 简介:为阐明黄土丘陵区不同草本群落生物与土壤水分的相关特征,通过野外调查与定点观测,对延河流域内不同演替阶段的5种草本植被(长芒草、铁杆蒿、茭蒿、白羊草、大针茅)群落地上生物、土壤水分特征及其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0~500cm土层内,各演替阶段草本群落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分布规律明显,均表现为浅层(0~50cm)减少、中层(50~200cm)增加、深层(200~500cm)基本稳定的趋势;植物群落地上生物均随着演替年限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在白羊草群落阶段(退耕演替25a左右)达到最大值;草本群落地上生物与土壤含水量整体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以0~200cm土层较高;植被群落利用土壤水分土层深度随群落演替阶段逐渐加深,表现出对环境更强的适应性.

  • 标签: 演替阶段 草本群落 生物量 土壤含水量 延河流域
  • 简介:根据不同密度林分的资料,对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奎洋镇森林生态定位站9年生火炬松人工林的生物估测方程进行了比较,对比了不同密度火炬松林分的叶面积指数,并结合定位站研究的历史资料及其它报道,对不同年龄火炬松生物及其在各组分的分配进行研究。

  • 标签: 火炬松 生物量 叶面积指数 模型研究
  • 简介:【摘要】在我国,在页岩气各个开发区井场周围,具有许多村镇、农田会受到相应的影响,现阶段,对于页岩气开发给土地利用、生物总量所带来的影响依旧没有得到确定,为此,本次对这一问题给予了相应的分析、研究,指出页岩气井场对旱地、有林地进行压占,这是在页岩气开发区中土地利用发生改变、生物总量受到损失十分关键的原因,需要给这一区域中的生态环境监管、页岩气的各项可持续性开发给予更多的参照。

  • 标签: 页岩气 井场 开发区 开发情况 土地利用 生物量
  • 简介:通过对顺昌县6年生马尾松、江南油杉及木荷混交林地上分和地下部分生物及其分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下坡位能有效促进林木树高,胸径生长以及林分总生物的积累。不同树种间各器官生物积累存在差别,同一树种不同坡位各器官生物积累也存在差别。

  • 标签: 马尾松 木荷 江南油杉 混交林 生物量
  • 简介:向杉木人工林土壤中分别添加不同用量黑碳,以0%(C0)、1%(C1)和5%(C5)添加(质量分数)作为不同处理,通过28d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黑碳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碳(ymc)和微生物氮(MBN)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攘MBC含量变化趋势是前期急剧减少,后期增加,并趋于稳定;黑碳添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MBN含量的减少,并随着黑碳添加的增加,土壤MBN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整个培养过程中,除第1d外,黑碳添加处理的土壤MBC和MBN含量始终高于对照处理,C5〉C1〉CO.同时,土壤可溶性碳(DOC)和可溶性氮(DON)含量也因黑碳的添加而呈现减少的趋势.

  • 标签: 黑碳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 简介: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内的大范家沟阴阳坡和拐沟阴坡坡面主要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坡向及坡位的草本群落盖度、地上生物及物种多样性关系。结果表明,阴坡草本群落的物种20多种,较阳坡高30%。阴阳坡面上草本群落生物和盖度从坡下至坡上逐渐减小。在水分和养分条件好的地段均有灌木入侵。阳坡Margalef和Menhinick丰富度指数均随坡位升高而降低;而阴坡Mafgalef指数随坡位升高而降低,Menhinick指数却随坡位升高而增大;3个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在阴阳坡均随坡位的升高而减小。不同坡位引起的植被盖度、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坡位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Alatalo均匀度指数呈显著相关(P〈0.05),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呈极显著相关(P〈0.01)。描述或评价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时,应多选几个指标参数,避免单一指标带来的片面性。掌握草本群落自身喜阴阳特性、生境特征、植被组成及多样性特征,充分认识植被演替条件和演替规律,对指导该区植被和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坡向 坡位 草本群落 物种多样性 黄土丘陵区
  • 简介:目的对太白银莲花地上分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样品用70%的乙醇进行提取,所得浸膏用水分散后,经石油醚和正丁醇依次进行萃取,将所得的正丁醇层经正相硅胶、SephadexLH-20、反相硅胶(RPC18)、高效液相制备等多种色谱方法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数据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白头翁皂苷D(1)、红毛七皂苷D(2)、3β-O-(α-Larabinopyr-anosyl)oleanolicacid(3)、leontoside(4)、β-胡萝卜苷(5)。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的地上分分离得到。

  • 标签: 太白银莲花 地上部分 化学成分
  • 简介:[摘要]:在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地上分的施工过程中,测量工作既是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由于超高层钢结构高度高、体量大、所需精度较高,因此在其施工过程中,为保证高精度的测量结果,我们需事先认真研究、分析和编制相应的测量方案,选择合理的测量仪器,以此保障钢结构吊装的效率,从而提高工程效益。本篇主要以江北新金融中心一期土建总包(二标段)项目为实际案例,简要的分析测量技术在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地上分施工中的应用。

  • 标签: []超高层建筑  钢结构  测量控制点  测量技术 
  • 简介:[摘要]:在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地上分的施工过程中,测量工作既是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由于超高层钢结构高度高、体量大、所需精度较高,因此在其施工过程中,为保证高精度的测量结果,我们需事先认真研究、分析和编制相应的测量方案,选择合理的测量仪器,以此保障钢结构吊装的效率,从而提高工程效益。本篇主要以江北新金融中心一期土建总包(二标段)项目为实际案例,简要的分析测量技术在超高层建筑钢结构地上分施工中的应用。

  • 标签: []超高层建筑  钢结构  测量控制点  测量技术 
  • 简介:2010年4月-2011年1月期间,在高潮位和中潮位下,分别对杭州湾南岸滩涂排水区和非排水区的5个断面进行桡足类丰度和生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发现15种河口桡足类,包括剑水蚤3种、哲水蚤5种和猛水蚤7种;第一优势种为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dorrii),第二优势种为四刺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tetraspina);研究区河口桡足类的平均丰度为15.3ind./L,平均生物为0.214mg/L,主要分布在排水区的S3和S2采样断面。在春季采样日,滩涂水中的NO2—N和PO4—P营养盐通过浮游植物生物影响桡足类群落,浮游植物生物是河口桡足类丰度发展的决策因子和桡足类生物波动的限制因子;在夏季采样日,水中的高浓度NH4—N通过NO2—N含量损害桡足类,成为桡足类丰度变化的限制因子;温排水通过减少海水溶解氧含量间接影响桡足类生长,成为桡足类生物变化的限制因子;在秋季采样日,水中的SiO3—Si含量是桡足类丰度和生物的决策因子。

  • 标签: 滩涂 河口桡足类 丰度 生物量 通径分析 杭州湾
  • 简介:1998年7月,利用非称重式蒸渗池种植单一种源的一年生黄檀种苗,研究在印度沙漠地区培养黄檀种苗的合理灌水技术参数。当各处理(W1、W2、W3、W4)的土壤水分含量分别降低到7.56%、5.79%、4.44%和3.23%时,通过灌溉使苗木生长保持在一定的土壤的水分状况,如36.2mm(W1)、26.5mm(W2)、20.2mm(W3)和18.1mm(W4)。结果表明,在36.2mm(W1)水平时,种苗的株高、冠径、叶数和叶面积达到最大值(p〈0.01)。在W1和W2处理中,虽然上述参数没有明显差异,但在W2处理中,种苗的每升水分利用率的生物最大。在W3、W4和W5灌溉水平下,不利于提高种苗的株高、生物和营养积累。在W2水平以下(5.79%),土壤水分有效率能提高根系生物占总生物的百分比。但在W3和W4处理中,叶干生物百分比下降,同时在W5处理中,茎干生物百分比下降。在W5处理中,土壤水势达到-196Mpa,种苗才可以成活。在W3和W4处理中,土壤水分有效率的限额影响黄檀种苗的生长和生物。在W2处理中,土壤水分有效利用率最高,种苗的生长和生物达到最高值。因此,在壤砂土条件下,通过灌溉维持幼苗土壤水分含量在5.79%以上时,可获得较好的黄檀种苗的生长和生物产量。

  • 标签: 干旱地区 灌溉水平 苗木存活率 土壤水分含量 树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