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慢性胃炎胃黏膜炎症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变化。方法选择172例伴有Hp感豢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分为两组:阴性组(68例)和阳性组(104例),观察阴性组治疗后变化并与阳性组进行比较,并观察阴性组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在治疗前后变化。结果阴性组胃黏膜炎症有28例(41.2%)好转,2例(2.9%)治愈,明显高于阳性组(P〈0.01),其伴有的肠上皮化生有2例(25%)治愈,4例(50%)好转,不典型增生有7例(38.9%)好转,6例(33.3%)治愈。结论Hp感染阴转后慢性胃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阳性者,其伴有的肠化和不典型增生亦能好转或治愈。因此,根除Hp是治疗Hp相关性胃炎和防止发生胃癌重要措施。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慢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
  • 简介:目的通过置管引流术应用恩格菲、卡铂和顺铂治疗恶性腹水。方法应用微创置管技术引流恶性胸腹水,从导管内灌注恩格菲2400IU+DDP40mg+CBP200mg以治疗恶性胸腹水病人.结果治疗28例病人,取得了较为满意疗效。总有效率(CR+PR)82%(23/28),其中:CR18例,PR5例,S3例,PD2例。表明该生物制剂可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和顺铂等化疗药物有协同作用。联合应用更能促进对肿瘤细胞杀伤力。结论本组采用导管留置术为微创手术,组织损伤小。病人活动不受限制。提高了生存质量,且持续引流能迅速缓解胸腹水对组织器官压迫,避免反复穿刺引发感染。

  • 标签: 恩格菲 卡铂 顺铂 恶性积液 治疗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疗效护理。方法常规化疗方案治疗后,再在原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羟基喜树碱(10mg,Ⅳ,d1-10)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结果28例晚期恶性肿瘤中,常规化疗方案组,显效5例(17.9%);同一病人经过常规化疗方案治疗2-4疗程后,在原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羟基喜树碱继续治疗2—5疗程,显效CR9例(32.0%);化疗副作用:常规化疗组中,恶心呕吐13例:Ⅰ度7例,Ⅱ度5例,Ⅲ度1例。白细胞减少7例:Ⅰ度2例,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1例。脱发12例:Ⅰ度5例,Ⅱ度5例,Ⅲ度2例。羟基喜树碱组中,恶心呕吐18例:Ⅰ度10例,Ⅱ度7例,Ⅲ度1例;白细胞减少8例:Ⅰ度2例,Ⅱ度3例,Ⅲ度1例,Ⅳ度2例;脱发13例:Ⅰ度2例,Ⅱ度8例,Ⅲ度3例;腹泻2例;皮疹1例。二组患者均无肝肾功能损害心电图异常。结论联合羟基喜树碱可以进一步提高晚期恶性肿瘤疗效,主要毒副作用有所增加,但是可以接受

  • 标签: 羟基喜树碱 晚期恶性肿瘤 临床疗效 联合化疗 药物毒副作用 口腔护理
  • 简介:目的:食管癌是全球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高死亡率主要原因为食管癌复发与转移,肿瘤转移抑制基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医学领域对肿瘤转移抑制基因重视与研究也在不断提高与深入,本文主要就常见7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在食管癌中表达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为食管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食管癌癌存档蜡块100例为研究目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本组食管癌组织中KISS1/hot7T175、KAI1/CD82、BRMS1、TIP/CC3、Maspin、MKK4、MTSS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食管癌转移关系。结果: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KISS1/hot7T175、KAI1/CD82、Masp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与MTSS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TIP30/CC3、BRMS1、MKK4蛋白表达无关(P>0.05)。食管远处转移与KISS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性(P<0.05),与MTSS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与KAI1/CD82、BRMS1、TIP/CC3、Maspin和MKK4蛋白表达无关(P>0.05)。结论:KISS1/hot7T175蛋白基因可能抑制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KAI1/CD82、Maspin蛋白基因可能抑制食管癌淋巴结转移。MTSS1蛋白基因可能促进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

  • 标签: 食管癌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目的:利用乳链菌穿梭载体构建肿瘤特异标记表达系统,为肿瘤特异性口服疫苗研究开辟一个新领域。方法采用体外基因拼装方法得到PEG-3启动子,经酶切鉴定并测序验证。然后利用基因克隆技术,将PEG-3启动子、EGFP、PolyA亚克隆到乳链菌载体pTRKH2中,成功得到肿瘤特异标记质粒pTR-peg3-egfp。最后,转染肿瘤非肿瘤细胞初步验证其肿瘤特异性标记能力。结果通过PCR基因拼装得到460bp左右目的片段,测序结果与设计完全一致。获得了肿瘤特异标记乳链菌穿梭质粒pTR-peg3-egfp,并在细胞水平得到初步验证。结论PEG-3启动子介导乳链菌穿梭质粒具有肿瘤特异性,这一实用新颖系统将为研究乳链菌疫苗应用于肿瘤标记靶向治疗奠定基础。

  • 标签: PEG-3启动子 乳链菌 基因治疗 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和对短期预后预测能力。方法21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分成血浆置换组(8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MELD评分3个月时病死率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曲线下面积评价MELD评分系统准确性。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MELD评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但在MELD〉40患者,则无明显降低;PE组患者病死率(49.4%)低于对照组(64.8%,P〈0.05),在MELD≤39患者,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最佳MELD临界值为26,其敏感度为80.2%,特异度为79.5%,准确性为80.0%,而PE组为30,其敏感度为76.2%,特异度为69.8%,准确性为72.9%。结论MELD评分能较准确地预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

  • 标签: 慢性重型肝炎 终末期肝病模型 血浆置换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诱导其自噬作用,为复方苦参注射液用于肝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复方苦参注射液(终浓度为0、0.5、1、2、4mg/mL)处理人肝癌细胞SMMC-772148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用RT-PCRWestern-blot方法检测LC3SQSTM1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增殖,作用呈浓度依赖性;RT-PCR方法检测到LC3SQSTM1转录水平均上调;Western-blot法检测到LC3蛋白表达上调,SQSTM1蛋白表达下降。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可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并诱导细胞发生自噬现象。

  • 标签: 复方苦参注射液 肝癌 增殖抑制 自噬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sirt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对胃癌细胞发展影响以及对患者雨后影响。方法:选取24例胃癌患者,检测其体内胃癌组织中sirt1表达情况并统计。对24个患者对等分为两组,降低其中一组12名患者sirt1表达,记为A组,另外12名患者记为B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癌细胞发展情况并记录分析下调sirt1表达对癌症细胞影响。结果:B组患者体内癌细胞有明显扩散和恶化,而A组患者体内癌细胞得到一定程度抑制,基本没有任何扩散发展。且A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8.33%,B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33.33%。结论:sirt1表达对胃癌组织具有重要意义,下调sirt1表达有利于抑制胃癌细胞扩散,且sirt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临床预后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胃癌手术治疗患者预后标志物之一。

  • 标签: SIRT1 胃癌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兰索拉唑治疗应激性溃疡效果对VCL(黏附连接相关蛋白纽蛋白)、FAK(黏着斑激酶)表达影响。方法将150例应激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I(各75例),研究组患者应用兰索拉唑进行治疗,对照组I应用安慰剂。另选取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Ⅱ,观察应激性溃疡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三组研究对象VCL、FAK、EGF、IL-2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髙于对照组I41.33%(P<0.05)。研究组治疗后6h、12h、24h、72h胃液pH值均显著髙于对照组I(P<0.05)。研究组治疗后24h、72h胃液pH值与对照组II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VCL、FAK、EGF、IL-2值均显著髙于对照组I(P<0.05),且与对照组II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VCL、FAK在应激性溃疡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兰索拉唑能有效提髙VCL、FAK水平,治疗应激性溃疡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

  • 标签: 应激性溃疡 兰索拉唑 VCL、FAK
  • 简介:目的:探讨对痔瘘患者术后坐浴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2018年6月90例痔瘘手术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遵循常规坐浴护理,实验组落实全面坐浴护理。比较两组痔瘘手术患者满意水平;术后住院时间、创面痊愈时间、换药次数、坐浴次数;护理前后患者创面炎症和疼痛程度;感染、水肿等痔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便情况。结果:实验组痔瘘手术患者满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住院时间、创面痊愈时间、换药次数、坐浴次数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创面炎症和疼痛程度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创面炎症和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感染、水肿等痔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排便间隔时间为(2.31±0.71)d,且排便时较为通畅;对照组患者排便间隔时间为(3.52±0.86)d,且排便通畅性欠佳,两组排便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面坐浴护理在痔瘘手术护理中干预结果确切,可减少感染、水肿等并发症,加速创面愈合,减轻疼痛和控制炎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换药和坐浴次数,患者满意水平高。

  • 标签: 痔瘘患者 术后坐浴 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现代消化介入诊疗》(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广东省卫生厅主管、广东省医学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性医学期刊。

  • 标签: 消化疾病 介入诊疗 征订启事 广东省医学会 国家科技部 征稿
  • 简介:《现代消化介入诊疗》(ModemDigestion&Intervention)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广东省卫生厅主管、广东省医学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性医学期刊。

  • 标签: 消化疾病 介入诊疗 征订启事 广东省医学会 国家科技部 征稿
  • 简介:《现代消化介入诊疗》(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性医学期刊。本刊宗旨是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报道现代消化病与介入诊疗学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展示科技成果,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技繁荣。

  • 标签: 介入诊疗 征订启事 学术交流 医学期刊 消化病 临床实践
  • 简介:目的探讨Dieulafoy病诊断与治疗。方法对近年来15例Dieulafoy病临床和内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内镜治疗7例,其中注射高渗盐水或硬化剂5例,射频治疗2例,均立即止血,其中l例再次出血死亡。手术7例,均治愈。结论内镜治疗是Dieulafoy病主要治疗方法,其中射频治疗效果尚属满意,但需进一步观察总结经验。手术治疗可彻底解决血管畸形问题,仍为重要治疗手段。

  • 标签: DIEULAFOY病 内镜
  • 简介:《现代消化介入诊疗》(ModernDigestion&Intervention)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性医学期刊。本刊宗旨是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报道现代消化病与介入诊疗学理论研究和临床经验,展示科技成果,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技繁荣。遵循"三主三结合"原则:(1)以临床应用为主,

  • 标签: 介入诊疗 征订启事 学术交流 医学期刊 消化病 临床实践
  • 简介:乙型肝炎在全球广泛分布,慢性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原发性肝癌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是HBV感染高流行区.随着近几年分子生物学发展,对HBV基因型研究更加深入,基因型与临床关系日趋明确,不同基因型对乙型肝炎发病机制、血清学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对策有一定影响.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临床意义 HBV基因型 肝功能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 原发性肝癌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乳头切开术(EPT)取石术后近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ERCPEPT取石术患者280例,分析ERCPEPT取石术后近期并发症产生原因,探索降低近期并发症途径。结果280例ERCPEPT取石术成功率为100.00%,出现并发症43例(15.3%),术后急性胰腺炎3例(1.07%),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38例(13.50%),出血2例(0.71%),胆道感染0例(0.00%),穿孔0例(0.00%),无与ERCPEPT取石术相关死亡病例。发生并发症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ERCPEPT取石术是一种相对安全技术,但属于有创操作,可能会出现近期并发症。术者技术熟练程度以及术后鼻胆管引流和药物干预对减少近期并发症出现极其重要。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并发症
  • 简介:目的了解镇江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镇江地区HBV感染者257例,其中慢性HBV携带者49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2例、中度38例、重度32例,重型肝炎22例,肝硬化41例,原发性肝癌23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吸附(ELISA)技术检测HBV基因型。结果257例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112例(43.6%),C基因型140例(54.5%),B+C基因型5例(1.95%),未发现A、D、E、F、G和H基因型。C基因型在慢性乙型肝炎重度、重型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中占绝对优势,分别占65.6%、72.7%、68.3%、78.3%,显著高于慢性HBV携带者38.8%,P〈20.05。C基因型HBV感染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262.3±319.7u/L)、总胆红素(TBIL)水平(69.9±35.8μmol/1)、HBeAg阳性率(67.1‰)、HBVDNA定量中位数绝对值(6.02±1.34)显著高于B基因型(141.5±206.1u/L)、(38.3±22.4μmol/l)、46.4%和4.18±1.10,P〈0.05。B基因型HBV感染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39.6±9.6g/l)显著高于C基因型(30.1±7.3g/l),P〈0.05。结论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可用于HBV基因型临床检测。镇江地区HBV感染者基因型以单一B型或C型为主.含少量B+C型。C基因型为本地区优势基因型。并在严重肝病和原发性肝癌中比例较高,其引起ALT、TBIL、病毒血症水平均较高,HBeAg血症持续时间长,故预后较差。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聚合酶链反应 核酸杂交
  • 作者: 贺孟彬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6-2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1期
  • 机构:四川省合江县人民医院,四川 泸州646200
  • 简介: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胃肠疾病,它主要症状是胸口灼热、酸痛和疼痛。这些症状通常发生在胃食管括约肌(LES)不能完全关闭时,这导致胃酸和消化液倒流到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也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它是由胃酸和胃内容物倒流进入食管引起,导致食管黏膜受损和炎症,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疾病。正常情况下,食道和胃之间有一个称为下食管括约肌圆形肌肉,它可以收缩以防止胃内容物倒流回食道。但是,当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或失去收缩能力时,胃酸和胃内容物就会倒流回食道,导致食道黏膜受损和炎症,从而引起反流性食管炎。

  • 标签: 反流性食管炎;常见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