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椎动脉椎间段走行变异(椎动脉未经第6颈椎横突孔上行入颅)与眩晕症状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54例有眩晕症状的患者为眩晕组,同期选择56例健康体检无心、脑血管病史及眩晕症状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椎动脉椎间隙段的走行变异类型及收缩期峰值流速(PSV),TCD检测颅内段椎动脉PSV,分析走行变异对颅内、外椎动脉PSV的影响以及与眩晕症状发生的关系。结果:①眩晕组和对照组患者椎动脉走行变异发生率,分别为83%(45/54)和21%(12/56),P=0.001。②两组共57例椎动脉走行变异的患者,双侧变异者比单侧更容易发生眩晕(P=0.021);椎动脉走行高、低位变异(第3颈椎水平以上为高位变异)与眩晕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③走行变异者的椎动脉椎间隙段和颅内段的PSV分别为(56±10)和(53±10)cm/s,走行正常者分别为(59±12)和(56±11)cm/s,两者的椎动脉椎间隙段PSV比较,两者颅内段的PS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7和0.041);走行变异者椎动脉颅内段流速低于椎间隙段,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CDFI与TCD联合检测可客观分析椎动脉走行变异,该变异可能是引起眩晕的原因。

  • 标签: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变异 椎动脉 眩晕
  • 简介: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最早是从鱼的尾部下垂体中提取出的神经肽,近年发现UⅡ亦存在于多种动物和人体内,是目前所知的体内最强的缩血管活性肽,它广泛分布于心血管组织,并发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以及脂质沉积的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也富含UⅡ。UⅡ在心血管调节中的病理生理意义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UⅡ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

  • 标签: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尾加压素Ⅱ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 冠状动脉造影 血管活性肽 心血管组织
  • 简介:目的:研究血清尿酸(SUA)水平及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住院的121例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9例)和正常对照组(62例),再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冠心病组分为单支(30例)、双支(14例)、多支病变组(15例),比较各组SUA及baPWV,并分析其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SUA浓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正常、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组分别为(349.26±96.58)μmol/L、(400.37±70.96)μmol/L、(517.57±85.26)μmol/L、(602.60±77.03)μmol/L(P<0.05或<0.01);baPWV亦随着冠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支组、双支组和多支组baPWV显著升高[(1499.04±193.82)cm/s比(1885.32±319.73)cm/s、(2036.00±406.40)cm/s、(2171.03±348.53)cm/s],且双支病变组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baPWV是冠心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011,14.008,P=0.000)结论:血尿酸水平及脉搏波速度对预测冠心病及其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尿酸 脉搏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塞(CEI)患者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方法:测定35例CLI患者与3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空腹葡萄糖,空腹胰岛素,血脂(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结果:CLI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脑梗塞 胰岛素 血糖
  • 简介: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复发及梗死的部位密切相关.在卒中患者中,20%~25%的病例是颈动脉颅外段粥样斑块引起的[1],故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 彩色多普勒检查 常见病因 粥样斑块 卒中
  • 简介:目的探讨在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状态下,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清白蛋白及胆红素等指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2015年我院6个科室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合并危及生命的疾病,如严重的心动过缓、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各种慢性疾病终末期等.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10%为标准,将患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和生化指标.结果①共入选1113名患者,其中杓型组783例、非杓型组330例.两组间年龄[(62.7±14.5)岁比(68.7±13.8)岁]、冠心病(145例比97例)、脑卒中(226例比119例)、糖尿病(142例比8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30例比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59例比42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杓型组总蛋白[(68.3±6.2)g/L比(68.3±6.2)g/L]、白蛋白[(42.6±4.1)g/L比(41.5±4.4)g/L]、前白蛋白[(243.6±65.1)g/L比(299.4±69.2)g/L]、白球比例(1.71±0.35比1.65±0.35)均高于非杓型组(P<0.05).杓型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0.308±0.066比0.321±0.070)低于非杓型组(P<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年龄、合并冠心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清白蛋白浓度及直胆/总胆比值是血压昼夜节律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白蛋白、直胆/总胆比值与血压的昼夜节律相关.

  • 标签: 血压 杓型 非杓型 昼夜节律 白蛋白 胆红素
  •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H型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和偏头疼的相关性。方法将深圳市龙华新区中心医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内科住院部收治的400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浓度10μmol/L为分界点及是否并发偏头痛,把所有患者分为4组: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A组)、单纯H型高血压组(B组)、非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C组)及单纯非H型高血压组(D组)。比较4组观察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血脂浓度、血清Hcy浓度、高血压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对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及非H型高血压并发偏头痛组用偏头痛生活品质问卷(migrainespecificqualityoflifequestion,MSQ)评分评价。结果高血压并发偏头疼患者Hcy浓度、高血压病程显著大于高血压不并发偏头疼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患者MSQ评分与血清Hcy浓度呈负相关(r=-0.0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数据分析表明血清Hcy浓度>15μmol/L是偏头痛发生的重要威胁因子。结论高血压患者随着血清Hcy浓度升高和高血压病程增长,会导致偏头疼发病率增加,Hcy浓度超过15μmol/L是偏头痛发生的重要威胁因子。

  • 标签: H型高血压 非H型高血压 偏头痛 相关性
  • 简介:目的58例未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首次就诊或入院时描记体表12导联心电图,分析其各项参数。方法分别在入院后≥72h.7~10d、15~20d、25~30d追踪描记,用Selvester系统计算QRS积分。并对早期心电图各指标与QRS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前壁组中,ST段抬高的导联数与QRS积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6);而下壁组中,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的总数值与QRS积分之间有较明显的相关性(r=0.58)。结论AMI者早期心电图各指标与梗死面积之间有密切关系。AMI早期SI段抬高及异常Q波的范围和大小,可作为梗死面积的早期预测手段之一,为临床评价干预性治疗的疗效、判断预后提供1个简便方法。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心电图 梗死面积 QRS积分
  • 简介:目的探讨自然人群中血糖、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的水平对血压的影响及作用的大小.方法应用1998年广东省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调查对象年龄在20~74岁.血糖值为早晨空腹口服75g葡萄糖2h后的血糖值.糖尿病及糖耐量低减(IGT)的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结果共调查11377人,其中男性5183人,女性6194人,平均年龄43岁,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糖、体重指数、腰臀比分别为117mmHg、74mmHg、104mg/dL、22kg/m2和0.84.糖尿病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者,为45.3%比14.4%,糖耐量低减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者,为32.2%比14.5%,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非肥胖者,为21.5%比10.4%.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血糖、体重指数、腰臀比对男女性收缩压和舒张压有显著影响.结论广东省自然人群的分析结果显示,血糖、体重指数和腰臀比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在控制我省高血压患病率不断增加的同时,尚须要注意控制血糖、体重指数和腰臀比的升高.

  • 标签: 糖尿病 高血压 BMI WHR 血压 血糖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小儿室早的发生与左室假腱索的关系.方法室早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经体检、心肌酶谱、血电解质、全胸片和心电图检查,除室早外临床无其它阳性发现.正常对照组为30例,年龄3~13岁.其中男15例,女15例,为健康体检儿童.经体检和心电图、全胸片检查无心脏疾患和心律失常.用美国DIASONICS公司2DGAIEWAYFX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2.75MHz.在2个以上切面上看到室间隔至左室后壁,室间隔至左室心尖,呈条索状或带状回声,不与二尖瓣叶相连,且除外室间隔肥厚、附壁血栓及左室肉柱等,即诊断左室假腱索.结果室早组30例中发现左室假腱索19例,检出率为63.3%.正常对照组30例中左室假腱索5例,检出率为16.7%.室早组检出率高于正常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小儿室早的发生与左室假腱索可能有关系,提示左室假健索是室早的潜在发生原因之一.

  • 标签: 小儿 室早 左室假腱索 关系 心律失常 心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表现、心电图1QⅢTⅢ特征、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肺栓塞(PE)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21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动脉CTA检查结果,患者被分为PE组(56例)和无PE组(156例)。收集患者住院基本资料,包括临床表现、ECG特征及血浆DD水平,并在两组间进行比较。结果:与无PE组比较,PIE组呼吸困难(44.87%比75%),长期卧床(3.85%比14.29%)患者比例显著升高,无临床表现比例显著降低(38.46%比3.57%),P均〈0.01。PE组ECG具有SIQⅢTm特征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元PE组(50%比23.08%),P〈0.01。与无PE组比较,PE组血浆DD〉10μg/ml比例显著升高(19.23%比32.14%),P〈0.05。结论: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和/或长期卧床者,出现其他心肺疾患不能解释的临床表现时;ECG具有SIQⅢTⅢ特征;DD明显升高(〉10μg/m1)者应考虑肺栓塞的可能性。

  • 标签: 肺栓塞 心电描记术 呼吸困难
  • 简介:扩张型心肌病(DCM)是非缺血性心肌病中最普遍的类型,预后差,死亡率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非编码小分子RNA(miRNA)与DCM的病程密切相关。本文就miRNA的表达模式与DCM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微RNAS 心肌病 扩张型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2009年我院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237例,分别按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积分评价冠心病严重程度,并分为非冠心病组(84例)、心绞痛组(92例),心肌梗死组(61例),人院第二天测定所有患者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及球蛋白,分析各指标与蛋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40.22±3.56)g/L比(39.81±3.56)g/L比(38.68±3.43)g/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临床类型(r=-0.18,P=0.005)、冠脉病变支数(r=-0.195,p=0.003)及冠脉病变积分(r=-0.188,P=0.004)呈显著负相关,而总蛋白、球蛋白及白球比值与临床类型、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病变积分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血清白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白蛋白偏低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血清白蛋白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不同体质指数(BMI)水平对普通人群新发心房颤动(房颤)风险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数据库中关于BMI与普通人群新发房颤风险关系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截止至2016年7月。根据预先设定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等工作,将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初步检索得到的685篇文献中,共纳入12篇符合标准的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超重组的房颤发病风险增加43%(RR=1.43,95%CI:1.30~1.57,P<0.00001),肥胖组的房颤发病风险增加89%(RR=1.89,95%CI:1.69~2.12,P<0.00001);与超重组相比,肥胖组的房颤发病风险增加32%(RR=1.32,95%CI:1.25~1.39,P<0.00001);与非肥胖组相比,肥胖组的房颤发病风险增加55%(RR=1.55,95%CI:1.41~1.69,P<0.00001)。结论超重与肥胖明显增加普通人群新发房颤的风险,随着BMI水平的增加,新发房颤风险也在逐级增加。

  • 标签: 心房颤动 体质指数 超重 肥胖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 简介:根据最近发表在《BritishJournalofOphthalmolog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每天喝一点热茶会降低患青光眼的风险。然而,相比于喝热茶,饮用咖啡、不含咖啡因的茶、冰茶、软饮等都不会起到相当的效果。

  • 标签: 青光眼 热茶 风险 饮用咖啡 咖啡因
  • 简介: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363例心血管内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7例和对照组216例,对照组行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疗效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疗效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应用于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可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心血管内科疾病 风险管理 护理
  • 简介:根据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每天服用高剂量的某些处方药,服用一周内可能有心脏病发作风险。以往研究将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这类止痛药的使用与心脏病发作风险升高联系在一起。于2017年5月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一份新报告分析了近百万人的数据,其中约61,000名有过心脏病发作。

  • 标签: 心脏病发作 止痛药 风险 《英国医学杂志》 非甾体类抗炎药 处方药
  • 简介:来自另外一个让人安心的研究表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以下简称ADHD)的药物并不会增加儿童心脏病的死亡风险,而这个报告是在成人中。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期刊》的文章显示,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分析了美国四个健康计划的医学记录,样本包含了150,000名成人,均服用兴奋剂如哌醋甲酯(利他林)和左旋安非他命(阿得拉)等常用于治疗ADHD的药物,以及另外300,000名不服用这类药物的成人。

  • 标签: 死亡风险 人心脏 美国医学会 类药物 医学记录 健康计划
  • 简介:如果在去年冬天还没有接种流感疫苗的话,就需要考虑一下了。发表于2013年10月《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的研究发现,接种流感疫苗与降低主要心脏问题相关。那么降低多少呢?约三分之一,而且其效果能持续长达一年,能抵挡的情况有心脏衰竭、心脏病发作、中风甚至是死亡。最大的防护效益是对那些最近刚经历心脏问题如心脏病发作或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可以降低55%的主要心脏事件。

  • 标签: 心脏病发作 流感疫苗 不稳定性心绞痛 风险 主要心脏事件 心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