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模拟体液对HA涂层体外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等离子体喷涂法,在碳/碳复合材料表面制备HA涂层,并对涂层进行了热处理.利用X射线衍射仪(X-raydiffraction)、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y)等检测手段,分析该涂层的物相和形貌,观察HA涂层在模拟体液中的影响.结果XRD检测结果表明,在模拟体液浸泡过程中,涂层的主要组成相的相对含量和结晶度不断发生变化.由SEM分析结果可知,在浸泡过程中,内送粉方式下制得的HA涂层的表面沉积物呈现近似网状的结构.同时,在Ringer溶液中,可以观察到HA涂层溶解痕迹.结论通过适当的热处理可以恢复HA的结构完整性,同时提高涂层的结晶度.

  • 标签: 羟基磷灰石 等离子体喷涂 模拟体液 碳复合材料
  • 简介:目的探讨5mg唑来膦酸静滴治疗骨质疏松症24小时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我科就诊、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症患者17例,年龄57-83岁,平均年龄70.12±7.53岁,男4例,女13例,其中4例曾口服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症。所有患者均予以5mg唑来膦酸静滴治疗,骨化三醇及钙片600mg口服,收集患者静滴唑来膦酸前及静滴后24小时后肝肾功能、血常规、CRP、ESR等生化指标、临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滴5mg唑来膦酸前及静滴后24小时体温、钙、磷、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值均〈0.001,其中静滴5mg唑来膦酸后24小时的体温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静滴前升高,钙、磷和淋巴细胞百分比较较静滴前稍有下降;CRP、肌酐有统计学差异,其中CRP较静滴前升高,肌酐较静滴前降低。白细胞总数在静滴前后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出现发热11例,占64.71%,其中最高温度39.3℃;心慌伴厌食1例,占5.89%;乏力、肌痛等流感症状2例,占11.76%;2-3天电话随访均恢复正常,未再出现临床症状。结论5mg唑来膦酸静滴治疗骨质疏松症对机体无明显不良影响,且使用方便,适合推广,可以在门诊推荐使用,提高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依从性以及治疗效果。

  • 标签: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不良反应 安全性
  • 简介:本文对棕色田鼠G、C带核型进行分析和研究,描述了G显带特征.所研究的10只个体的第一对常染色体(No.1)存在3种多态类型,即(1)全部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2)只存在一条中部着粒丝染色体;(3)无中部着粒丝染色体.这是由罗伯逊易位引起的,本文并对此作了讨论,认为棕色田鼠的核型进化趋势以第一对常染色体发生罗伯逊断裂的可能性更大.本文还以G、C带核型为依据,证实了雌雄X性染色体存在着多态现象:一条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一条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 标签: 棕色田鼠 染色体多态 G、C带核型 罗伯逊易位
  • 简介:目的评价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外用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内注射治疗颜面部多发性扁平疣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20例颜面部多发性扁平疣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78例;年龄12~48岁,平均年龄24.5岁。根据随机化原则分为A、BC3组各40例,A组为穴位内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组,B组为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组,C组为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内注射联合外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组。6周、3个月后分别进行对比疗效观察及复发率观察。结果3组总有效率分别是57.5%、52.5%、95.0%;复发率分别是33.33%、50.00%、3.85%,C组疗效最高、复发率最低,优于A、B组(P〈0.05);观察期间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外用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内注射治疗颜面部多发性扁平疣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扁平疣 干扰素 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 穴位注射
  • 简介:基于CT图像数据结合图像处理软件建立人体下颈椎C3-C7活动节段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模型的有效性。选取一名健康志愿者颈椎CT数据,建立包括椎体、后部结构、终板、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突等部分的下颈椎C3-C7三维有限元模型,赋予颈椎组织不同成分的材料属性,模拟人体颈椎在正常生理状态下承受扭矩载荷时,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等运动情况下颈椎椎体、椎间盘和小关节的生物力学特性。颈椎C3-C7活动节段在四种工况下的活动范围与前人离体实验和有限元分析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颈椎椎体、椎间盘和小关节的应力分布符合其生物力学特性。下颈椎C3-C7活动节段的模拟结果符合人体的真实运动规律,为临床颈椎的生理、病理研究以及植入器械的力学性能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 标签: CT图像 下颈椎C3-C7段 三维模型 生物力学 有限元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肠腔静脉C型分流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成阳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1992年以来施行的36例肠腔静脉C型分流术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6例患者术后门静脉压平均下降1.51kPa,胃镜检查食管静脉曲张均有明显减轻或消失。术后再出血率5.6%,肝性脑病发生率8_3%,术后1年、3年、5年及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2%、93.3%、89.3%及66.7%。结论肠腔静脉C型分流术手术适应证广,操作简单,近、远期疗效满意,适于推广。

  • 标签: 门静脉 高血压 肠腔静脉分流术 外科手术 人工血管
  • 简介:目的探讨LISS钢板治疗股骨髁间C型骨折的手术方法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对2007年2月-2009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18例股骨髁间C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6例;年龄21-76岁,平均44.3岁。均采用仰卧位经股骨下段外侧入路、LISS钢板内固定术式。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个月-31个月,平均16个月。根据膝关节HSS评价标准,优10例,良5例,可3例,差0例,优良率达88.9%。结论仰卧位经股骨下段外侧入路、LISS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股骨髁间C型骨折的有效方法,能提供微创和坚强的固定,允许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 标签: 股骨髁间骨折 LISS钢板
  • 简介:目的载紫杉醇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F68纳米粒逆转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多药耐药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使用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分别制备载紫杉醇PLGA和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10%),并对载紫杉醇纳米粒进行表征。载紫杉醇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研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最后研究载紫杉醇纳米粒在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的细胞摄取和细胞毒性(PLGA/F68组、PLGA组和泰素组)。结果纳米粒呈球形,表面粗糙多孔,平均粒径250nm左右,粒径分布比较窄,体外药物释放呈双相释放模型。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能够被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摄取。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比载紫杉醇PLGA纳米粒(P〈0.05)和泰素(TaxolR)(P〈0.05)有更高的细胞毒性。结论载紫杉醇PLGA/F68纳米粒能够逆转耐紫杉醇人乳腺癌细胞MCF-7/Taxol细胞的多药耐药,药用辅料PluronicF68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紫杉醇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 纳米粒 多药耐药 乳腺癌 PLURONIC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微创内外侧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C3型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3月~2012年12月采用微创内外侧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C3型股骨远端骨折2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及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时间110~150分钟,平均125分钟;术中出血量400~600ml,平均480ml.术后伤口无感染、皮肤坏死发生,均Ⅰ期愈合.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5个月.X线显示平均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断裂及松动事件发生.22例患者达到骨折解剖复位.患者末次随访时,2例开放性骨缺损患者关节僵硬(0~50°),其他患者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2~120°.膝关节功能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标准,优9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0%.结论采用微创内外侧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能较好的暴露骨折,达到骨折内固定的坚强固定,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要求.微创操作减少了软组织并发症,利于骨折愈合.

  • 标签: 股骨远端骨折 C3型骨折 微创 双钢板固定
  • 简介:针对视觉假体关键部件视网膜微电极阵列的结构特点和植入要求,我们设计制作了基于Parylene-C柔性直径为200μm的圆形视网膜金电极,用于视网膜表层刺激微电极,用三电极测试系统对微电极阵列进行体外电化学阻抗谱测试和眼内植入的柔韧性测试。结果表明,本研究采用的微电极,在降低成本、简化工艺的基础上,无论柔韧性还是电学特性均符合视网膜植入的要求,可用作动物实验的视网膜植入电极。

  • 标签: 视觉假体 视网膜微电极 电化学特性 电化学阻抗 表面形貌 柔韧性
  • 简介:目的测量并掌握一种用于C2前方重建的新型异形钛网设计相关的6组解剖学参数。方法取19具尸体的寰椎标本,男性11例,女性8例,直接测量:①寰椎前弓前后直径、②寰椎前弓高度、③寰椎前弓横径;取得37人颈椎正中矢状位层面CT影像,男性22例,女性15例,用软件测量:④C1前弓下缘到C3上终板垂直距离、⑤C3椎体高度、⑥C3椎体前后直径,分析数据,包括男女性数据间的检验以及人口学参数和测量参数之间线性相关性分析。结果19具尸体标本平均年龄57.58±14.77岁,尸长1635.53±83.12mm,37例CT研究对象平均年龄51.32±10.89岁,身高1685.97±59.54mm,体重70.65±7.01kg;参数①~⑥的测量平均值分别为7.34±1.23、10.92±1.51、15.30±1.07、27.33±1.97、13.23±1.31、16.44±1.09mm。尸体标本测量中男女性的尸长和参数①结果具有统计差异,尸长与参数①~③均呈线性相关性;而在CT测量中男女性在身高和参数④上的差异有统计意义,身高与参数④~⑥呈线性关联,体重仅与参数④具有相关性。结论男女性在寰椎前弓前后径和C1前弓下缘到C3上终板垂直距离参数上具有差异;获得了相关解剖学数据,其测量和分析结果对C2前方重建钛网的设计、修剪、制造及专利申请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解剖 CT测量 相关性分析 C2 钛网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掌侧扩大桡侧腕屈肌(FCR)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52例,其中女41例,男11例,年龄19~68岁,平均(49.74±4.93)岁。应用掌侧扩大FCR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患者,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2例患者中50例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所有骨折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照Gartland-Weriey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价,优16例,良28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9.00%,并发症发生率为8.00%;手术后,患者桡骨茎突长度、尺偏角、掌倾角和掌侧成角均优于手术前[(11.13±2.27)mmvs(7.02±2.85)mm,(22.56±2.65)°vs(16.94±4.71)°,(10.33±6.68)°vs(-17.02±9.75)°,(1.68±2.33)°vs(20.42±6.9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结论掌侧扩大FCR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治疗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桡骨远端骨折 掌侧扩大FCR入路 C3型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探索急性脊髓损伤后大鼠脊髓组织中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amino-terminalkinase,JNK)基因表达与神经功能修复状态的关联。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大鼠50只,随机选取,假手术对照组18只,实验组32只。损伤后1、12、24、72h行PCR检测,比较大鼠脊髓组织中JNK(JNK1、JNK2、JNK3)表达水平变化;损伤后12、72h选取L4/5节段脊髓行HE染色、,比较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神经功能变化状态(NSSh结果PCR结果显示,髓损伤大鼠脊髓组织中JNK1、JNK2、JNK3的表达,在损伤后1、12、24、72h除JNK3在相应时点表达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水平下降外,其他两项表达与假手术对照组无明显差别。L4/5脊髓HE染色结果提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损伤后12h损伤的脊髓皮质周边EHE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增多。随着时间推移,染色阳性细胞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损伤后12h的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少于72纪损伤组NSS评分则明显更高,但脊髓损伤组损伤后不同时点比较,NSS评分渐减。结论脊髓损伤后出现JNK3表达下调的情况,可能与神经细胞凋亡以及促进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关联。

  • 标签: C-JUN氨基末端激酶 急性脊髓损伤 神经功能修复 动物实验
  • 简介:据DaySE[NatMed,2007,13(11):1382-1387]报道,利用超极化^13C核磁共振影像学和光谱学可观察化学药物治疗效果。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原则上所有自旋不为零的核元素都可以用于成像,例如氢(^1H)、碳(^13C)、氮(^14N和^15N)、磷(^31P)等。

  • 标签: 核磁共振影像学 ^13C 治疗效果 化学药物 光谱学 核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