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为探讨唐山-天津地区地热水的水化学类型、控制因素及其补给来源,2016年8月在华北断陷盆地中北部采取了21个温泉、地热井水样,进行离子特征,3He、4He、20Ne气体同位素及δD与δ18O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华北断陷盆地中北部地热井温度为27.5-92.6℃,TDS(Totaldissolvedsolids)为430.3-2370.8mg/L,δD和δ18O分别为-74.04‰--69.27‰与-10.32‰--8.04‰;Na+为主要阳离子,阴离子浓度变化较大,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该区域水化学类型可以分为9类:Na-Cl·SO4、Na-Cl·SO4.HCO3、Na-Cl·HCO3、Na-HCO3、Na-SO4、Na-HCO3·SO4、Na-SO4·HCO3、Na-HCO3·Cl、Na-HCO3·SO4·Cl,水化学类型与含水层的岩性有关。He、Ne气体同位素组分表明,区域内地热水中气体具有幔源、壳源、大气来源的混合特征。H、O同位素组成指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δD平均值为-71.62‰,基本等同于华北地区现今δD的平均值(约-70‰),暗示其地下水年龄较小,补给时的气候条件与现今接近。S3、S6、S14、S17、S20有明显的氧漂移,主要原因是地热水温度较高,以及大陆效应与高程效应的影响。

  • 标签: 地热水 氢氧同位素 氦同位素 离子浓度
  • 简介:总结了大洋锰结核(壳)的形态、构造、矿物组合、元素富集特点,以及区域分布和南极底流活动的关系,采用ICP-MS测试手段对中太平洋海山区17个锰结壳样品和1个基岩样品的稀土元素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富钴结壳的REE含量很高,平均为1716.66×10^-6,轻稀土明显富集,LREE/HREE平均为4.82,锰结壳样品中除MID06样品有轻微的Ce负异常外,其余样品均具明显的Ce正异常,基岩MKD01呈明显的Ce负异常.不同区域锰结核(壳)中稀土元素的对比研究表明,南极底流活动区和非活动区Ce/La值有显著差异,但不能通过Ce/La值确定底流的迁移路径.这一成果将有助于全面认识大洋成矿作用与海洋环境变迁的内在联系.

  • 标签: 锰结核(壳) 南极底流 稀土元素 中太海山区
  • 简介:2018年8月24-27日,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具体承办的第九届实验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专业委员会议在贵阳召开。来自国内外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0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金振民、刘丛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任建国处长也应邀出席了会议。

  • 标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重点实验室 专业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 贵阳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简介:底质特征是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界所必需的重要依据。沉积物的物质组成是底质特征的主要内涵之一。陆架区海底沉积物是由不同来源(陆源、生物源、火山源、热液源和自生源)物质按不同比例组成的混合物。各种不同来源的物质,特别是陆源物质在混合源沉积物中的绝对份额或...

  • 标签: 元素地球化学 物质来源 定量方法
  • 简介:为确定西昆仑卡拉吉拉花岗岩体的成因及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体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23.2±2)Ma(MSWD=0.19),属于晚三叠世早期的岩浆活动产物;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和碱度率,低Al2O3、Fe2O3、MgO、P2O5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富集Rb、Th、Zr、Hf等元素,强烈亏损Ba、Sr、P和Ti元素,相对亏损Nb和Ta元素,为高钾偏铝质钙碱系列A型花岗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标志着西昆仑造山带在晚三叠世早期造山作用结束,为向板内伸展的环境过渡。

  • 标签: 锆石U-PB年龄 岩石地球化学 构造背景 西昆仑卡拉吉拉
  • 简介: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安徽省休宁-歙县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元素地球化学特征、R型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认为Au、Ag、Pb、W、Bi等为研究区主要成矿元素。通过总结元素组合特征和异常空间分布规律,认识到异常围绕燕山期岩浆岩分布,具有明显的高中低温分带特征,推断解译认为本地区多金属矿化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矿产分布特征,圈定了5处成矿远景区。结果表明通过应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可以有效的优选找矿目标,明确找矿方向。

  • 标签: 水系沉积物 地球化学特征 成矿远景区 休宁-歙县地区
  • 简介:熊耳山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因的地球化学论证汪东波(有色总公司北京矿产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12)邵世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熊耳山,金矿床,成因,地球化学,成矿物质1地质概况熊耳山地区位于中朝准地台南缘华熊台隆之...

  • 标签: 熊耳山 金矿床 成因 地球化学 成矿物质
  • 简介: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地球化学演化与古气候变迁刍议余素华,文启忠(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关键词古气候,地球化学演化,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晚新生代以来,在更新世初期,随着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改变了大气环流形式,季风开始占主导优...

  • 标签: 古气候 地球化学演化 晚新生代以来 青藏高原
  • 简介:为充分展示、交流和总结中国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地球科学的发展与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拟定于2015年6月23~29日在吉林长春召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5届学术年会"。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会议主题及主办单位会议主题: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主办单位: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 标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学术年会 中国 化学研究 主办单位 研究成果
  • 简介:为探讨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在深水区域的沉积环境及其伴生的Ni-Mo多金属富集层的金属元素来源,对湘西寒武纪初期盆地相区龙鼻嘴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分析了样品中干酪根的微量元素含量和全岩V、U、Mo与TOC含量并就微量元素比值与TOC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干酪根中的Th/U、V/Sc和V/Cr值在剖面上均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V、U和Mo与TOC的相关性可知剖面沉积过程中存在硫化环境,Ni-Co-Zn三角图解中多数样品分布于热水沉积区域。初步推断剖面下部的NiMo多金属富集层,其具有微量元素明显富集和碳同位素较大负值的特征,可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寒武纪初始阶段深水区域可能处于短暂的硫化环境,伴随着沉积环境的充氧之后变为广泛的厌氧环境;黑色岩系沉积过程中有热液活动参与,Ni-Mo多金属富集层中部分元素的极度富集可能是还原的海水和海底热液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寒武纪初期 微量元素 有机质 黑色岩系 湖南
  • 简介:为预测范庄银矿床M23主矿体的深部变化趋势,在对矿区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发现矿体具有明显的侧伏现象。微量元素统计分析表明,Cu、Sb、As为矿体的近矿指示元素,矿体具有多期次的特点。M23矿体化探数据表明,矿体自上而下其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u-Bi-Cu-As-Zn-Pb-Sb-Mo-Ag-Sn-W-Hg,具有明显的"头尾晕共存"和"反分带"特征。结合矿体剥蚀系数的变化规律,预测在M23矿体向深部(696m以下)有较大延深(伸)或有深部有盲矿体存在,钻探验证(见矿高程370m)说明矿床深部有较大的增储潜力。

  • 标签: 原生晕 轴向分带 深部预测 范庄银矿 河南
  • 简介:经过近一年的协商,我会所属22个专业委员会和两个工作委员会相继开展了换届组建工作。目前除微束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宝石矿物学专业委员会外(名单另行公布),其余已完成换届组建工作,经秘书长审核,现将名单公告如下。

  • 标签: 专业委员会 中国矿物 地球化学学会
  • 简介:本文根据浙江主要金、银、铅锌(含银)矿床及有关岩石的140个样品的铅同位素分析数据,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将其划分为三个成矿系列,并讨论了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铅锌银系列(Ⅰ)主要分布在余姚—丽水断裂带东南侧的镇海—温州拗陷带,围岩均为火山岩

  • 标签: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中生代地热水成矿体系 浙江
  • 简介:花岗岩同位素地球化学是探讨块体基底属性的重要手段,柴达木和欧龙布鲁克地块中两印支期岩体(香目德岩体和察汉诺岩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Pb-Sr-Nd同位素研究表明,两岩体均属过铝质花岗岩,具相似的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组戎模式,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轻微的不均一性,(^87Sr/^86Sr)t=0.70846~0.71289,∈Nd(t)=-5.54~-7.80,tDM-1.49~1.68Ga,两个岩体以高放射成因铅为特征,初始铅同位素比值为:(^206Pb/^204Pb),-18.326~18.644,(^207Pb/^204Pb),:15.560~15.693,(^208Pb/^204Pb),-38.172~38.549。岩雄地球化学特征与基底变质岩显示岩浆派生于中元古代的基底岩石的部分熔融。两岩体与西秦岭花岗岩类Nd-Pb同位素特征对比表明,柴达木和欧龙布鲁克地块基底性质与西秦岭一样,具扬子块体的构造属性。

  • 标签: 柴达木 基底 同位素 构造属性
  • 简介:  地下水化学特征是影响和控制核素迁移的重要水文地质因素,因为核素在迁移的过程中,与地下水、岩石之间不断发生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如吸附、溶解、沉淀等.发生在核素、地下水、岩石间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可以起到阻滞或减缓核素在地下迁移的效果,也可能起到促进核素迁移的作用.核素、地下水、岩石间相互作用方式及其对核素迁移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围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另一方面取决于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因此,在高放废物场址选择和评价中,必须研究地下水的化学特征.……

  • 标签: 地下水 化学特征 形成 循环交替
  • 简介:1.地层分布及岩石组合本区中元古熊耳群火山岩系广泛分布于呈长垣状北西西向展布的峭山—熊耳山—外方山基底隆起带上,从下到上分为四个地层单位,包括大古石组、许山组、鸡蛋坪组、马家河组,呈角度不整合于基底太华群之上,上部被中元古汝阳群、官道口群呈小角度不整合覆盖。岩石组合主要以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为主,此外还有晶屑、玻屑凝灰岩、集块安山岩,角砾安山岩等构成火山喷发相主体。对熊耳群上部鸡蛋坪组安山岩作Pb-Pb等时线年龄测定为1770±115Ma;次为形成火山晚期的次英安岩、流纹英安岩、自生危砾岩及喷发间歇期的沉积砂页岩等,次英安岩Rb-Sr等时线年龄测定为1421±80Ma。上述岩石在不同的火山构造中以一定的岩相和相序分布,构成一套具有时空分布与成因联系的火山杂岩序列和地质综合体。

  • 标签: 杂岩 玄武安山岩 熊耳群 英安岩 火山构造 火山岩系
  • 简介:为探讨西准噶尔谢米斯台山西缘新发现的中志留世火山岩的岩石属性和地质特征,对其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岩石以富Si、Sr、Ba为特征且具有较高的Mg^#(55-75)、Sr/Y(28-59)和Ba/La(17.52-49.88)值,K/Na值0.33-0.66,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相对亏损,其中Nb、Ta、Ti强烈亏损,具有轻微的负铕异常(δEu=0.84-0.99)。上述特征显示其类似日本中新世Setouchi火山岩带中的赞岐岩。结合其他研究,推测该火山岩可能为受俯冲板片熔体交代的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的产物,它与区内相近时期埃达克岩等的共生组合意味着西准北部在中志留世—早泥盆世曾受到热的洋壳俯冲机制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博什库尔-成吉斯岩浆弧的性质及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 标签: 赞岐岩 中志留世 板片熔体交代 俯冲带 西准噶尔
  • 简介:为厘定拉孜县彭措林石英闪长斑岩的形成时代,探讨其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对其进行了锆石LA-ICP-MSU-Pb定年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石英闪长斑岩的结晶年龄为(171.8±2)Ma,代表中侏罗世的岩浆活动;锆石的εHf(t)值为12.88~15.26,显示出新生地壳的特点。在全岩地球化学组成上,石英闪长斑岩具有高SiO2(64.99%~67.51%)、K2O(1.84%~3.22%),低MgO(0.67%~0.93%)特点,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石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Sr和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和Ti)和重稀土元素。结合前人资料,认为岩石产于与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相关的火山弧环境。此外,岩石具有相对高的Sr、Ba含量、无Eu负异常,表明源区无斜长石的明显残留;且较低的Mg^#值,低的Cr、Ni含量和较低的εHf(t)值,均表明其主要形成于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 标签: 拉萨地体南缘 闪长岩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 新特提斯洋
  • 简介:为贯彻落实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和中科院联合发布的《关于举办2018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要求,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跨越提升,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于9月14-18日分别在南京、西安、北京、广州、武汉和贵阳6地同步举办主题为"认知地球亲近自然科教助学"的全国科普日活动。

  • 标签: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中国科协 近自然 科普 科教 科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