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9 个结果
  • 简介:历史文献纪录片是一种叙事艺术,运用叙事学理论引入人文纪录片的研究当中,可以拓展历史文献纪录片的应用范围以及理论研究的视野。本文以纪录片《西藏》为例,从叙事角度分析该纪录片的史料价值和艺术美感。

  • 标签: 叙事话语 叙事方式 纪录片《西藏》
  • 简介:民间歌谣源自底层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创作,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透过满汉民间歌谣将晚清与民国之际满族历史生活予以综合解读,有助于揭示潜隐于民歌之中真实的满族社会历史生活。

  • 标签: 满族 民歌 价值
  • 简介:在视觉文化语境和"文化迫力"作用下,"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衍生出数量庞大、形态多元的改编图像。文章以美术的视角,以跨艺术种类、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研究了建国后图像对"红色经典"的再现问题,分析了"红色经典"图像改编中的诸多变革和新的特点,得出"红色经典"文学与据其改编的图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语图关系,同时指出图像改编对艺术发展、"红色文化"绵续产生的影响。

  • 标签: 红色经典 图像改编 图文关系 审美转换
  • 简介:近年来,在影视艺术的普及和繁荣中,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取得了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中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方面,历史剧的真实与虚构问题一直都是争论的焦点,在焦点被逐渐放大时,新的问题也在慢慢浮现。第五代导演执导的历史剧中人物的美化、革命历史剧的发展前景等问题,也呈现上升的趋势。

  • 标签: 真实与虚构 历史美化 前景与发展
  • 简介:讨论新中国建立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雕塑艺术,李象群几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他的创作与当代艺术深入反思政治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所关注的是,他如何在改革开放的中国直接切入政治题材而获得了艺术家的自我身份寻找和自由表达,如何既参与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又保证着艺术个性的充分发挥,以及如何从群体的政治表达深入到个体的政治身份建构,并由此探讨了女性个体的身份政治问题。

  • 标签: 雕塑艺术 人物创造 历史场景 主流意识形态 改革开放 新中国
  • 简介:对于历史题材影视剧而言,过于久远的古代其服饰的复原与考证往往存在不可跨越的屏障,而商业化的运作又使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服装设计不是疏于考证就是过于媚俗,因而产生了时下影视剧中光怪陆离的人物造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水准。电影《花木兰》的服饰设计称不上完美,但在现有的历史题材影视剧中还算差强人意,其清新质朴的服饰造型基本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着装风貌。

  • 标签: 《花木兰》 服饰 甲胄 男装 女装
  • 简介:彼得·谢弗的《皇家太阳猎队》是基于历史材料改写而成。将该剧与《西印度毁灭述略》《印卡王室述评》《秘鲁征服史》这三个重要历史文本参照后发现,谢弗剧作的情节和人物与史实大相径庭。这种改编固然是出于作者主观上对诗意的营造和个人情怀的抒发,但客观上却使剧作脱离了宏大的历史背景,走向了反历史的写作。

  • 标签: 彼得·谢弗 《皇家太阳猎队》 历史文本
  • 简介:新中国历史画在新中国美术史中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独立内容,目前在国内外并无系统完整的研究论著,零星局部的研究文章均散落在一些报刊杂志上。新中国历史画完成了对1949年建国以来至今乃至今后的祖国大地所经历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纪事性或纪实性叙述,以及无言地流露着艺术依附予权势而丧失本体语言的痛

  • 标签: 历史画 发展初探 新中国历史
  • 简介:历史街区的适宜性生态位构建对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将社会生态位理论应用于历史街区的更新,从文化、经济、功能扩展等方面提出了设计方法和策略,为其提供适宜的生态位条件。

  • 标签: 榆次老城 社会生态位 文化 经济 功能扩展
  • 简介:《村戏》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让这种离散性的力量无限蔓延和不加节制地滋长,而是用一个历史变革的巨大隐喻完成了几条情节线索和意义主题之间的有限缝合。在今天浮躁而功利的商业化潮流中,郑大圣这部质朴得有些"寒酸"的影片不仅是一股清流,更是一部回归初心之作,它回归了电影对于生活,对于历史,对于人心人性的沉静思考,它回归了电影创作者最真诚的自我思考、自我感动、自我表达。

  • 标签: 人性拷问 质朴 史表 沉静 历史变革 情节线索
  • 简介:新会的古典家具生产量大,是广式古典家具的一个重要代表和典范。本文研究它的演变与发展,梳理出其中的成长规律,希望能为研究广作古典家具作参考,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新会古典家具的制造工艺与款式的雏形是在南宋皇家随行宫廷家具的风格影响下演变而来。明代岭南地区社会稳定,新会的当地工匠遂开始利用红木制作古典家具,并用于商业销售。清代新会各地,古典家具的制作生产如火如荼、此起彼伏,发展繁盛。民国时期的新会古典家具的工艺基础是清式古典家具,在式样上和装饰风格上有的是直接模仿西洋古典家具,有的则是吸收性借鉴,丰富了古典家具的品种。

  • 标签: 古典家具 历史演变 新会地区 广东 制造工艺 装饰风格
  • 简介:《古兰经》在中国,很长-个时期里是靠手抄和口头讲解得以流传的。中国穆斯林将缮写《古兰经》视为宗教善行,富贵之家也以资助抄写经文为功德。中国各地不同时期出现了各种版本的《古兰经》。20世纪,海内外涌现出十余种汉译《古兰经》,译文各有千秋,文体有文言、白话、经堂语、韵语等,呈百花齐放之势。

  • 标签: 古兰经 翻译 古传 手抄本
  • 简介:本文系统分析了四川、重庆唐代佛教美术繁荣的历史原因,认为当时官吏、僧侣和平民出于自身利益和信仰考虑,纷纷参与造像,是促使该地区石刻造像发达的主要原因。其次,唐二帝幸蜀将中原佛画粉本带入四川,推动壁画创作的繁荣。

  • 标签: 四川 重庆 唐代 佛教美术
  • 简介:1980年以来的中国大陆电影纵横交错地布满了各种权力、利益之线,借助新历史主义理论,在各种话语的往来振摆中,我们或许可以透过经过选择性保存和涂抹的影片文本踪迹触摸到另一类历史

  • 标签: 新历史主义 历史 影片形态 意识形态
  • 简介:运用格雷马斯的“动素模型”理论分析“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中的六类人物的表征,以及人物塑造上的规律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 标签: “十七年”电影 行动素 人物塑造
  • 简介:《叶落大地》以一段被遮蔽和遗忘的历史来建构故事,重新挖掘历史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与生命的因子,历史叙事具有边缘化、个人化的特点。小说将作家的历史和艺术想象与特殊族群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重组、再造,共同构成了文本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小说精心塑造了各类的人物形象,构造了一个丰富的民间人物画廊,其中洋溢着蓬勃的自由生命意志。

  • 标签: 叶落大地 民间 历史 经验 生命
  • 简介:戏曲现代戏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对戏曲现代戏表现形式的探索贯穿了现代戏发展的始终。它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理论的许多优秀传统,但由于表现内容的独特和时代发展及观众审美的需要,传统的手段和形式又远远不能满足表现现实生活的需要。因此,探索、实践、创新始终是它发展的主题。其中,既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有许多深刻的教训。这里,试对河南戏曲现代戏导演艺术的发展历程作一番梳理,对不同时期戏曲现代戏导演的任务、特点作一番探寻。

  • 标签: 导演艺术 余笑予 香魂女 《小二黑结婚》 中性布景 创作观念
  • 简介:“广东音乐”是我国近现代有着较大影响的地方乐种之·,它产生并流行于广府民系粤语方言区,后逐步发展成为南国情调浓郁的通俗化大众音乐。“广东音乐”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共经历了五个重要历史时期,即孕育形成期(硬弓时期,19世纪至20世纪20年代初)、生长成熟期(软弓时期,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徘徊期(1937-1949年)和发展期(1949-1966年)。

  • 标签: 广东音乐 开放意识 20世纪20年代初 历史 1949-1966年 形成发展过程
  • 简介:经历了数年有关所谓世界主义和全球视觉文化后的胡扯闲谈后,中国当代艺术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和学术对象,又绝地反击,重新同到了视野之中。这个春天(或者更确切地说,这个学期)迎来了两本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新著作,两者可能都最适用于学院里。历史学家和策展人巫鸿的新书《中国当代艺术》带来了一个从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的直观历史回顾,囊括了近五年来的新正统历史,例如对上世纪70年代中期无名画会的回顾、对离散群体更为广泛的认识,以及千年后的所谓“标准化”的时代,还有一些可能在几年前会被标准历史撰写所遗漏的关键事件。

  • 标签: 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 作品风格 艺术家
  • 简介: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书画收藏之风日趋盛行。作品收藏之广泛、藏家之多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书画市场的火热同时带来了书画作伪的高潮,面对大量充斥市场的书画赝品、不断升级的书画作伪方式,一些收藏家感到困惑茫然。许多人士群情激愤,认为书画作伪与当今图书盗版、假冒伪劣商品一样,扰乱了市场,危害消费者利益。他们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严厉打击,并且对书画作伪没有像书籍盗版那样制定相应的法规而表示强烈不满。

  • 标签: 书画作伪 作伪历史 历史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