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结合文献资料研究和现状调查,梳理介绍了蒙古国西部卫拉特部族藏传佛教寺院及从教人员历史与现状,探讨了跨境部族相同的宗教信仰对中蒙两国人文交流的积极意义。

  • 标签: 蒙古国 卫拉特 藏传佛教 现状
  • 简介:白塔寺内拥有许多珍贵的藏传佛教文物精品。在寺内具六神通殿内悬挂有一幅以战神九兄弟为题材的清代布本胶彩彩绘唐卡,整幅唐卡绘制尺幅大、绘制材质好、绘画内容丰富、绘画技艺精湛,堪称清代18世纪北京宫廷风格唐卡精品。笔者在研究白塔寺唐卡的艺术风格之时,通过比对大量唐卡实物和影像,并参考文字资料,发现这类单独以战神九兄弟为绘画题材的唐卡作品遗存,

  • 标签: 北京地区 藏传佛教 唐卡 兄弟 战神 清代
  • 简介:藏区社会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却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这促使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现代性与宗教变迁之间的多元动态关系。与此同时,在重新把握藏区社会传统结构的基础之上,对"藏传佛教世俗化"这一命题作出符合文化本位的阐释。如果马克思·韦伯过去在定义资本主义精神及其现代性时,肯定新教伦理之重要性的结论是正确的,那么基于宗教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宗教文明秩序下的社会现代化路径,至少其内生性的改变也需要从宗教伦理观当中找寻答案。通过深刻揭示马克思·韦伯的宗教社会学遗产,旨在说明藏区现代化与藏传佛教世俗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如此亦可进一步运用"自我观照"的叙述模式,并就如何化解藏区现代化之困,阐明其神学变革的意义和方向。

  • 标签: 藏区现代化 藏传佛教世俗化 宗教文明秩序 新教伦理 佛教神学
  • 简介:藏传佛教一位密宗掘藏师在1963年带着自己的信徒,从干诚章嘉山峰开始探索一种与乌托邦相似的地域。本文通过分析掘藏师德修林巴的背景及其探索活动,表明了伏藏行为本身的意义和藏人固有的地域憧憬。

  • 标签: 掘藏 伏藏 探索 贝域
  • 简介:佛教寺院是建立在村落之上的宗教实体,村落则是寺院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一体。本文主要通过对河湟地区一个藏传佛教寺院与其所在村落的互动关系的变化,以此分析广惠寺周边村落宗教信仰淡化现象。

  • 标签: 广惠寺 衙门庄村 宗教信仰 淡化
  • 简介:摘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灿烂辉煌,作为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自古有之。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自文成公主进藏以来,西藏和内地的联系也更加地密切。公元834年吐蕃王朗达玛灭佛,经过一段动乱时期,佛教在卫藏重新得以传播,被称之为藏传佛教“后弘”时期,对应汉民族的宋、元、明清时代,这一时间,藏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汉藏民族的交往、交流更加地频繁,双方的交融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汉藏民族艺术审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自文学的发展。

  • 标签: 后弘时期 汉藏文学 艺术审美 比较
  • 简介: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系统理论的文化瑰宝之一。甘肃省拉卜楞寺院曼巴扎仓历经255年的历史传承,是蒙藏地区影响最大的藏医药学院之一。当前在民族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背景下,藏医药学院校教育已初具规模,面临良好发展机遇,如何更好地传承藏医药学的精髓,如何在现代院校教育的实践中更好地借鉴和应用其成功的历史经验,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以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寺院甘肃拉卜楞寺曼巴扎仓修习体制为例,针对甘肃藏医药学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管见供甘肃藏医药学高等院校借鉴和思考。

  • 标签: 甘肃 拉卜楞寺院 曼巴扎仓 传统师承 院校教育 人才培养
  • 简介:甘南州地处安多藏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藏传佛教文化资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甘南州藏传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全面展示和梳理,分析了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文化与旅游和谐关系的对策思考。

  • 标签: 甘南州 藏传佛教文化资源 旅游业
  • 简介:摘要位于西安西北城角处的广仁寺是陕西境内唯一一所藏传格鲁派寺院,自康熙四十四年建立以来,一直发挥着连接汉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作用。本文意在通过对广仁寺藏传佛教文化发展历程的挖掘与分析,研究其独特的宗教文化价值;同时结合田野调查等途径了解广仁寺对西安的社会影响,以期为藏传佛教在汉地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藏传佛教 广仁寺 格鲁派
  • 简介:宗教既是一种世界观和社会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在青藏地区宗教问题是一个相当重要而敏感的问题,其与当地民族关系的和谐建构及社会稳定等问题密切相关。本文以青藏地区历史上藏传佛教与汉藏蒙民族关系为例,探讨宗教文化对青藏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以期促进青藏地区新形势下民族关系的和谐建构与社会的长期稳定。

  • 标签: 宗教信仰 民族交往 青藏地区 汉藏 蒙藏
  • 简介:摘要位于西安西北城角处的广仁寺是陕西境内唯一一所藏传格鲁派寺院,自康熙四十四年建立以来,一直发挥着连接汉藏文化,增强民族团结的作用。本文意在通过对广仁寺藏传佛教文化发展历程的挖掘与分析,研究其独特的宗教文化价值;同时结合田野调查等途径了解广仁寺对西安的社会影响,以期为藏传佛教在汉地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藏传佛教 广仁寺 格鲁派
  • 简介:民俗文化圈是一个独特而丰富的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空间。本文以青海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儒释道民俗文化圈为研究重心,梳理和分析了各民俗文化圈间排斥、互渗、共享、共融等关系。

  • 标签: 青海 民俗文化圈 互动 共享
  • 简介:已记不得妈妈是从何时开始信佛的,只记得从那时起我的颈上就系着这个玉制的观音菩萨。说来也怪,每次系它的红绳断了的时候,我都会很快发现。于是它就一直没有丢失。这当中的奥妙难以揣摩,但这大概就是“缘分”吧。信了这缘分,便开始学着珍惜,并固执地认为这小小的玉坠是佛祖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迹,从此便不再对“封建迷信”嗤之以鼻。

  • 标签: 王东 《佛教印象》 中学 语文 散文 课外阅读
  • 简介:佛教音乐是“法之舟楫”。佛教音乐是一个法门,是修行的法门,是普度众生的法门。佛教能使人走入善境,至美至善。

  • 标签: 佛教 音乐
  • 简介:西藏传统法律文化是西藏人民在法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包括法律制度、法律规范、习惯法及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心理等制度及精神财富的总和。西藏传统法律文化是构筑西藏现代法律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法律制度文化、法律意识文化、法律心理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西藏传统法律文化的特征,以期在西藏的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对西藏传统法律文化有客观科学的认识。

  • 标签: 西藏 传统法律文化 特征
  • 简介:佛教的创立意味着印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纷乱的思想混乱状态的结束.佛陀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等巫术观念,并批判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从而确立了道德因果律与自由意志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为当时的印度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价值系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佛教的兴起看作是伦理革命.本文论述了古婆罗门教与道德律的缺失和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并对佛教教义作了伦理学分析.

  • 标签: 原始佛教 道德因果律 佛教伦理 古婆罗门教 沙门思潮 虚无主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西藏地区拥有悠久的建筑历史,各种风格的建筑物极具古老和神秘的气息,并结合西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因素而产生了具有高原特色的造型和色彩。西藏建筑色彩上的许多处理手法独具一格,如在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建筑色彩的构图比例以及色彩关系等方面都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色调美。本文对以上这些方面的特点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对继承与发展西藏建筑色彩的美学精华,并创造出和谐的建筑色彩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 标签: 西藏 传统民居建筑 环境色彩 美学
  • 简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产生于公元前6至4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列国时代。据佛教文献记载,在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次大陆北部有16个大国,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居萨罗、居楼等。这一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经济也开始兴旺起来,并在恒河流域出现了第二次城市化的高潮,当时已有金、银和铜的各种货币。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列国时代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分化加剧,原来被划作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等的旧等级关系开始受到破坏。这时,以国王为首的刹帝利贵族不仅大大

  • 标签: 东方佛教 印度次大陆 公元前 南传佛教 第二次城市化 世纪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