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3 个结果
  • 简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是肠系膜血管阻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发病率呈上升起势.MVT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临床过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其腹部症状的非特异性和发病的罕见性致本病误诊率和死亡率较高。作者报告;例急性原发性MvT的救治经验,结合文献加以讨论,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血管阻断 小肠坏死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ST)早期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凝治疗,并分析痊愈、好转率的变化。结果CST患者早期应用抗凝治疗后临床表现明显改观。结论CST患者早期抗凝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妇产科手术患者实施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干预时的价值。方法:2018年7月~2020年11月,挑选在我院收治的6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均分为甲组(n=30例)、乙组(n=30例)。甲组实行静脉血栓预防小组护理干预,乙组依照常规护理程序,比较两组满意率和康复效果。结果:甲组满意率为96.67%,高于乙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妇产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内科中脑血栓疾病的治疗方法,分析阿司匹林结合阿托伐他汀钙的具体疗效情况。方法:对某三甲级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于2021年5月-2022年2月就诊的脑血栓疾病患者63例实行治疗方法探讨计划,经数字编排后分组,讨论组32位采取阿司匹林结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1例40岁男性患者,因发作性胸痛3年,加重6h入院。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PCI+支架置入术后。入院后急行冠状动脉造影+PCI术,并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稳定斑块、改善心肌缺血等治疗。考虑到辛伐他汀可能与氯吡格雷存在代谢酶竞争,从而导致氯吡格雷抗栓效果不充分,临床药师建议将辛伐他汀调整为经CYP2C9代谢的氟伐他汀,或极少经CYP2C19代谢的瑞舒伐他汀;同时,对患者服用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不适或出血症状,以及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并分析患者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充分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据此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督促患者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血栓形成 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
  • 简介:目的本次研究课题主要探讨妇科手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参研对象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诊治的82例符合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的患者,遵从随机的分组标准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后者行手术治疗,前者行非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和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治疗效率能够通过非手术治疗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妇科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治疗
  • 简介:病例男,38岁,汉族。因发作性胸闷1周于1998年8月入院。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冠状动脉造影示:左旋支(Lcx)中段次全闭塞。于1998年9月4日行择期PTCA,扩张Lcx并安放支架(NIR3.0/25mm)。术后服阿司匹林、抵克立得及合心爽等药物(后二药于术后3月停用),患者未再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PTCA REOPRO
  • 简介:目的研究CPM预防截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89例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2例、对照纽37例,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显像仪,对伤后患者双侧股静脉、胭静脉、胫前/胫后静脉进行检查。结果对照纽忠者37例,6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6.2%,治疗组52例,5例发生DVT,发生率9.6%。结论CPM可有效减少脊柱骨折脊髓损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P<0.005)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 标签: CPM 预防 截瘫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价值。方法:自2020年8月-2020年9月抽取本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与无下肢病变患者各40例列为研究对象,前者为试验组,后者为对照组,2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经超声检查,发现下肢无病 变的对照组静脉腔有快速流动性的光点,在深吸气时,CDFI有良好的充盈状态。试验组患者在超声检查时,急性血栓形成期可发现静脉管径出现明显扩张;亚急性期、慢性形成期时,管径不会出现明显扩张,但管腔会有密集的低回声,而且亚急性期、慢性期管腔内会有中等或是较强回声。CDFI没有充盈,有变细,管腔会有轨道、断流等状态的出现。试验组MGV、CFV、PTV、SFV内径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 彩色多普勒超声 价值
  • 简介:摘要:在临床上,颅脑手术较为常见,患者在手术之后通常需要长期的卧床休息,在此过程当中,患者容易出现相关并发症,这其中深静脉血栓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文章主要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并且针对性的探讨其护理措施,以求对于更好的降低颅脑手术之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保证患者顺利康复出院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颅脑手术 深静脉血栓 形成原因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与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ICU 患者54例,并简要分组,分为A组(对照),B组(研究),各为27例,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B组患者的效果显著优于A组,P

  • 标签: ICU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形成原因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就预防肺栓塞的护理对策进行研究,评估护理价值。方法:选择患者的时间是2021年2月-2022年2月,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有80例,采用电脑随机的模式来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中患者分别为40例。对照组应用的是常规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则采用的是全面护理干预模式,对于两组患者接受护理之后的患者的护理结果效果进行讨论。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来说,观察组患者的护理的有效率要比对照组高,包括护理满意度,还有症状的评分,相应的治疗效果具备统计学的意义。且P<0.05。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患者进行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在临床上有着比较重要的应用意义。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并发肺栓塞 护理 价值 探究
  • 简介:目的:探讨抗血栓泵对具有高危因素妇科围术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50例妇科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依照SPSS17.0生成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压力梯度弹力袜和围术期系统护理干预方法,观察组在采用压力梯度弹力袜和围术期系统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SCD六腔式阶梯序贯下肢间歇气囊加压装置感应抗血栓泵。观察两组患者凝血指标[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8h内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PLT降低、APTT和PT时间延长,FIB低于对照组。观察组DVT发生率4%(3/75),对照组15%(1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较优。结论抗血栓泵可增大血流,降低了血液瘀滞,增加纤溶活性,防止凝血因子的聚集及对血管内膜的黏附,能预防妇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血栓泵 妇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和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择取80例脑血栓患者采用摸球法随机划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阿司匹林治疗方案,给予观察组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方案,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治疗满意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治疗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脑血栓患者 治疗效果 患者神经功能 改善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病例选择本院2018年08月-2020年08月所纳入的92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46例。其中实行联合治疗的为观察组,实行单一阿司匹林治疗的为参照组,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观察组的动脉斑块改善情况优于参照组;并且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

  • 标签: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 脑血栓 动脉斑块
  • 简介:1例58岁男性患者因突发胸痛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于前降支置入支架1枚,术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1次/d)和氯吡格雷75mg(1次/d)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2周后患者再次出现胸痛入院,冠脉造影示支架内血栓形成。行血栓抽吸术,同时血栓弹力图检测示氯吡格雷低反应性。增加氯吡格雷剂量至150mg、1次/d。1个月后复查血栓弹力图,示二磷酸腺苷的抑制率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复查冠脉造影示支架内血流通畅。门诊随访3个月,患者未再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

  • 标签: 氯吡格雷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急诊综合护理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价值,旨在降低急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方法:以2018年6月-2020年1月为研究对象纳选时间,共计纳选急性DVT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发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组人数均为15例,分别施于急诊常规护理及急诊综合护理,评价护理结局。结果:观察组下肢肿痛、重度下肢静脉淤积性改变、肺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数据经SPASS22.0检验p

  • 标签: 急诊综合护理 急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特异性护理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溶栓治疗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特异护理组,每组30例。常规护理组给予常规护理,特异护理组针对患者下肢胀痛、发热、焦虑、自理缺陷等症状进行特异性护理。结果特异护理组患者下肢胀痛、发热、焦虑、自理缺陷等症状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特异性护理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有重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 标签: 特异性护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简介: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血小板粘附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血小板粘附性采用旋转玻球法;体内血栓形成采用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法;体外血栓形成采用Chandler法;采用剪尾法观察小鼠尾动脉出血时间。结果GbE明显降低家兔血小板粘附率;减轻家兔动-静脉旁路形成血栓的重量;缩短大鼠体外形成血栓的长度,并减轻其干重;延长小鼠尾动脉出血时间。结论GbE有一定的抗血小板粘附及血栓形成的作用。

  • 标签: 银杏叶提取物 血小板粘附 血栓形成
  • 简介:王某,男,38岁。某年5月10日15时20分许,醉酒后与人发生争吵,被人拉开后回家睡于床上,当晚22时许家人未叫醒,认为醉酒未在意,次日晨呼之不应,急送医院救治无效,于同年5月12日2时40分死亡。病历摘要李某于某年5月11日8时50分入院。入院时深度昏迷,血压22.7/14.1kPa(170/100mmHg),头颅无畸形,未及明显骨折征,下颌部青紫,肿胀,右侧瞳孔直径约6mm,光反应消失。左侧瞳孔直径约3mm,光反射迟钝,右膝部、腹股沟部皮下淤血,右侧肢体有不自主活动,左侧肢体无自主活动。头CT报告右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放射冠区、

  • 标签: 法医病理学 脑梗塞 损伤 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