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广东“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各级医疗机构总诊疗量变化,预测总诊疗量达标情况,为有效构建分级诊疗制度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卫生统计年鉴资料,采用Excel2013进行诊疗量统计和对比,采用MATLAB8.3作灰色预测模型GM(1,1),预测“十三五”期间诊疗量变化。结果:“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广东总诊疗量、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总诊疗量持续升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维持稳定,预测“十三五”期间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均上升,但与分级诊疗构建评价标准尚有一段距离。结论:预测“十三五”期间广东基层医疗机构的总诊疗量未达到≥65%的比例。应该通过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完善医疗保障政策、鼓励削减三级医院普通门诊量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量。

  • 标签: 诊疗量 分级诊疗 基层医疗机构 灰色预测模型
  • 简介:目的了解2007-2017年广东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和艾滋病病人(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的流行特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2007-2017年广东各县(区)历年报告的HIV/AIDS为基础,用OpenGeoDa1.8软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SaTScan9.4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用Arcgis10.4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广东2007-2017年共新发现HIV/AIDS76476例,病例的空间分布范围逐年扩大并且局部地区分布集中。各年全局Moran’sI0.25~0.43之间(均有P<0.05),说明2007-2017年存在全局空间自相关。时空扫描统计分析显示深圳6个县(区)为一类聚集区域,阳江、罗定等6个县(区)为二类聚集区域,广州、佛山等19个县(区)为三类聚集区域(均有P<0.05)。结论艾滋病发病的高高聚集区域逐渐覆盖珠三角大部分县(区),阳江及周边地区逐步退出高高聚集区,提示珠三角区域为广东近几年艾滋病防控重点区域。

  • 标签: 艾滋病 空间自相关 时空扫描 时空聚集
  • 简介:目的分析2001—2007年广东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原因,提出有效减少漏报的对策。方法对广东2001—2007年抽查的各地市医疗机构传染病漏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1—2007年累计抽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02家,查出法定传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3355例,漏报722例,漏报率为21.52%。结论加大卫生行政执法力度,加强医疗机构内部传染病报告管理建设是有效减少传染病漏报的手段。

  • 标签: 传染病 病例报告
  • 简介:我省伤寒发病率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痢疾,居第三位。50年代平均发病率为22.53/十万,60年代为20.96/十万,70年代为13.95/十万,1980~1987年为6.05/十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近三年来,又有上升的势头,发病率从1988年的2.68/十万、1989年的3.02/十万上升至1990年的5.23/十万。

  • 标签: 情况简报 三年 居第 高峰季节 卫生管理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了解广东食用水产品中镉的污染状况及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情况,评估食用水产品中镉膳食暴露水平。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21个地级和佛山顺德区各采集各类水产品样品60份,结合广东居民水产品消费量调查数据,用点评估的方法评估居民对水产品中镉的暴露水平,并与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推荐的镉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进行比较评价。结果共检测样品1325份,总超标率为5.4%(71/1325),各类水产品中镉含量平均值范围为0.0036~0.5872m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广东居民食用水产品平均消费量为51.6g/d,P97.5消费量为185.6g/d。水产品中镉的平均暴露量和P97.5暴露量分别为0.99和7.75μg/d,其中贡献率最高为贝类,每日平均暴露贡献率为40.4%。水产品镉的平均暴露量、P_(97.5)暴露量的每月评估摄入量分别占镉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的2.0%、15.5%。结论广东食用水产品中存在镉污染超标状况,但对居民膳食暴露水平远低于健康指导值,经评估水产品镉膳食暴露不会对居民构成健康风险。

  • 标签: 水产品 危险性评估
  • 简介:目的分析广东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改水降氟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和病情现状,评价病区控制效果,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5年对全省40个病区县(、区)的377个病区村进行监测,监测病区村改水后的居民饮水中氟含量和儿童氟斑牙患病率等指标,按照《饮水型氟中毒控制评价内容和判定标准》的要求对各病区村的防控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全省377个病区村中集中式供水改水率和正常运行率均为93.6%(353/377),各村水氟均值范围为0.03—3.10mg/kg,水氟均值合格率为99.2%(374/377)。共监测水样826份,水氟含量超标(〉1.0mg/kg)的水样共15份,超标率为1.8%;15份超标水样均为分散式井水。全省抽查8—12岁儿童40244人,检出患氟斑牙1689例,氟斑牙患病率为4.2%,氟斑牙指数平均为0.06(0~1.12)。综合评价结果显示,372个病区村防治达到控制标准,达标率为98.7%。结论广东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基本上已达到控制标准,8~12岁儿童氟斑牙患病率已降至较低水平,今后应继续落实降氟改水措施,加强宣传,提高居民健康意识。

  • 标签: 饮水 氟化物 氟中毒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时期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提出控制、消除麻疹策略.方法951~2000年麻疹发病情况及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和人群免疫水平等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MV前期(1951~1966年)、MV推广期(1967~1978年)、MV计划免疫期(1979~1986年)、计免-冷链运转期(1987~2000年)的麻疹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39.10/十万、436.40/十万、163.10/十万、4.35/十万,呈逐年下降趋势;麻疹发病呈明显的冬春季流行高峰,有后移趋势;10岁以下儿童发病占总病例数的78.8%.1967~2000年全省累计使用MV17222.75万人份,1979~2000年MV报告接种率维持在84.8%~95.9%之间,1994~2000年MV免疫成功率、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维持在88.9%~94.4%、87.4%~98.1%.结论:1.广东麻疹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2.保持高水平的免疫接种率和免疫成功率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前提和基础;3.开展MV初始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关键;4.开展MV后续强化免疫、应急免疫和风疹疫苗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必要补充;5.建立、健全麻疹监测系统是控制、消除麻疹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广东 麻疹 流行病学 发病季节 年龄分布 地区分布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广东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病原监测结果分析.方法采集2004年AFP病例粪便标本,用RDa、L20B细胞进行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分离、鉴定.结果共采集317例AFP病例的粪便标本,分离到脊灰病毒(PV)30株,阳性率为9.4%,均为疫苗株,其中Ⅱ型病毒(PVⅡ)15例,占50%;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38株,阳性率为12%;脊灰减毒口服活疫苗(OPV)"零"剂次、1~2次和3次以上免疫的AFP病例的PV分离率分别为38.5%、36.4%和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岁组、1~2岁组、3~6岁组和>6岁组AFP病例的PV分离率分别为45.5%、14.6%、4.7%和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完成脊灰减毒口服活疫苗(OPV)3次以上全程免疫的AFP病例的PV分离率明显低于未完成全程免疫者.0岁组AFP病例的PV分离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

  • 标签: 急性弛缓性麻痹 脊髓灰质炎
  • 简介:目的探索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终止防治措施后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方法终止防治措施后,1988~2000年在原广东班氏丝虫病流行区抽查30%以上流行镇,重点村居民夜间采血120μl血检微丝蚴,在血检点捕集致倦库蚊解剖,观察自然感染情况;选定10个县原丝虫病流行较严重的村,纵向观察人群和媒介感染情况.结果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为0.33%(575/172631),此后人群微丝蚴率和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1997年后无微丝蚴血症者;1992~2000年共解剖致倦库蚊248115只,无发现自然感染幼丝虫;1988~1995年纵向观察,1988年人群微丝蚴率和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4%和0.07%,1994年后两者均为0.结论班氏丝虫病经防治后,人群微丝蚴率降至1%以下则可阻断传播,10年后人群微丝蚴血症消失.

  • 标签: 吴策线虫 班氏 库蚊属 微丝蚴 感染
  • 简介:试剂在卫生防疫工作和科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据1984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试剂手册》一书记载,我国使用的各类试剂品种达7509种,包括无机、有机试剂、生化试剂、色谱试剂、以及生物染色、指示剂等。由于试剂品种繁多,储存的条件差异很大,所以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需要有专业人员管理,才能做好计划、购置、管理、供应等一系列工作,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促进四化建设。我站试剂管理供应等工作,在促进我省卫生防疫事业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也存在某些不足,现就我站各类试剂储存及使用情况进行粗浅分析,提出意见,供参考,以期把工作做得更好。

  • 标签: 卫生防疫站 使用情况分析 卫生防疫工作 专业人员管理 上海科技出版社 条件差异
  • 简介:调查材料表明,通过大规模的服食糖丸疫苗。脊灰炎流行已在广东得到控制,其流行病学表现亦有很大改变;在计划免疫好地区的儿童粪便及污水检材中均未能检出脊灰炎病毒;82.1%~96.8%的人有Ⅰ~Ⅲ型脊灰炎抗体;97.7%及90%的产妇及脐血三个型脊灰炎抗体阳性;说明这些地区人群内的传播链已濒中断。但野毒株仍可在预防接种不良地区检出,并存在着免疫裂隙,故爆发的危险依然存在,必须进一步加强服苗工作。

  • 标签: 脊灰炎 糖丸疫苗 抗体滴度 野毒株 冷链设备 活疫苗
  • 简介:广东1989~1993年伤寒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监测谭海玲,莫美仪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本病在我省终年散在发生,一些地区还作者单位:广东卫生防疫站作者单位;广东流行病防治研究所510300出现暴发流行,严重地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和...

  • 标签: 伤寒沙门氏菌 耐药性监测 流行病学 广东省 药物敏感试验 耐氯霉素
  • 简介:目的了解2013年广东18岁及以上居民吸烟、过量饮酒、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从不锻炼、超重/肥胖5类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聚集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2013年广东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调查数据,该调查在全省12个地市14个县区,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抽中社区的18岁及以上居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以及吸烟、过量饮酒、蔬菜水果摄入不足、从不锻炼、超重/肥胖等5类危险因素流行率及聚集性,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8354人纳入分析,男性占42.8%(3574人),女性占57.2%(4780人),60岁及以上占31.6%(2643人)。调查对象中25.1%(1922/7669)具有1种危险因素,42.1%(3225/7669)具有2种危险因素,28.0%(2145/7669)有3种及以上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数量与年龄(P〈0.05)呈正相关,与文化程度(P〈0.05)呈负相关。男性、丧偶/离婚/分居状态居民、从事农林类生产人员具有更多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广东18岁及以上居民5类危险因素广泛流行,且多重危险因素聚集现象严重,应加强居民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综合干预。

  • 标签: 慢性病 危险因素 聚集性
  • 简介:目的了解目前广东丙型和戊型肝炎的流行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02年7~8月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全省按人均收入水平分四层共抽取12个县、24个调查村,每个村以家庭为单位随机抽查1~59岁居民约16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调查对象血清样本中抗-HCV和抗-HEVIgG.结果共调查3684人,丙型肝炎标化流行率为2.25%,戊型肝炎为7.29%.珠江三角洲是丙型和戊型肝炎流行率较高的地区,分别平均为3.39%和7.31%.丙型肝炎流行率城市(0.97%)低于农村(2.49%);各年龄组的流行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戊型肝炎流行率城市(6.67%)和农村(5.21%)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结论广东丙型和戊型肝炎的流行率较十年前略有上升,建议今后加强对其监测的力度,使防治措施更具有针对性.

  • 标签: 肝炎 丙型 肝炎 戊型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目的探讨体力活动与老年人髋骨骨折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于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通过面对面访问,对广东4家医院55—80岁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骨骨折新发病例及性别、年龄(±3岁)配对的对照人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一般情况、近2年日常活动、健康相关行为和骨折家族史等。采用单、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体力活动和髋骨骨折的关系,多因素分析校正了年龄、BMI、教育程度、父母骨折史、吸烟饮酒史、服用钙和复合维生素和绝经年限(女性)。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共726对,其中男性177对,女性549对。对照组和病例组年龄分别为(70.9±6.9)和(71.0±7.0)岁(P〉0.05);病例组近2年日均体力活动总能耗和体育锻炼能耗(分别39.5和0.91MET×h/d),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3.4和1.60MET×h/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日均体力活动总能耗及体育锻炼能耗最高组人群与最低组相比,患骨折风险较低(OR分别为0.38和0.47),参加体育锻炼者患骨折的风险较不参加者低(OR=0.53)。分层分析显示,高体力活动仅在女性中表现为保护作用,其中日均体力活动总能耗及体育锻炼能耗最高组与最低组相比,患骨折风险较低(OR分别为0.40和0.47),参加体育锻炼者患骨折的风险较不参加者低(OR=0.51)。结论体力活动总量越高和体育锻炼越多,广州中老年女性髋骨骨折的风险越低。

  • 标签: 骨折 体力活动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分析广东2011-2012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信息管理系统运转情况及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通过全国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报告的AEFI个案数据.通过广东疫苗月报告系统收集同期全省疫苗接种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AEFI发生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1-2012年广东共报告AEF1个案9753例(报告发生率为89.77/100万剂次),男、女性分别5945、3808例;以≤1岁、2~7岁人群为主,分别占65.75%(6413/9753)、32.29%(3149/9753)。一般反应6211例(63.68%,6211/9753),其平均报告发生率为57.17/100万剂次,以发热、红肿、硬结为主;异常反应2969例(30.44%,2969/9753),平均报告发生率为27.33/100万剂次,以过敏性皮疹(2399例)、卡介苗淋巴结炎(137例)和血管性水肿(125例)为主,共占89.63%(2661/2969),其中严重异常反应193例(1.98%,193/9753),平均报告发生率为1.79/100万剂次,以过敏性休克(57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0例)和过敏性紫癜(16例)为主,共占48.19%(93/193)。87.41%(8525/9753)AEF1个案发生在接种后当天或第2天,治愈和好转占97.75%(9534/9753)。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92.49%(2746/2969)由疾控机构调查组作出,89.59%(2660/2969)由县级机构作出。结论广东AEFI监测敏感度较高,AFEI常发生在小年龄组和接种后当天或第2天,预后良好。

  • 标签: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疫苗 接种
  • 简介:目的采用2种基数估计方法对广东6个地区的吸毒人群规模进行估计,力图找到一种经济、方便、快捷和相对准确的基数估计方法。方法按照地理位置在广东选取位于东、中、西、北部地区各选取1-2个吸毒者较多地市,对戒毒所内戒毒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简易乘数法、捕获-再捕获法对各地的吸毒人群规模进行估计,并与各地公安登记在册吸毒人数及上一年戒毒所收治的戒毒人数相比较。结果茂名电白、揭阳揭东、河源、中山、云浮罗定和肇庆四会6个地区乘数法4种估计结果(最低值,最高值)分别为:(4883,9669)、(598,676)、(3360,4206)、(7908,16920)、(1375,5248)、(657,1321)人,分别是该地公安机关登记在册数的(0.8,1.5)、(1.5,1.7)、(1.7,2.1)、(0.7,1.4)、(0.3,1.3)、(1.5,3.0)倍;6个地区捕获-再捕获法2种估计结果(最低值,最高值)分别为:(4918,5048)、(1259,1259)、(4033,4735)、(9921,10976)、(1995,2134)、(1355,1355)人,分别是该地公安机关登记在册数的(0.8,0.8)、(3.1,3.1)、(2.0,2.4)、(0.8,0.9)、(0.5,0.5)、(3.1,3.1)倍。结论相对于捕获-再捕获法的估计值与公安登记在册数的倍数,简易乘数法的估计值与公安登记在册数的倍数在地区间差异较为稳定,各地区可在资源缺乏情况下考虑参考相邻地区的相应倍数乘以当地吸毒人群在册登记数或上一年戒毒所戒毒人数,估计当地吸毒人群规模,或直接采取简易乘数法进行估计。

  • 标签: 吸毒人群 海洛因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广东居民对凉茶的认知情况、饮用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居民正确饮用凉茶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现居住于广州和肇庆的居民,用社区街头拦截和入户面对面调查方式对抽中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等,对凉茶属性、主要成分的认知,凉茶的饮用状况及饮用习惯等。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对凉茶饮用习惯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2154名居民,其中广州1005人(占46.7%),肇庆1149人(53.3%)。男性957人(占44.4%),女性1197人(55.6%);以12—19岁组人数最多(522人,占24.2%);籍贯以广东为主(1781人,占82.7%)。调查对象中98.7%(2127/2154)知道1种及以上的凉茶,49.2%(1047/2127)认为凉茶属于中草药。43.7%(942/2154)知道6种及以上凉茶成分。99.1%(2108/2127)知道任1种凉茶的调查对象曾喝过1种或以上凉茶,其中,有799人(37.6%,799/2127)具有较为固定的凉茶饮用习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30~39岁(OR=1.47)、40—49岁(OR=1.58)、t〉50岁(OR=1.70),籍贯为广东(OR=2.92),现居广州(OR=2.97),知道凉茶成分的种类1~5种(OR:2.28)及t〉6种以上者(OR=3.40)具有饮用凉茶习惯的可能性更大(P〈0.05或P〈0.01)。结论凉茶在广东2城市居民中具有较高的接受度,年龄、籍贯、现居地和对凉茶成分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凉茶饮用行为的因素,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相应的宣教及干预,以促进凉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 标签: 凉茶 居民 认知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目的分析广东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生存状况,探讨影响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因素。方法利用国家统一使用的成人DataFax抗病毒治疗信息收集系统所收集的全省抗病毒治疗数据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广东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307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纳入分析,其中66.7%的患者在出现艾滋病相关症状后才被检测出HIV阳性;52.3%开始治疗时已经进入临床111期,29.9%进入了临床Ⅳ期;88.2%的人开始治疗时CD4^+T细胞低于200个μL。1307例中死亡80例(6.1%),停药37例(2.8%),失访227例(17.4%),继续治疗963例(73.7%)。80例死亡者中治疗后生存时间最短的只有2d,最长的3年多,92.5%的死亡发生在治疗后的1年内;963例仍在继续治疗,其中108例(11.2%)治疗已达3年以上。影响患者治疗后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是当需要时及时更换方案(RR=0.205)和治疗开始时较高的CD4^+T细胞水平(RR=0.341),危险因素为较多的机会性感染(RR=1.149)。结论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以监测患者的CD4^+T变化及机会性感染情况,及时收治患者,积极预防机会性感染的发生,同时应着重提高治疗者的服药依从性教育,及时监测患者的服药情况,必要时及时调整方案,尽可能延长患者治疗时间。

  • 标签: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COX回归分析 抗病毒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