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去年五月,广州,第四届中澳文学论坛。从与会名单上看到赖特女士的名字,我带去了她小说《卡彭塔利亚湾》的中文版。我喜欢这本小说,也颇为喜欢她这个人。所以特意带去请她签名。她非常认真地签名。跟很多外国人一样,握笔的姿势使她的书写看上去相当吃力——这就显得更加认真了。这书出版于2012年。

  • 标签: 赖特 外国人 小说 签名 文学
  • 简介: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的多梅尼科·卡拉蒂生活在巴洛克时期,但是他创作的音乐风格却是超越了巴洛克时期的范畴,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曲家之一。尤其是在键盘音乐创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卡拉蒂在西方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卡拉蒂创作的单乐章古钢琴奏鸣曲决定了那个时期的古钢琴奏鸣曲式,他的创造性影响了海顿古典奏鸣式的成型;影响了古典乐派的钢琴创作道路,预示前古典奏鸣曲快板乐章的特点,成为巴洛克时期新兴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

  • 标签: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 键盘演奏技巧 奏鸣曲 键盘
  • 简介:在1980年出版的《小说地点词典》里,阿尔伯托.曼格伊尔和乔万尼.瓜达鲁普列出了小说里那些子虚乌有的地点,如刘易斯.卡洛尔的胡语林、丹尼尔.笛福的无人岛、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大人国、J.R.R.托尔金的中土,以及朱尔.沃尼的萨克纽姆走廊。他们二人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文风将上面每个地方的原委

  • 标签: 入睡马孔多 加西亚·马尔克斯无法 无法入睡
  • 简介:路易·芒福德作为美国20世纪城市化进程中最有影响的城市学家之一,在他的《城市展望》一书中以社区为指导思想对美国以及欧洲的城市规划及现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本文认为,芒福德在城市规划评论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理念在现代化城市中有利于培养人们日常交际和合作、有利于形成人们的地域情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社区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我国现在正处在城市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研究芒福德的城市规划理论对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 标签: 芒福德 城市规划 公共空间 社区理念
  • 简介: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第一部成名作《远离尘嚣》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小说描写了宗法社会与资本主义的较量,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美丽自负、虚荣的女农场主芭谢芭的爱情观变化。小说以女主人公和三个男人的爱情历程为主线,她的爱情观也从最初肤浅的爱慕虚荣逐渐变得成熟而稳定,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这部小说也反映了哈代早期受宿命论影响的爱情观。

  • 标签: 托马斯·哈代 女性形象 爱情观
  • 简介:米勒在宣布“文学终结”的同时,又在其新著《文学死了吗》中宣称文学“永恒”。他的研究路线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切入点。但米勒的研究本身却停留在原地最终没有向前迈进。他的考察和阐释仅仅局限于文学自身,局限于文学语言的修辞功能,从而背离了原来的研究方向。文学性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并非具有永远给定的特性,也不会“永恒”。新媒介重组了文学的诸种审美要素,通过改变文学所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而间接地改变了文学,构成新的文学样式。米勒正是在此地方误读了文学,同时也让人们误读了米勒。

  • 标签: 希利斯·米勒 文学性 终结与永恒 图象增殖
  • 简介:钱钟书先生认为,各国比较文学最先要做的工作,都是清理本国文学与外来文学的相互关系,研究本国作家与外国作家的相互影响。当然,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不例外,自从比较文学作为一个学科在1980年代的中国出现,有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来实践钱钟书先生所说的传播研究。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艾特玛托夫 中国 外国作家 外来文学 80年代
  • 简介:海丝和安东妮亚分别是霍桑《红字》和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的女主人公,在各自生活的男权社会,她们的女性主义意识都经历了从萌芽到觉醒、从觉醒到成熟这一转变的历程。对她们成长经历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地体会在女主人公所生活的美国社会,女性在男权社会夹缝中的生存状况。

  • 标签: 海丝特 安东妮亚 女性主义
  • 简介:在当代文化研究领域,受过系统的社会学训练的英国学者托尼·本尼(TonyBennett)的学术研究显得别具一格。他在后现代语境下,通过与各种模式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性的对话,努力发展一种更加彻底的社会化和历史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倡导对文学/社会关系领域进行非审美的理论分析,并指出与审美决裂的一系列概念、方法和程序。本文意欲对托尼·本尼的这种非文学的文学理论的贡献及其不足进行分析,以就教于学界。

  • 标签: 文学理论 托尼 尼特 马克思主义文论 当代文化研究 后现代语境
  • 简介:弗兰克·麦考的小说常被归类为成长小说,但其故事中对孤独、焦虑、死亡有大量描写。本文从这三方面入手,依托荒诞小说的理论架构,分析麦考小说的荒诞主题,试图为作品诠释提出新视角。

  • 标签: 弗兰克·麦考特小说 荒诞主题
  • 简介:列维纳和布朗肖分别以哲学和文学的方式发掘和阐述了法国当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ilya”。列维纳将“ilya”当作一种与海德格尔的“存在”相对的“无世界之实存”.布朗肖则将其视为与浪漫主义丰饶的“夜”相对的“另一种夜”.将其视为一种“外部”,并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两种方式对其进行了阐释和创造。在这些层面,布朗肖的“ilya”与列维纳的阐述几乎是一致的,然而,在将“ilya”文学空间的价值定位于“中性”的时候.二者却产生了分歧。布朗肖希望文学停留在这种价值的中性和不可规定性上,列维纳则坚持文学还需要以伦理的方式迈向他者。

  • 标签: 列维纳斯 布朗肖 “il Y a” 文学空间
  • 简介:《从奥米勒城出走的人》是厄秀拉·K·勒格温于1973年发表的讽喻体短篇小说。本文针对这一短篇小说中的多重象征意义进行多角度解读,进一步阐释作品的主题意义,以期丰富现有关于勒格温和这部作品的相关研究。

  • 标签: 厄秀拉·K·勒格温 《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 象征意义
  • 简介:<正>美国摄影家杰利·尤曼是在国际摄影界享有盛誉的资深摄影大师,他1934年6月出生于底特律,1957年获理工学院美术学士学位,1960年获印第安纳大学理科硕士和美术硕士学位。1960年在佛罗里

  • 标签: 国际摄影 摄影大师 尤斯 罗切斯特 学士学位 大学理科
  • 简介:摘要在对海外投资的非系统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海外投资非系统风险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运用极大熵模型,求解网络的参数分布问题;结合灰色系统的思想,给出了海外投资非系统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信息处理的方法;最后,通过贝叶网络推理,给出网络中各节点的定量评价,并应用实例表明了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 标签: 海外投资 非系统风险 灰色贝叶斯网络
  • 简介:因为爱这个世界,而痛绝其恶;因为憎恶恶的私人幽闭,而深情地探寻人的公共条件。行动者超出“制作”之上的德艺绽现,是阿伦特对现代性政治处境的药方。超出物质“制作”的命意在于使臻于美的政治交往具备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的本体意义;“绽现”即颠覆善良意志、排除物质私欲的现代性(即审美)体认。判断力的生发,即反思的判断力、想象、审美共通感等等的生成,是我们交往共聚的生成,也是私我开放向整体的自由安顿。‘行动和判断始终一贯,投身者和旁观者不应分判,这是阿伦的交往政治美学对现代孤立世界的意义。

  • 标签: 行动 判断力 交往 政治美学 阿伦特
  • 简介:近年,国内学界探讨解构主义的成果虽然很多,但由于大部分停留在理论阐释的层面上,而未深入探讨它的批评实践活动和批评成果,因而对解构主义批评的阐发还不够深入透彻。鉴于此,本文转换视角,从对解构主义批评的一项代表性成果即希利·米勒的《小说和重复》以及其中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读入手对解构主义批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文章首先通过分析《小说和重复》中的关键词“重复”阐述了解构主义批评的基本理路方法及其洞见和盲区,接着介绍了米勒对《德伯家的苔丝》的解构主义解读,阐述了它的显著成就和严重缺陷,最后引入了一种解解构主义批评的解读,借之批评了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 标签: 重复 异质性《德伯家的苔丝》 话语模式
  • 简介:<正>1955年12月1日,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一辆公共汽车上,42岁的黑人女裁缝莎·帕克斯在工作了一天后,坐上了一辆公共汽车准备回家。她安静地坐在车厢中部的一个位置上,尽管前面还有很多空着的座位。因为她知道,像她这样的黑人妇女坐在前排的白人专座上是违反当地法律的。她虽然知道这样不公平,但她从没违犯过。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们获得自由了。但事实上,关于公民权利他们仍然只有梦想的份。南部联邦军事失利后抛出的《黑人行为法》又一次取消了黑人在法律上的权利,他们被禁止拥有选举权和成为人民公务员。社会上对黑人的偏见仍然根深蒂固。一个农场主甚至说:“我的黑奴不适合拥有自由,因为如果他们犯了错,不会自愿接受鞭打的惩罚。”直到1866年,共和党人赢得大选时《黑人行为法》才被废除掉。宪法规定:所有在美国出生或加入美国国籍的人都是美国公民,并且拥有选举权,以前的奴隶也一样。但是在美国南部的心脏城市,对黑人的压

  • 标签: 帕克斯 运动之母 行为法 自由之声 黑人妇女 共和党人
  • 简介:作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现代性的反拨,新时代(NewAge)运动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产生,几十年来迅速发展,其影响力所及,上自大都市的知识界精英,下至乡镇社区百姓,日益形成声势浩大的文化风潮.①这一运动与全球化潮流一起给后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可惜目前我国对全球化问题和文化冲突论都有相当多的关注和讨论,而对新时代运动却几乎没有什么介绍和了解,因而使我们无法看清某些重要的文艺现象所代表的西方非学院派的思想潮流,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某些轰动性的文学作品.如美国的(又译)和苏格兰的.

  • 标签: 文化寻根 广泛 文学 叶舒宪 独特 《哈利·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