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3 个结果
  • 简介:近半年来,原本就暗流涌动的俄美关系屡兴风波。为缓解紧张气氛,2007年7月初,俄总统普京出访美国;而这次出访前后两国的言论举措,似乎折射出了更多双边关系中的实质性内容。

  • 标签: 俄美关系 普京 访美 双边关系 出访 总统
  • 简介:<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提出的外交政策新思维,不仅在世界范围引起巨大震动,而且也带来联邦德国同苏联关系的显著变化。曾几何时,由于西德政府不顾苏联再三反对,坚持在西德部署美国新式中程导弹,引起苏联方面的强烈反应;又由于科尔总理失言,把苏联领导人某些作为同纳粹分子戈培尔相比,使苏联几乎中断了两国间全部官方交往。而自1987年以来,两国关系明显地出现拼弃前嫌、着眼未来、加强实际合作的良好发展势头,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也异常频繁,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去年7月西德总统对莫斯科的访问和今年1月苏联外长对波恩的访问。在新近这次访问中,两国不仅一致表示要赋予两国关系以"新的质量",而且还在两国外长和负责官员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西德来说只同少数友好国家才有的定期政治磋商制度。两国还延长了双边经济合作协定,使其有效期延伸到21世纪。苏联外长表示,要用"新思维"对两国过去的交往作出"新的解释",西德外长也强调,

  • 标签: 新思维 苏联外交政策 戈尔巴乔夫 德苏关系 两国关系 联邦德国
  • 简介:作者认为,美国对后冷战时代国际格局演变特别是欧盟崛起的无视或误读尤其是布什政府采取的“美国主义”或单边主义的国际与欧洲战略,刺激或促成了法、德等欧盟主要国家在伊拉克战争中对一种成长中的“欧洲立场”的理论阐释与政治表达。但是,欧盟的首要目标仍然是实现欧美双边合作关系的强化而不是弱化,在此前提下逐步将其从传统的“跨大西洋联盟”关系转变为一种竞争、补充和合作相结合的平等伙伴关系,因而并不希望看到双边关系由于某一议题分歧而出现实质意义上的分裂与对立。

  • 标签: 伊拉克战争 美国 欧盟 国家安全 欧洲一体化 国际恐怖主义
  • 简介:在非洲问题上,我认为中非关系无疑是独特的。克林顿执政时期,我做过美国驻坦桑尼亚的大使。在我们的大使馆被基地组织袭击后的一个月,我来到了坦桑尼亚,当时的情景令我目瞪口呆。在我刚到达累斯萨拉姆的几天中就发生了许多触目惊心的事情。最为突出的就是我们被掏空的大使馆和这个遭破坏地区的惨状,而CNN并没有在爆炸事件发生后对这个地区进行充分的实地报道;另一个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坦桑尼亚气势雄伟的政府大楼,这个我多次驻足的地方;再就是位于BibiTiti大街上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车站。我的坦桑尼亚司机总是用崇敬的口吻来描述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筑。

  • 标签: 中非关系 美国 坦桑尼亚 评估 大使馆 执政时期
  • 简介: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是确定我国“九五”和2010年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根本转变的内容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走出一条既有较高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这是全党的共识,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 标签: 处理速度 要效益 经济发展战略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产业结构 正确处理
  • 简介:2009年11月8-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和论坛49个非洲成员国的领导人或高级官员出席了此次主题为“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中非关系史上的又一次盛会,成员国共谋合作发展大计,携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双方带来的种种挑战。

  • 标签: 中非合作论坛 友好关系 战略伙伴关系 国际金融危机 部长级会议 可持续发展
  • 简介:造成冷战的客观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列宁斯大林关于全世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目标.这种目标载入了俄共(布)、联共(布)及苏共的纲领性文献.在俄共8大通过并一直延续到1961年的俄共(布)党纲中提到,资本主义崩溃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避免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及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以及世界革命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俄共(布)党纲指出:"在这种条件下,和平主义、国际裁军及仲裁法庭之类的口号不但是反动的乌托邦,而且也是对劳动群众的直接欺骗,其目的是使无产阶级放下武器,抛弃使剥削者缴械这一任务"[1].

  • 标签: 俄共(布) 冷战 党纲 社会主义 苏共 国内战争
  • 简介: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购岛”,对钓鱼岛实行所谓“国有化”,中国政府被迫做出强烈反应,中日间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安全危机。此后,两国关系全面恶化,一度甚至走到了军事冲突的边缘。自那时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年多。2014年11月7日,中日两国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并于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京会议期间实现了首脑会晤,中日关系朝着稳定与改善的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标签: 安全关系 现状 亚太经合组织 日本政府 中国政府 安全危机
  • 简介:2013年年初伊始,朝鲜半岛就呈现一片乱象。在国际社会关注开年不利的半岛局势走向时,朝韩关系动态成为最令人瞩目的焦点之一。因为导致近年半岛冲突频仍的原因,显然与李明博总统执政期间的朝韩关系紧张难脱干系;而金正恩继任朝鲜最高领导人和朴槿惠当选新一届韩国总统,也在本地区各方不堪压力的背景下承载了国际社会对双方关系和地区形势转圜的期待。但种种迹象表明,朝韩关系寻找出路的过程,注定是纠结而曲折的。双方如能均衡解决安全关切,将有利于半岛走向稳定与合作。

  • 标签: 朝韩关系 朝鲜半岛 国际社会 社会关注 地区形势 双方关系
  • 简介:在过去十五年来,中非关系发生了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并不是国际体系作用的结果,比如说冷战的结束,而更多的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国内变化的结果:(1)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其隐含着在中非关系中私营和半国营行为者的导入。这些行为者一方面致力于推进贸易和加强经济联系,另一方面同时又在东道国成为有争议的对象。(2)非洲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它也暗示着国内力量如市民社会和各类政党参与到中非关系中来。由于非洲在中非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些力量为了各自的集团利益就成为中非关系的监督者,不时对各自的政府施以最大限度的压力。

  • 标签: 国内变迁 中非关系的变革 改革开放 民主化进程
  • 简介:在新世纪里,中日关系如何发展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这是我国领导人和各界人士一直沿用的对两国近邻关系的说法。“一衣带水”原形容长江水似同一条衣带,语出自《南史·陈后主记》。毛泽东很早就把这个典故用来形容中日两国的亲密关系。他在1918年的一首七言古诗中写道:“平浪宫前友谊多,崇明对马衣带水。”

  • 标签: 中日关系 中国 日本 政治关系 经济关系 外交关系
  • 简介:目前,世界战略形势与战略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转折,大国的互动格局也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其中,东亚的战略形势与大国互动格局尤其值得关注。对中国而言,这既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挑战期。如果能够解决好这些内外联动的重大战略挑战,我们就能够抓住战略机遇期。因此,我想就变动中的中国与主要大国之间的关系谈几点看法。

  • 标签: 大国关系 中国 战略机遇期 战略形势
  • 简介:鉴于行政法的传统理论基础控制论和管理论从本质上存在着失衡,法学界人士在行政法传统理论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寻求全新的行政法理论基础。在20世纪90年代,罗豪才教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平衡论,对整个法学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平衡论角度出发,浅析行政法律关系与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之间的本质联系,并就对两者之间潜在的隐形矛盾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建议。

  • 标签: 平衡论 行政法律关系 联系
  • 简介:缓和两国紧张关系的机遇———从印巴总理会晤看两国改善关系□姜述贤季平5月12日,印度总理英·古·古杰拉尔和巴基斯坦总理纳·谢里夫,在第九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简称“南盟”)首脑会议期间进行了双边会谈。这是两国总理自1989年以来第一次正式会晤。这两位领...

  • 标签: 巴基斯坦 紧张关系 印巴关系 印度西孟加拉邦 克什米尔问题 经济合作
  • 简介:由于城市青少年价值观的多元化、受教育水平各异,所处社会阶层不同等复杂的原因,使得这一群体中还存在“规则”意识薄弱、对法治政府的理解有偏差等问题。因此,为提高青少年的法治观念,首先从培养青少年“规则”意识做起,逐步养成崇尚法律、学法守法的好习惯;其次,树立法治观念,逐步提高青少年内心的法律修养,将学法、用法、守法、遵法、敬法变成无需提醒的自觉行为;第三,坚持行之有效的基本途径,健全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长效机制。

  • 标签: 依法治国 城市青少年 法治观念
  • 简介:自立国之日起,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和行为模式就深受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影响俄罗斯对外战略与行为模式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源自东正教的救世或曰使命意识,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时,西方化思潮与情结在19世纪以后也时隐时现.意识形态制约和影响对外政策给俄罗斯带来了严重后果.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开始确立国家利益观念,意识形态的影响渐趋消褪,作者认为这是俄罗斯对外战略观念的一次深刻的转型.

  • 标签: 俄罗斯 意识形态 国家利益 对外战略 观念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