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是列宁对俄国革命经验和东方落后国家革命经验的理论总结。理论层面上,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理论借鉴,是共产国际制定有关中国革命策略的理论来源,也是共产国际代表在中国进行革命活动的理论指导;实践层面上,在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产生的“张力”也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 标签: 列宁 殖民地 半殖民地 中国革命
  • 简介:1900年之前,社会主义思潮已开始在中国有了零星的译介,但真正形成第一次传播热潮,是在1900—1911年间。甲午之后,日本成为中国知识界取法西学的主要通道,社会主义思潮也主要通过日本传入中国。在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孙中山、梁启超等人有关社会变革的思想逐渐成熟,他们之间的不同随后体现在一场论战中,即以孙中山为中心的《民报》与以粱启超为中心的《新民丛报》之间的论战。1907年后,无政府主义的介绍也渐成热潮,这也是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部分。

  • 标签: 社会主义思潮 日本 孙中山 梁启超 无政府主义
  • 简介: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传播能力的建设是扩大马克思主义学术影响力、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需求。要破解当前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传播面临的“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等困境,宣传教育者可以从辩证观的思路出发,在传播立场上厘清政治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区分学术话语传播的政治性与学术性立场;在传播媒介层面把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促使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学术话语传播中协调发展且优势互补;从传播视角处理对内宣传与对外传播之间的关系,推动对内宣传话语与对外传播话语相互映衬。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学术话语 传播困境 辩证观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努力构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路径,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主要包括组建宣传网络,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话语路径;创作、改编电影戏曲作品,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艺路径;翻译出版经典著作,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本路径;运用大众传媒,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媒体路径。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路径建构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具有现实启示: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者队伍建设;借助大众文艺表达方式宣传思想理论;加快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编译出版和通俗理论读物的发行;推进传统与新型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马克思主义 传播 路径建构
  • 简介: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前半期,马克思主义曾在日本十分盛行,特别是在学术交流、社会运动两大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之前,受制于传播手段,日本的社会主义学者们只能在小范围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有限推广.而这一时期,借助书刊、杂志等新兴媒介,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大规模传播,促使这一思想在日本进一步普及.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著的出版物,同日本出版市场一道繁荣发展,但与当局当时的言论控制矛盾颇多.从后世眼光来看,当时马克思主义相关出版物的盛行,可以说是在严格的思想控制和检查体制的背景下产生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和查禁,记录着出版发行方与日本政府艰苦卓绝的'攻防战'.在愈发严苛的镇压与变化的大众舆论的影响下《,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才最终在日本急速地走向衰退.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昭和 出版 查禁处分
  • 简介: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既有政治色彩,也有学理之耕,且应以学理讨论为主,政治论战次之。这场争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但和传统观点将之归功于政治意识决裂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观点不同,本文恰恰认为,这场争辩的学理性,及其在争辩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开放、自由和包容的氛围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重要原因。这一方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则表明在开放的争论中,马克思主义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更容易大众化。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问题与主义”之争 学理对话
  • 简介:<正>20世纪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抑或主要是意识形态学说)的存在随着世纪初期的两个事件而变得严峻起来。一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政治转向,一是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两个事件使反思马克思主义在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世界的存在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假如我们把包括卢卡奇、葛兰西、布哈林以及其他种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放在这个背景下考虑,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理解。在十月革命后不久,1921年,布哈林推出了他的影响很大的著作《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本书加了一个副标题"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通俗教材",尽管有的学者说这个副标题没有准确表明著作的真实性质。列·拉科夫斯基把这本书称为"从普列汉诺夫早期

  • 标签: 布哈林 哲学著作 普列汉诺夫 社会形式 德国社会民主党 现代资本主义
  • 简介:编辑出版领袖专著是中共思想建党的重要手段,也是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的'权威教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编辑出版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它的出版发行不仅为中共提供了思想理论建设的权威教材和理论武器,同时也为邓小平理论的社会化、大众化、国际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共思想理论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共通过自上而下的动员和部署、举办多层次的干部学习班、与高校思想理论建设相结合等方式,集中开展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学习教育活动,帮助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实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有重大意义:集中反映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路历程、实践思考和宝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直接作用于中共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全党同志增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改进新时期中共思想理论建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路径。

  • 标签: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思想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意识形态教育
  • 简介:依据传播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反杜林论》和《矛盾论》做文本及内容分析,分别从词频、用词与语句、符号学、语言特色、框架等5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从中得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遵循传播学基本规律,为它们在当时环境下的迅速传播和日后的长期流传奠定了文本基础。这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两部经典著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为当前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反杜林论 矛盾论 文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