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马克哲学对旧哲学的突破发生在历史领域.与通常的理解不同,在马克之前已经存在关于社会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唯物主义,马克把它们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关于社会的唯物主义和人的唯物主义属于客体的唯物主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马克则把唯物主义奠基于实践概念之上,由此创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和人的历史性,由此,社会的和人的唯物主义被发展为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但实践唯物主义不仅改造了社会的和人的唯物主义,而且使自然的或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的面貌焕然一新,所以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社会历史领域.实践唯物主义是一种一般世界观.

  • 标签: 社会 历史 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该思想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运用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舍了深刻的唯物史观思想。其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该思想的内在考量,群众史观是该思想的根本依据。深刻认识和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主义唯物史观的创新运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以指导社会实践,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

  • 标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创新 经济基础 人民群众
  • 简介:认为马克主义的思想不及佛法,三、佛教居士与马克主义 在20世纪中国佛学史上,尤智表在《佛法中之辩证法》中说

  • 标签: 佛教观 佛教马克思主义 观佛教
  • 简介:<正>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明确提出"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原文是这样的:"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马克主义者,但马克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主义,就是把马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革命 中国实际 毛泽东文集 经验主义
  • 简介: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主义是最典型的后马克主义,也是最有争议的后马克主义。它的典型性在于既具有抛弃传统马克主义核心范畴与基本命题的消极性,同时又具有保留传统马克主义的一些敏锐洞识并延续马克主义真精神的积极面向。它的争议点在于,既宣告后马克主义大大不同于传统马克主义,又声称后马克主义仍然是马克主义。针对拉克劳与莫菲这种悖论性立场辩护,批判性地解读后马克主义,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这种后马克主义理论特征的认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拉克劳与莫菲 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
  • 简介:西方马克主义是在探索如何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社会变革主体和路径的问题基础上产生的。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的流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各具特色.但总体上来说分为两派:一派是试图回归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中去,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像”,如早期西方马克主义、生态学马克主义;另一派是运用西方分析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方法和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补充,试图建构新的符合其理论宗旨的历史唯物主义“变体”,如分析学马克主义、结构主义马克主义、存在主义马克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政治马克主义”。在这些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和方法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实质已经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旨和核心,无法完整准确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精神。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重建
  • 简介:用诠释学的观点解读马克的文本,是文本和解读者之间的"主体间性"的活动.马克文本的"原意"是一个不可把握的概念,也许有但不可知.马克主义哲学和马克哲学在内容上有区分,但在意义上完全没有必要."走进马克"仅是对不看马克文本而妄谈马克的人的规劝.马克主义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用意识形态性来指责马克主义哲学是对意识形态的偏见;但马克主义哲学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被误解为政治理论,剥去马克主义哲学的政治外衣是发展马克主义哲学的必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哲学 诠释学 意识形态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发展近一百年的当今中国,重新审视什么是马克哲学?什么是马克主义?什么是马克主义基本原理?这三个基本问题具有更加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这三个基本问题的梳理与探讨,结合当今中国的实际发展,反思并进一步深化马克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中所起到的理论指导作用.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作者: 王传玲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8-18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8期
  • 机构: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一直以来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的说法,而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位是目前集中讨论的话题,这一问题关涉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前提。笔者针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存在的问题,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以及马恩经典原著中的话语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本质,阐释了把握这一解释原则的重大意义。
  • 简介:在所谓“国际共运处于低潮”的今天,“经济全球化”、“WTO”、“转型”、“转制”等名词,确实比“马克主义”响亮得多。在某些国人眼中.谁要主张“马克主义”,不是“僵化”便是“弱智”。但事实远非如此!胡总书记多次谈“马克主义中国化”,非常睿智。马克不仅在中国、俄罗斯、朝鲜等东方国家还“活着”,在欧洲“活得更精彩”,在拉美、非洲,许多力量甚至把“毛泽东主义”当作“马克主义第三阶段”。在新自由主义者看来,简直是“愚不可及”,“痴人说梦”!但马克主义者看来,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代表未来的存在”。本文谈欧洲尊重马克主义,是想说明马克“不仅活着”,而且比以往“游荡得”更加广泛、深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经济全球化 自由主义者 国际共运 欧洲国家
  • 简介:<正>英国民主的演进如果对社会主义的了解,应该而且必须从对我们自己经验的科学研究开始的话,那么,各国最好是从考察自己的历史以及本国人民为社会、经济和政治进步而进行的斗争开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科学研究 社会主义 英国 政治 社会主义者
  • 简介:文章认为,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关于人的问题的解说均囿于人的自然属性,根本错误在于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特定的生产关系去认识人的本质;马克在批判继承前人(尤其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劳动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决定性因素。文章提出,人作为马克主义的出发点,与物质生产作为出发点并不矛盾,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马克在人的问题上对旧哲学的超越,为新唯物主义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马克思 人学 社会性 劳动
  • 简介:<正>战后,在日本学术界,马克主义作为一股强大的思潮和学术流派而存在,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现象。马克主义是怎样输入日本的,怎样扎根,怎样发展壮大的?研究这个问题的学术文献很多,本文试图综合各家之说,勾勒一幅日本马克主义形成发展的粗略轮廓。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日本 学术流派 学术界 学术文献 马克思主义者
  • 简介:毛泽东的马克主义〔澳〕尼克·奈特著侯德邻编译从1917年至毛泽东掌权的1935年,共产国际的指示不断把中共从危机引向危机,从失败引向失败。在李立三领导下,中共企图以军事手段夺取和控制华南的大城市。当这种政策以失败告终时,李被撤职了,中共的领导权落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毛泽东 统一战线 共产党 资本主义 中国革命
  • 简介:马克之所以批判正义,乃是因为其矛头无处不是指向资本主义正义。资本主义正义以普遍性掩盖阶级性、以永恒性掩盖暂时性,是妨碍工人进行革命斗争的麻醉剂。马克虽然没有关于正义观念的系统表述,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主义所具有的正义内涵。马克主义的正义观表现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等方面。按劳分配的合理依据不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所有权,而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使用权。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是共时性而非历时性的分配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正义 社会所有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 简介:马克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对马克主义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长远指导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一部马克主义的历史,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历史。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马克主义的新境界。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 “三个代表” 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