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农村公共物品匮乏是当前乡村治理中的现实问题,也是阻碍农村建设的关键。当下,作为农村公共产品基本供给制度的"一事一议"制度难以真正发挥作用。文章通过运用集体行动这一理论工具,审视"一事一议"制度的缺陷,从而探索制度中存在的逻辑漏洞和逻辑错位,提出通过加强激励和依托村庄精英等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促进"一事一议"制度的完善。

  • 标签: 集体行动 “一事一议” 公共物品
  • 简介:公共物品问题和与之相应的搭便车理论在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研究中之所以重要,哈丁把奥尔森的搭便车困境理论表述为一个囚徒博弈模型,奥尔森的搭便车困境理论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囚徒博弈模型

  • 标签: 形式社会学 搭便车理论 理论形式
  • 简介:公共物品问题和与之相应的搭便车理论在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研究中之所以重要,哈丁把奥尔森的搭便车困境理论表述为一个囚徒博弈模型,奥尔森的搭便车困境理论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囚徒博弈模型

  • 标签: 形式社会学 搭便车理论 理论形式
  • 简介:公共物品问题和与之相应的搭便车理论在集体行动和社会运动研究中之所以重要,哈丁把奥尔森的搭便车困境理论表述为一个囚徒博弈模型,奥尔森的搭便车困境理论仅仅是一种特殊的囚徒博弈模型

  • 标签: 形式社会学 搭便车理论 理论形式
  • 简介:在数学经验模型中,我们可以在一个博弈论模型中假设,上述两种建模方法中的第一种已经不是形式模型而是一种半形式模型

  • 标签: 形式社会学 搭便车理论 理论形式
  • 简介:集体行动是在一定的法律框架之下,由聚合的人们进行的一种群体行为。集体行动有利于弥补代议制度的不足,畅通民意的表达渠道,并提供产生社会影响的公共论坛。在人权的意义上,集体行动表达了“不平则鸣”的人性诉求,有利于成熟人的心智,并避免个人怯于公开表达的心理障碍,为人们的政治历炼提供了契机。“共同目标”与“一致行动”体现了集体行动的内在、外在价值,正是通过这些价值的展现,人的联合在集体行动中得以有序的进行。

  • 标签: 集体行动 人的联合 集会 游行
  • 简介:【摘要】本文在总结集体行动参与者主导形象变迁的基础上,针对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社会事实,指出了经济利益重构和经济利益博弈是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地形的一个重要结构性因素,并提出:在三个不同的时期,围绕特定稀缺资源的争夺,构成了解释过去三十年间三次集体行动浪潮参与者主导形象变迁的一个根本机制。在提出一个扩展了的时间框架之后,作者探讨了这三次集体行动浪潮更迭所揭示的三大趋势——世俗化、基层化和暴力化,并结合“历史一文化的”视角和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构性现实,对中国集体行动场域的未来图景,在宏观层面上做了一个初步的推测。

  • 标签: 中国转型 中的集体行动 年间集体行动
  • 简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在近年来呈复兴之势。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运用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阶级定义、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的重构”,以求奠定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微观基础”。埃尔斯特对于社会宏观现象背后“微观基础”的探寻,以及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埃尔斯特泛化了阶级概念,其阶级理论的“去政治化”无意中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合法化的佐证。而作为工具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缺陷致使他对马克思的文本和集体行动理论存在某些误读。

  • 标签: 埃尔斯特 方法论个人主义 微观基础 阶级理论 重构
  • 简介:在社会法语境下,劳动者集体行动合法性的内涵应当包括法律规制、道德层面和认知层面。我国劳动者的集体行动在合法性三个层面的不完备状态,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形式法治产生的消极路径依赖、非正式规则形成的负面效应,以及阻碍了劳资矛盾解决的制度化构建。基于这些问题在权利定位和治理体制的深层根源,从权利可实现的角度来看。与其仅仅从法律文本或者道德规范上主张权利,毋宁重新审视合法性的实践途径: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解决集体行动合法性的产业基础问题;在推进集体协商的机制建设中解决法性面临的实践问题;在劳动关系伦理的实践中化解合法性存在的认知危机。

  • 标签: 劳动者集体行动 合法性 集体协商 劳动关系伦理
  • 简介:这里我们沿着集体行动的逻辑对这种不平衡发展现象的一些制度性机制做一初步的分析,我们把它看作是战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制度环境方面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共同体中其他每个成员从这种外部经济中所得到利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 标签: 世界政治论文 全球化制度 制度环境
  • 简介:大学基层管理人员作为直接接触学生和教师的群体,其工作绩效直接关系到大学的治理水平。尽管这一群体规模比较大,但个体差异却并不明显,针对个体的激励机制并不完善。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来看,大集团中的个体无论付出成本与否都能获得共同收益,出于理性考虑,个体缺乏努力的动力,需要独立的和“选择性”的激励手段来改变这种状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在大学基层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中突破怠惰困境、差异化个体激励、激发工作活力的一些思路。

  • 标签: 高校管理队伍建设 集体行动 选择性激励
  • 简介:农民工主观剥夺感会引发集体行动参与,但集体行动意向和城市生活适应在农民工主观剥夺感和集体行动的关系间是否具有中介作用?农民工的主观剥夺感能否引发他们集体行动的参与?本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验证了集体行动意向和城市生活适应的中介作用假设。为了预防农民工集体行动的发生,最重要的是降低他们的主观剥夺感;建立健全利益表达和心理疏导机制,弱化农民工群体认同和集体行动意向,防止意向转化为行为。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农民工城市生活适应水平,增强其对城市的心理认同。

  • 标签: 农民工 集体行动 中介机制
  • 简介: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将社会运动研究放置于历史社会学视域之下,对社会运动研究代表人物之一梯利有关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其一部著作为个案,探讨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理路,从而回应社会运动研究过程中的内在理论关怀。

  • 标签: 梯利 历史社会学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
  • 简介:2004-2008年期间,国内学者有关集体行动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却在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两方面均取得许多重要研究成果。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通过整理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此一阶段国内有关集体行动的研究,大致包括了农民集体行动研究、城市集体行动研究和一般集体行动研究等三大内容。

  • 标签: 集体行动 动力机制 综述
  • 简介:文章以漳河灌区农户灌溉行为的微观数据为基础,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论证了农户灌溉行为受大水利渠系状况、水利设施产权制度、基本用水保障率和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验证了文章提出的理论命题。研究结果显示,在优先考虑基本用水保障率较高的灌溉方式的前提下,农户会选择一种灌溉费用最小的灌溉方式;责权明晰的水利设施管理制度有利于灌溉用水费用的节约,催生了农户自主治理灌溉事物的行动;受制度环境和自身资源禀赋约束,农户灌溉事务集体行动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文章认为,渠系状况的改善,水利设施治理制度的明晰,农民集体行动能力的增强是农村水利和谐发展的关键。

  • 标签: 农户灌溉行为 交易特性 集体行动 治理制度 资源约束
  • 简介:论文以实证调查资料为基础,阐释了农民工的流动性是如何带来其政治冷漠性,它又是如何造就了农民工关系网络的。通过对广东韶关群体性事件、湖北石首群体性事件和广东潮州群体性事件的比较分析,论文分析了农民工是如何通过关系网络推动个体行为转变成群体行为,又是如何导致群体行为规模扩大化的。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建立“诉治组织”的治理策略。

  • 标签: 农民工 群体性事件 社会组织
  • 简介:摘要集体行动形成的困境长期以来阻碍了更好治理方式的形成,美国奥斯特罗姆教授提出的自主组织理论批判了传统集体理论,集中探讨了一群相互依赖的个体如何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自主组织理论为美国地方政府参与式预算做了有力的理论注解。参与式预算这一现实路径对于推进我国的地方治理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自主组织理论 参与式预算 集体行动困境
  • 简介:利益集团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行为体,在美国政治科学领域甚至形成为利益集团的研究路径.但是,对于利益集团的内在运作机制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关于利益集团的内在机制问题,奥尔森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对集体行动的逻辑特别是经济利益集团提供了有限的解释,并没有覆盖非经济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问题.真正周延地解决集体行动的逻辑,必须综合解决人们为什么愿意加入利益集团、集团意见的整合及其组织领导等问题,美国的政治生态为利益集团的生长和活跃提供了这些条件.

  • 标签: 利益集团 集体行动 免费搭车 美国政治
  • 简介:在现代政治当中,新媒体在与集体行动相关的政治传播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集体行动中的新媒体传播现象出发,分别从组织动员和个体动机及认同两个层面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出现的网络集体行动及其传播的相关特性。首先,新媒体起到了迅速散播动员信息的作用,并塑造了以虚拟抗议为例的网络集体行动。其次,带有个人化特性的新媒体对于集体行动的动员结构、组织方式、抗争剧目与框架过程四个面向皆有所影响。最后,新媒体改变了人们参与集体行动时的动机与认同,原有的公私边界发生变化,甚至可能改变集体行动这一概念本身的定义。

  • 标签: 新媒体 集体行动 动员结构 参与动机 集体认同
  • 简介:区域性国际组织中的参与国对不同领域内的问题可存在差异性的认识和定位,各成员国可就多个领域分别进行决策和博弈,并最终形成复合式的国家——组织决策框架。如果国际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足以促使成员国主动参与合作的话。即使在成员国数量有限的国际组织中也会遵循奥尔森所说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本文通过研究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在不同领域合作中的行动逻辑,探究影响区域性国际组织成员国参与合作的动机和因素。

  • 标签: 上海合作组织 集体行动的逻辑 政策互动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