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3 个结果
  • 简介:文章通过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系统研究了孟郊的乐府诗歌,论证了盂郊乐府诗在中唐诗坛之历史地位,纠正了以往文学史家言中唐新乐府而无视孟郊乐府诗歌历史地位的不足。

  • 标签: 孟郊 乐府诗 比较研究
  • 简介:1993年5月16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与本刊邀请在京的部分专家、学者就“心性之学”进行学术座谈。参加这次学术座谈的有:马振铎、王国轩、孔繁、冯增铨、齐儆、刘长林、朱青、吕大吉、孙长江、牟钟鉴、辛冠洁、何成轩、余敦康、冷传生、吴兴中、赵健民、张立文、张安奇、姜广辉、李存山、宫达非、胡伟希、傅云龙、董光璧、葛荣晋、默明哲、徐远和、方江山等共三十人。会上,学者们就“心性之学”的内涵、基本范畴、历史演变及其现代意义展开了充分讨论。现将会上一些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及发言提纲以笔谈形式发表。会上收到的一些关于“心性之学”的专论文章,以后还将在本刊陆续发表。

  • 标签: 王阳明心学 心性之学 心即理 历史演变 万物一体 致良知
  • 简介:思想是阳明心学的思想渊源之一.其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都运用了的思想资源,将'内求于心'的道德内求思想发挥到极致,完善地表达了关于本体、工夫一致的思想,最终的目的则是成就一种光明俊伟的人格,使人的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在本质上获得圆融一致的和谐.

  • 标签: 《周易》 知行合一 良知 阳明心学
  • 简介:自居易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其成就不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上,而且还表现在他的诗歌理论方面,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其取得的诗歌理论成就进行了论述.

  • 标签: 白居易 中国 文学 诗歌 现实主义
  • 简介:元遗山(1190—1257),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名好问,字裕之,金宣宗兴定元年(1217)进士,历官南阳及内乡县令,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父亲元德明以诗知名,业师郝天挺乃著名学者,故遗山自幼就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蒙古军南下灭金后,他弃官归家,致力于金代史料的搜集,编纂了金诗总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等书。其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痛苦生活,感情真挚,风格沉郁遒劲。其时,金诗正酝酿着变革,但是一般作者在艺术上缺乏卓见,创作上模仿气息浓厚,无力摆脱其影

  • 标签: 遗山 左司员外郎 杂编 郝天挺 斗靡夸多 金宣宗
  • 简介:唐代诗人韩愈个性“弘通”、“傲俗”,而这种个性特征又自然会影响到其对诗歌艺术效果的追求。本文以韩愈个性特征为出发点,分析其诗论取向及其在品评李杜等人诗歌中的体现。

  • 标签: 韩愈 个性 弘通 傲俗 诗论 李杜
  • 简介:郑寒村继承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清初浙东诗家在诗论方面的“性情”说而有所发挥,其以性情诠“诗言志”,视诗歌功能为“观民情”“治性情”等观点,在清初浙东诸诗家中实属别具一格。

  • 标签: 郑寒村 诗论 浙东学人
  • 简介:司空图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著有《司空表圣文集》和《司空表圣诗集》留传于世。他的诗品二十四则,采用形象化的手法和诗歌的形式,总结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特别是王(维)孟(浩然)诗派创作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探讨了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问题,赢得了后人很高的评价。苏轼说,表圣“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余三复其言而悲之。”《四库全书提要》称其“持论

  • 标签: 诗歌创作 司空表圣诗集 司空表圣文集 诗歌理论 古代诗歌 表圣
  • 简介:严复的诗歌作品,正式出版的最早见于《严几道诗文钞》(1922年版),收录诗作三十余首;后有《愈懋堂诗集》(1926版),收入诗作172首。1959年周振甫编《严复诗文选》收录诗作3l首。最完备的版本当属《愈懋堂诗集>的增补本(1986年版),收录诗作250首。严复的这些诗歌,有纪事、感赋、题

  • 标签: 严复 诗歌作品 文学评论 中国
  • 简介: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有人认为这是现实主义观点,有人认为这是诗的抒情说。本文不同意这些看法,认为所谓兴是断章取义,即由特定思绪触发,将诗中某一两个意象从整首诗中抽取出来并转到修身治国上去。观即观志——一人或一国之志。群是群居相切磋,达到对诗句象征的观念的认识。怨即抒发抱负,针砭时弊。这里面兴是关键,有兴才有观、群、怨,才能起孔子认为诗应起的社会作用: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使天下拨乱为治。而这些与现实主义说,诗缘情说不相关涉。

  • 标签: 孔子诗论 诗三百 现实主义 诗缘情 用诗 社会作用
  • 简介:评价杨慎诗论的价值,应该既看到它比同时代流行的诗学思想和作诗风气高出些什么,又看到它对流动于中国历史间的诗学长河贡献了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中,明代诗学思想被载入史册的,常常是台阁体一茶陵派一前后七子一公安、竟陵派……这样的思潮序列,而对于与这些思潮异质同时的潜在诗学思潮却有所忽视。较少注意和研究。这不能不说是当今文学史的一种短视性缺陷。

  • 标签: 杨慎 诗歌 文学评论 诗学思想
  • 简介:喀尔喀史诗,是蒙古族英雄史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卫拉特史诗相比,喀尔喀史诗搜集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并且只有几篇研究文章面世。符拉基米尔佐夫院士对蒙古英雄史诗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在其著作(蒙古卫拉特英雄史诗)中写道:“喀尔喀人也许忘了史诗的遗产或遗迹。总之,可以有充分信心地说,已经或多或少地销声匿迹了。”这一结论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的关注。不得不说,它不仅提出了有关喀尔喀人是否拥有史诗的问题,还引发了一场搜集研究喀尔喀史诗的热潮。比如,仁钦院士于1964年出版了他在1928—1930年间从宝力干省艺人登德布记录的史诗《155岁的呼格欣录莫日根汗》,约14000行。还有人从科学院语言文

  • 标签: 喀尔喀 蒙古英雄史诗 蟒古斯 卫拉特史诗 氏族首领 氏族部落
  • 简介:本文通过心学的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认为心学概念最早是由道教提出的,然而心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出现在禅学中,之后才有了陆王心学的发扬光大.但是,心学对心、性、理关系的论述,同初唐成玄英的重玄学基本一致,这说明,中国哲学在由对客体的考察为重点转向对以主体的考察为重点的过程中,道教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重玄学之于禅学,白玉蟾之于王阳明,都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分析了儒释道心学各自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局限性,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从南北朝至明的发展,是主体性观念日益突出的过程.道教哲学与现代哲学,在基本内涵上,具有较儒佛更大的相通性.

  • 标签: 道教哲学 陆王心学 现代哲学 重玄学 中国古典哲学 中国哲学
  • 简介:《心说》与“心学”虽然在社会学的指向和功用上有所差异,前者讲的是问道,后者讲的是问学。然而,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把心的属性作为向学问道的首要前提。他们都是阐述形而上的心的本体属性的学说,而绝非在研究心的构造。故而自然会引起人们把《心说》与“心学”放在一起从思想内涵上进行研读和比较。这里我们依稀发现,在期期可无言传之中仿佛存在着某种嬗递与联系。而这种联系,竟然不知道是历史的必然亦或是历史的偶然.本文试解其兴替之一斑。

  • 标签: “心学” 本体属性 思想内涵 社会学 形而上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