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8 个结果
  • 简介:戒律是佛教三藏之一,它是佛门弟子们的行为规范,守持戒律的关键在于戒体的获得及守护。过去对戒体问题的讨论多集中于戒体的获得条件、戒体的破失及如何防护,而对戒体本身的定义、种类、性质及其于佛教义理的互动发展脉络缺乏必要的研究。本文依据经论对上述问题拟作粗线条的疏理。

  • 标签: 佛教 戒体思想 守持戒律 教义思想
  • 简介:慧均是陈隋之际的三论宗大师,他基于中观三论学的立场,大力阐发了中道学说。在慧均的教学中,中道更多是作为方法与境界而展现其意涵的。慧均首先以初章中假说指出了三论宗与他家对有无理解的根本不同,强调了非有非无之中道与而有而无之假名的一体不二。慧均认为二谛是佛所说教门,并指出中道是真俗二谛之外的第三谛。通过对他家佛性观点的批判,慧均遮显出中道佛性的意义,把在龙树教学中所不重视的佛性观念圆融地纳入了中观学体系,并以第一义空丰富了佛性概念的涵义。

  • 标签: 慧均 《四论玄义》 中道
  • 简介:本文以忏悔思想为中心,考察了龙树菩萨、寂天菩萨、宗喀巴大师、能海上师的忏悔思想,阐述藏传佛教忏悔思想的源流及其发展。从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的“四悔”,发展到寂天菩萨的“七支供养”;同时,寂天菩萨提出“四力”忏悔,和“信解空性”的“理忏”。宗喀巴大师全面继承了寂天菩萨的忏悔思想,在“对治现行力”中概括了寂天菩萨《大乘集菩萨学论》的“对治行”的六个方面,使其忏悔思想更加系统化、具体化,并且将忏悔纳入菩提道的次第。能海上师在阐述宗喀巴大师的忏悔思想时,受到汉地佛教的影响,如将“灭现行罪力”归结为“作法忏”,而将“灭过现罪力”归结为“事忏”和“理忏”,这也是密教在汉地传播过程中所必须和必然的现象。

  • 标签: 藏传佛教 忏悔 龙树 寂天 宗咯巴 能海
  • 简介:中国的华严思想分为五台山和终南山两系。五台山系是中国华严思想的主流,终南山系是一种极端特殊的华严思想。五台山系的华严思想是信仰文殊的中国民众扶持的华严思想。它还是中国佛教禅宗、净土宗成立的基础。而终南山系的华严思想却是空谈理论,忽视实践、民众,为唐王朝统治服务的思想

  • 标签: 华严思想 五台山系 性无即万有 性无即妙用 佛光观 三圣圆融观
  • 简介:知讷是韩国高丽时期禅宗的代表、曹溪宗的创始人。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前期的佛教思想,取长补短,构筑了自己的禅学思想体系。在佛性论上,知讷提出“真心佛性”说,认为人人本具“真心”。在修行论上,知讷以禅教一元观为基础,大力提倡顿悟渐修。在境界论上,知讷认为众生当下明悟本具真心,便会达到一种空的、无差别的真心境界。知讷以自己独特的禅学思想成为与元晓、义天等同居于韩国佛教殿堂之巅的高僧大觉,在韩国禅宗史、韩国佛教史乃至东亚佛教史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标签: 知讷 韩国
  • 简介:一、缘起论中的唯识思想。“缘起论”是原始佛教的核心思想,“缘”是指条件,“缘起论”是说任何事物或存在都依赖一定的条件。条件具备,事物或存在就要产生,有条件就有存在,没有条件,就没有存在。所以,一切现象或存在的条件是不可分离的,如要分离,相应的事物就随之而消灭。

  • 标签: 缘起论 存在 事物 唯识学 原始佛教 思想渊源
  • 简介:印光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位高僧.他以爱国爱教的精神,对儒教与佛教的关系、宗与教的关系,特别是对净土宗的思想理论和修行实践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故被后世尊为净土宗的第十三代祖师.

  • 标签: 印光法师 生平行履 思想特色 五台因缘
  • 简介:大凡衡量一位思想家的历史地位,往往不能只看他在世时的名闻是如何地显赫,而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思想究竟能给后世造成多大的影响,要看他的思想在后世能否显现出不朽的价值来。如果以这样一种标准来衡量一代思想家,则竺道生不只是一代德高望重的宗教实践家,

  • 标签: 竺道生 佛性思想 《涅粲》 佛法思想
  • 简介: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应将教与观相结合,不能有所偏废.他撰写,发掘基大师之五重唯识观,阐发诠释唯识学三性说之精微之义,以作评价与阐释佛学各宗教理基础,并以此对应来自支那内学院派与日本佛教界的近代疑经之风,以维护经典的权威与神圣.

  • 标签: 唯识学 太虚 融贯 应用
  • 简介:道教"清静"既承续道家的"清静"观念,又赋予新的义涵。道教清静思想就是基于"道"的信仰,以"清静"作为体道证道的法则,依循"清静"蕴示的寡欲节制、谦退处下、因循而为、止恶扬善、去染得净的精神,在追求与道合真、生命完善中形成的有关人生修养、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体现突出修养特质和强烈入世关怀的理论特征,具体呈现为"至静为宗"的修养主张与"清静为基"的治道方针,其对今人生命修行和当下社会治理仍有独特的启示与价值。

  • 标签: 道教 清静思想 生命修养
  • 简介:元世祖忽必烈在即位前,即邀请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东来,他即位后,即奉之为帝师,命掌理全国佛教,兼统领藏族地区的政教。在种族等级森严的元代社会,喇嘛僧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元代佛教管理机构宣政院的长官也主要由喇嘛教的国师来担任。作为南方的汉地僧人,在当时社会僧人群体中的地位最低,主要在南方弘布的禅宗之境况自然可以想见一斑了。加之后来产生了佛道之争,

  • 标签: 禅学思想 佛教 中国 宗教信仰 高峰原妙禅师
  • 简介:1、以“道”治国的思想。《河上公章句》认为要“致太平”,君主须用道治国,依道而行,循道而动。所以他说:“用道治国则国昌民安”(1)。河上公所说的“道”,就是一种社会规律,君主不能恣意妄为,违道而行,应当根据道的本质来治理国家,统治民众,“为事当如道安静,不当如飘风骤雨”(2)。否则就要失威

  • 标签: 道教 治国思想 “无为而治” 伦理道德思想
  • 简介:“人间佛教”或“人生佛教”提出近百年来,成为主导当代中国佛教实践追求的新方向和中国佛教现代化的新道路。1981年,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撰《佛教常识答问》,第五章的最后部分为“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这是大陆佛教在“文革”后对“人间佛教”的最早倡导。

  • 标签: “人间佛教” 中国佛教协会 圆教 佛教现代化 人生佛教 佛教常识
  • 简介:前言汪维藩(1927-2015)牧师生前是金陵协和神学院的教授,也是我的老师。1983年我进入神学院时,他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当时是双班主任,吴超雄老师也是)。除了做班主任,他教我们《摩西五经研究》。作为班主任,他对我们特别严格;作为老师,他讲课有时很激动,尤其是讲到摩西,说'倘若你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你从你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出32:32节)那句话时,他激动得面红耳赤,

  • 标签: 思想初探 汪维藩神学 神学思想
  • 简介:言简意赅的《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余字,但是2500多年来,对它的考证、训诂、研究、诠释之作却汗牛充栋。它有过数以干计的注释者,除了最著名的河上公、王弼之外,竟然有多位皇帝的名字:

  • 标签: 《道德经》 和谐思想 言简意赅 王弼
  • 简介:如来藏思想从《如来藏经》以来,其主要特征是遍满性、隐藏性、可证性,这三大特征作为如来藏思想体系中相对稳定的内容,在不同时代,被不断进行解读、阐发。'人间佛教'自太虚大师提出后,经印顺法师继承,到星云法师发扬光大,这其中亦有对如来藏思想的接纳与发挥。星云法师如来藏思想的主要内容有:肯定如来藏的存在;如来藏不灭;可以六度证见如来藏清静本性。星云法师如来藏思想的时代特征是:为佛教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服务。

  • 标签: 如来藏 人间佛教 星云
  • 简介:净土思想源于印度佛教,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中国。中国的净土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个主导的方向:一是唯心净土,一是弥陀净土。前者以禅宗为代表,是自力佛教的典型;后者以净土宗为代表,是它力佛教的典型。慧远作为一代高僧,信仰的是西方净土,主张观想念佛。本文分析了慧远净土念佛思想与禅宗“唯心净土”的逻辑联系,同时探讨了慧远与净土宗“弥陀信仰”之间的关系,认为慧远既是“唯心净土”思想的先驱,又是“弥陀信仰”的开创者。

  • 标签: 慧远 观想念佛 唯心净土 弥陀信仰 禅宗 净土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