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草原、森林、海洋是地球上的三大碳汇。相对森林而言,草原的碳汇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但其固碳能力不容忽视。本文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首先对我国近年来出台的草原碳汇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对我国中央政府颁布的有关草原碳汇政策所采用的政策工具进行计量和分析。从基本政策工具和碳汇产业竞争力两个维度对我国草原碳汇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对未来相关政策制定和应用提出了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草原碳汇政策发展提供借鉴。

  • 标签: 草原碳汇 公共政策 政策工具 频数分析
  • 简介:随着生态补偿相关研究工作的逐步开展,生态补偿政策评估研究逐渐增加。通过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外的研究较多,内容较宽泛,多集中在理论、机会成本、影响因素、农牧民补偿意愿以及补偿效益评估等方面;国内研究较少,多集中在补偿意愿和效益评估方面,且评估指标简单、分散,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处于探索阶段,效益评估无法将气候与政策剥离,其它政策与补偿政策剥离。尽管这些问题的研究非常复杂,但却为生态补偿政策评估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 标签: 生态补偿 补偿意愿 机会成本 补偿效益
  • 简介:长江源区的土地沙漠化是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曲麻莱和治多两县境内的通天河阶地及楚玛尔河滩地,在玉树、称多县和塘古拉山乡也有分布。在青藏公路的五道粱至二道沟以东的河滩地区,有大片流动沙丘分布。在沱沱河口以东有连片的流动沙丘分布,其余地区为不连片的零星流动沙丘和沙漠化土地分布,长江源区共有沙漠化土地面积19475.32k。土地沙漠化的迅速扩展,不仅影响本区生态环境,同时直接影响着整个流域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根据本区高海拔寒冷的严酷自然条件,依科技为先导,建立科技示范工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恢复植被与防治沙漠化土地相结合,即采取封育保护或建立生态保护区,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结合补播、治沙造林,运用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技术措施,建立新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

  • 标签: 长江源区 沙漠化 防治技术
  • 简介:本文运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影像数据、能源消耗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依据土地利用碳源/碳jr-理论,结合区域实际特点,利用碳排放系数法和能源消耗法对准格尔旗的土地利用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并进行时序变化特征分析。并引入碳排放风险指数指标,采用普通克里格方法,结合运用GIs对准格尔旗碳排放风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13年间共增长了872.62万吨,其变化经历了四个阶段。(2)建设用地和耕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和草地是主要的碳汇,二者的碳排放(吸收)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对碳排放总量的贡献最大,并且与研究区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3)从空间上看:碳排放风险指数在不断增大,碳排放风险为负的区域在慢慢减少,碳排放风险为正的区域越来越大,碳排放风险指数值处于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准格尔旗薛家湾镇、沙圪堵镇和大路镇,大多都为城镇用地,碳排放风险指数值处于较小区间的区域,主要为远离城镇的地方及周边的一些林地和水域。

  • 标签: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空间格局 准格尔旗
  • 简介: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农牧民在保护草原生态过程中所付出的经济损失给予了合理的补偿,是建国以来,国家对草原保护规模最大、覆盖面积最广、受益农牧民最多的一项重大的惠牧政策。内蒙古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较适宜当地的一系列配套实施办法,通过制度的落实,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当地相关部门利用政策引导牧区广大群众从事二、三产业,牧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

  • 标签: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实施 情况
  • 简介:鄂尔多斯市自2011年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来,草原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农牧民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也加快了草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本文对鄂尔多斯市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以来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草原 补助奖励机制 效益 建议
  • 简介:内蒙古自治区自2011年开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来,草原生态得以明显恢复,牧民收入明显提高,同时也加快推进了草地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和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通过不断的调研与思考,为下一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 标签: 草原 补奖 调查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