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前牙美学修复一直是口腔医生的挑战,随着口腔材料的发展,临床医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复合树脂修复、全瓷冠、全瓷贴面等.全瓷材料因其颜色稳定、生物相容性好、良好的机械性能及美学表现在临床上广泛应用[1].牙体磨除量少的全瓷贴面也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接受.笔者现将1例上颌侧切牙无预备瓷贴面修复病例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瓷贴面 前牙 美学修复
  • 简介:先天性无牙部分是由外胚层发育不全引起的先天性牙胚发育异常。根据乳恒牙列、牙胚的缺失情况又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类脚。全口完全性无牙罕见,对患者面部外形、咀爵、发音等功能影响甚大,其治疗方法主要为全口义齿修复,笔者2006年为1例先天性无牙患儿镶配了全口义齿,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无牙颌 先天性 义齿 全口 修复
  • 简介:目的:分析1例Rieger综合征的典型家系病例,对临床医师认识和诊断这一与口腔发育异常密切相关的罕见遗传病提供线索和信息.方法:对1例Rieger综合征患者进行家系调查,对家系成员进行临床检查、修复治疗和表型分析.结果:临床诊断1例Rieger综合征病例家系,显示常染色体显性的遗传方式,该综合征可导致严重的上颌骨发育不足和多数恒牙先天缺失.结论:Rieger综合征是导致先天牙齿缺失的重要遗传性疾病之一,由于修复治疗的需要,可能对口腔医师在这一疾病的发现和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RIEGER综合征 先天缺牙 家系
  • 简介:患者,女,69岁,1999年1月就诊要求镶固定义齿牙.口腔检查:缺失,残根.余留牙结石Ⅰ度,龈炎,牙周盲袋2~3毫米,松动Ⅰ度,死髓牙.原活动义齿咬合关系差,头面及颞下颌关节等未见异常.义齿修复前对余留牙及根面行龈上洁治,死髓牙及余留牙根面行完善的根管治疗.下颌残根保留行覆盖义齿修复.按金属烤瓷全冠要求进行基牙预备,特别注意基牙间取得共同就位道,此时可采用平行测量装置,各牙的轴向聚合度适当增加.常规用硅胶双重印

  • 标签: 上颌全牙列 固定义齿修复 固定桥 病例报告
  • 简介:口腔医学史是一门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和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口腔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开设《口腔医学史》课程的目的是使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口腔医学在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有助于扩大学生的人文知识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腔医学专业职业兴趣,有利于口腔医学专业知识在基础与临床阶段的早期渗透,有利于传承中国及世界牙科文化。由李刚博士编著的《口腔医学史》教材的问世是我国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尝试。

  • 标签: 口腔医学专业学生 医学史 出版 医学专业知识 人文素质 医学发展
  • 简介:结核病是我国重点防治疾病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分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1]。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结核病高负担国家,有结核患者450万人,肺外结核占整个结核的10%-20%[2]。对结核病尤其是肺外结核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彻底的治愈,不仅可恢复患者健康,而且是消除传染源、控制结核病流行最重要的措施。结核可分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常见的肺外结核有淋巴结核、骨结核、肾结核、泌尿生殖系结核等。

  • 标签: 老年人 口腔黏膜 结核
  • 简介: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位于腭骨水平板和前颌骨的高位埋伏多生牙,应用超声骨刀拔除该2颗高难度多生牙。重点阐述如何进行手术入路和去骨设计,在采用超声骨刀去骨,同期拔除2颗多生牙的同时,尽可能保存骨的结构解剖、形态,不损伤相邻健康恒牙,并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评价其效果。

  • 标签: 前颌骨 腭骨水平板 埋伏多生牙 超声骨刀 锥形束CT
  • 简介:《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为口腔医学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1987年8月创刊。由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医院、

  • 标签: 中国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期刊 期刊简介
  • 简介:目的:探索用于对人工牙列(牙合)面任意点的三维前伸运动轨迹进行描记的算法模块.方法:应用激光三维扫描和重建技术,建立全口义齿人工牙列模型,采用Matlab6.5数学计算分析软件,并结合空间解析几何原理,对人工牙列(牙合)面上任意点在(牙合)架上的前伸运动进行数学建模和轨迹模拟.结果:(1)建立了人工牙列(牙合)面上任意点前伸运动轨迹的数学模型.(2)获得了用于描记人工牙列(牙合)面上任意点三维前伸运动轨迹的算法模块,并对实际病例进行验证.结论:本研究在定量研究全口义齿功能运动轨迹方面作了初步尝试,实验结果揭示该方法的设计思想可行,并为定量研究义齿动态咬合情况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牙列 人工牙 全口义齿 运动 咬合 定量研究
  • 简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hemangioendothelioma,EH)属罕见的中间型血管源性潜在恶性肿瘤,而发生于口腔的EH更为罕见,我院近期收治了1例上颌骨EH患者。

  • 标签: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病理学诊断
  • 简介:尼克样1型(Nell-1)蛋白是一种新型外分泌型糖蛋白,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性、软骨诱导性及抑制脂肪形成、抑制炎症反应等特性。本综述总结了Nell-1蛋白是通过何种分子信号级联反应发挥其功能,概括了其应用于组织工程和作为骨质疏松全身治疗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Nell-1蛋白在骨、软骨等肿瘤中的定位及其在牙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小结。

  • 标签: 尼克样l型蛋白 WNT/Β-CATENIN 骨质疏松:骨形态发生蛋白
  • 简介:本文联合采用硬/软组织移植来扩增具有菲薄生物型特征的牙龈组织。一位26岁的女性,下前牙唇倾伴有MillerⅠ、Ⅲ型牙龈退缩,要求进行阻断性治疗。手术治疗包括翻起颊侧全厚瓣、穿孔暴露骨松质、骨移植和一期缝合。术后2周、4周和2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回访。二期手术为潜入式黏膜下结缔组织瓣移植术。术后2周、4周、6周、8周和1年进行回访。术后3年随访时,牙根间骨凹陷消失,菲薄的牙龈组织得到扩增。一期手术后6个月时仍有软组织退缩.二次翻瓣发现唇侧骨板增厚,侧切牙和左中切牙处增厚2mm.右侧尖牙处增厚3mm。左尖牙和右中切牙处未发现骨扩增.但右中切牙处的骨开裂有所减小。总体而言,下前牙唇侧骨板增厚、增高2~3mm。二期手术后2个月,几乎所有的根面都得到覆盖,左中切牙处仍有1mm的牙龈退缩。下前牙唇侧软组织增厚2mm.但肉眼未见角化龈高度增加。牙根间骨凹陷消除,软组织得到扩增,牙龈高度增加,牙龈生物型特征得以改变。牙间龈乳头缺损,邻面黑三角仍存在。软组织移植2个月时,左中切牙牙龈仍有部分退缩。结缔组织移植术后1年时,其根面几乎完全覆盖。软组织扩增使牙根间凹陷和牙间龈乳头缺损得以消除,临床可见膜龈联合重新形成。术后3年疗效稳定.患者进行咀嚼和常规口腔清洁时感觉舒服。唇侧骨板增厚、软组织扩增使治疗效果得以长期稳定,也减小了再次发生临床附着丧失的可能。

  • 标签: 软组织移植 临床报告 手术后 骨扩增 牙龈组织 正畸
  • 简介:1病历摘要患者男,21岁,因右下颌骨反复肿胀、流脓2年,于2004-07-02首次入院。患者自2002年开始双侧下颌肿胀,随后下颌下缘皮肤破溃,长期流脓,曾拔除右下颌后牙,拔牙后创口长期不愈合,在外院多次行下颌骨骨髓炎死骨刮治、瘘道切除术,术后右下颌又反复肿胀,继续流脓。患者13岁时曾发生右股骨、左股骨、左前臂骨折,1998年在外院

  • 标签: 石骨症 下颌骨 骨髓炎
  • 简介:报告1例4个月龄幼儿面部毛细血管母细胞瘤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毛细血管母细胞瘤是组织起源未定的Ⅰ级肿瘤(WHO分类),多见于小脑,发生于颌面部者鲜有报道.该病术前诊断率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免疫标识.病理学检查可见基质细胞和丰富的毛细血管.广泛切除为其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肿瘤的良恶性尚存在争议.

  • 标签: 毛细血管母细胞瘤 颌面部 幼儿
  • 简介:牙拔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领域最常见、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性手术,也是口腔科医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治疗手段。传统的拔牙术,特别是不正规的操作或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不当,易引起局部出血、感染、牙折、患牙被推挤移位,甚至颌骨骨折或颞下颌关节损伤等并发症。我们在学习国外高水平牙科医院的基础上,结合本科室的长期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全新的牙拔除术“四化”理念——“标准化的器械”、“微创化的技术”、“规范化的操作”及“人性化的服务”。本文希望能为广大基层医院口腔外科医务工作者提供帮助,在巩固教科书讲授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对临床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技术有进一步形象和准确的认识,能清楚地了解每项操作的潜在风险,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诊治能力和范围,提高诊治能力和操作信心。

  • 标签: 拔牙术 微创技术 拔牙器械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主诉左上后牙间歇性自发痛半年余。因近日疼痛加重,于外院诊治后效果不佳来解放军第23医院口腔科就诊。临床检查:左上颌第三磨牙牙合面洞,髓腔暴露,髓底中部探及一疼痛及出血区,高度怀疑髓底穿孔,叩(+),拍全颌曲面断层片显示髓底穿孔,另见双侧上颌第四磨牙低位埋伏阻生,左右对称,大小形态与相邻第三磨牙相似(见附图)。因该患者左侧第三磨牙穿孔修补困难,且患者坚决要求拔除,故给予拔除。

  • 标签: 第四磨牙 牙齿发育异常 额外牙
  • 简介:目的研究安氏Ⅱ1错[牙合]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状况的变化,借以评价正畸治疗对咬合接触变化的影响,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分析本研究对安氏Ⅱ1错[牙合]咬合稳定重建的可靠程度及时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8—2012年来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30例,用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记录患者矫治前后最大牙尖交错位的[牙合]力总值(TOF)、[牙合]力不对称指数(AOF)、[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牙合]力中心点的最大位移(MMCOF)、闭合时间(TO),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矫治后TOF高于矫治前(P〈0.01);矫治后COF距上颌中线的距离与矫治前相比减小(P〈0.01);矫治后AOF、MMCOF、TO均低于矫治前(P〈0.01)。结论正畸治疗能够改善安氏Ⅱ1错[牙合]患者的[牙合]力水平及平衡性;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能够客观、真实、准确的显示咬合接触状态,其测量结果可作为临床评价的指标。

  • 标签: 安氏Ⅱ1错 T-scanⅡ数字化咬合分析系统 咬合接触 力中心点 咬合功能
  • 简介:临床上患者和牙医越来越重视天然牙根的保留,利用完善根管治疗过的牙根做桩冠修复,越来越普遍[1].前牙牙冠缺失,不仅影响切割和发音功能,而且影响面部外形美观.利用桩钉插入根管内得以获得固位的桩冠修复,特别是烤瓷桩冠的修复,不仅固位良好,颜色和形态均能接近天然牙.但是,如果在桩冠制作的过程中,桩钉选择不当,桩钉加工技术欠缺,或者因外部因素,如外伤,咬合创伤等,均可造成桩钉的折断或脱落.临床上常采用取出断端桩钉,重新修复.当断面发生在根中1/3处,根内部分牢固,X线片显示根内部分较长(大于5mm),且临床上又难以取出时,作者认为可以不取出断端,采用桩钉两端凹凸相嵌的办法,进行桩冠修复.

  • 标签: 桩冠修复 根中1/3桩钉折断 X线检查 基牙预备 蜡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