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2 个结果
  • 简介:患者,男,62岁,于入院前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屈曲,后跛行,且右上肢下臂、右下肢近端肌肉肿胀、硬、疼痛,入院前2日出现意识障碍,不认识家人,呕吐、二便失禁,伴头痛,发作呈间歇性,症状稍轻时,可认人,门诊以'意识障碍'收入我科.

  • 标签: 肌肉转移 脑膜癌病 诊断 治疗
  • 简介:睡眠障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甚则威胁生命,因此睡眠障碍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为此,医护人员掌握科学系统的睡眠医学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举办《睡眠医学》在线系列讲座的初衷。

  • 标签: 中国睡眠研究会 专家讲座 专业委员会 药理 教育 睡眠障碍
  • 简介:8月26—28日,两年一度的“中国心电学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如期举行。在本次论坛上,成立了“护士心电专业委员”,该委员会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孙芸芸教授担任主任委员,陈长瑛、杨晓云、韩卫星、姜琳、林丽霞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于在临床第一线察看和监测患者心电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的大多是监护室或心血管病房的护士,因此提高护士的心电图监测水平在整个临床诊断、治疗环节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专业委员会 心电学 护士 广东省人民医院 心电图监测 主任委员
  • 简介:美国等国家的实践证明,医疗差错和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能促进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必然趋势心。根据卫生部“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精神,结合中国医院协会《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我院自2007年初建立了护理不良事件/病人安全报告制度,现介绍如下。

  • 标签: 不良事件 报告制度 护理 医疗服务质量 医院管理年活动 病人安全
  • 简介:1临床资料女性,70d.出生时左侧额部头皮发现一点状青紫色肿块,指压可缩小,肿块迅速增大.入院时肿块呈4.1cm×3.6cm×3.2cm,呈青紫色,质地中等,有弹性.局部无毛发,左颞颌关节运动轻度受限,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异常,头颅CT平扫:颅内未见异常.在全麻下行血管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海绵状血管瘤.三个月后复查,左侧额颞部皮肤切口愈合良好,无残留和复发.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头皮 头颅CT平扫 术后病理报告 临床资料 关节运动
  • 简介:病例报告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中属于描述性研究方法,是医学论文的一种常见体裁,是对新发疾病、稀有或罕见疾病、或某些常见疾病的不常见表现进行详细描述与记录。一篇好的病例报告为临床医生和医学科研工作者提供贴近临床实际、生动、直接的第一手临床资料,往往还能引发新的研究热点,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卒中虽然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但病例报告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卒中的病例报道多见于病因与发病机制的探讨、合并的少见征象、新技术或新方法的临床应用等,为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广泛的思路。本文列举了大量案例,以阐明病例报告的临床价值与科研意义,并提出新的观念,即临床工作者应在临床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观察和认真演绎推理之上,撰写精妙的病例报告。并给出了《病例报告撰写指南》与《病例报告质量评估清单》,以帮助临床工作者完成高质量、有价值的病例报告,为医学研究积累大量的高质量初始证据。

  • 标签: 病例报告 写作方法 流行病学 临床工作
  • 简介:我院伽玛刀中心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应用国产旋转式MASEP伽玛刀(gammakniferadiosurgery,GKS)治疗颅内病变2400例,其中脑转移瘤780例,占32.5%。属于多发性脑转移瘤(≥2个病灶)578例,占脑转移瘤的74.1%。为了更好地探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radiosurgery,SRS)对脑转移瘤治疗的效果,并对随访的610例脑转移瘤伽玛刀治疗后的相关因素报告如下。

  • 标签: 伽玛刀 脑转移瘤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颅内皮样囊肿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且囊肿易破裂,术后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积水等各种并发症。结论颅内皮样囊肿一般预后良好,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防治术后并发症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的关键。

  • 标签: 颅内皮样囊肿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脑震荡患者的心理状况特征。方法对186例脑震荡患者进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并与常模(正常人阳性症状均分)比较。结果脑震荡患者SCL.90总分(137.71±39.48),总均分(1.53±0.44),阳性项目数(32.90±19.41),躯体化症状因子分(1.57±0.52)、强迫症状因子分(1.79±0.50)、焦虑症状因子分(1.50±0.49)、敌对症状因子分(1.63±0.57)、恐惧症状因子分(1.57±0.51)、偏执症状因子分(1.62±0.51)、精神病性因子分(1.49±0.43)明显高于常模(129.96±38.76、1.44±0.43、24.92±18.41、1.37±0.48、1.62±0.58、1.39±0.43、1.48±0.56、1.23±0.41、1.43±0.57、1.29±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1.67±0.54)也高于常模(1.65±0.5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震荡可导致患者心理障碍的产生,应早期就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 标签: 脑震荡 心理障碍 90项症状自评量表
  • 简介:目的报告94例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结果.方法用Fischer公司生产的ZD定向仪,在CT扫描直接定位下确定靶点.用N-50射频仪,双极射频针插入并毁损Vim核,温度75℃,时间90s.毁损术后常规行MRI检查.结果89例一侧毁损,5例双侧毁损.震颤和肌强直缓解率达100%,但对运动迟缓无效.近期复发率6.4%.并发症:癫痫发作1.1%,嘴唇和手指麻木17.0%,暂时的轻度的构音障碍33.0%,一过性呃逆6.3%运动迟缓加重2.0%.结论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强直有显著效果,它是消除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佳手术选择方式.术后应采用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及进程.

  • 标签: 帕金森病 丘脑毁损术 PD 手术方法 丘脑 VIM核
  • 简介:患者男,17岁,因"反复发作性头晕、精神不振、嗜睡1年,再发2d"入院。患者于2006年6月7日因头晕、精神不振、嗜睡2d于我科就诊,当时查体示咽红,嗜睡状态,余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行腰穿测压75mmH2O,脑脊液蛋白0.71g/L,头颅MRI示:胼胝体病变,考虑脱髓鞘病变可能性大,给予激素、营养神经、抗抑郁等药物治疗,

  • 标签: KLEINE-LEVIN综合征 神经系统查体 发作性头晕 精神不振 脑脊液蛋白 胼胝体病变
  • 简介:颅内原发性生殖细胞瘤好发于松果体区,而发生于基底节区较少见,临床上常诊断为基底节胶质瘤.该肿瘤多发生于儿童,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近年来我科收治2例基底节区生殖细胞瘤,经治疗后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例报告 基底节生殖细胞 生殖细胞瘤
  • 简介:讲座专家介绍:吴慧娟,女,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上海长征医院神经科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研究。睡眠占据人生命的三分之一,不同年龄的睡眠生理需求是不同的。初生婴儿期的睡眠时间可能有18~20h,而且并没有形成昼夜节律;到幼儿时期(6个月至3岁),睡眠时间从12~13h减少到10~11h,白天小睡从2~3次慢慢减少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脑裂头蚴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确诊的脑裂头蚴病例特点。结果脑裂头蚴病临床表现以癫痫、轻偏瘫和头痛多见。CT表现特点为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不规则或点状强化。MRI可见病灶区有串珠样增强或扭曲的条索样增强影。本组4例中3例在CT定位行立体定向活检,1例手术开颅取出,预后均良好。结论CT引导下立体定向活检在诊断和处理脑裂头蚴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脑裂头蚴病 CT 立体定向活检 诊断
  • 简介:1典型病例患者男性,21岁,因牙痛3d,去乡卫生院诊治,决定给予患牙拔除.用2%利多卡因局麻,注射过程中患者觉疼痛较前明显加剧,并拒绝拔牙治疗,并给予芬太尼25mg肌注,疼痛不减,0.5h后给予杜冷丁50mg肌注,疼痛减轻,并回家自行睡下.

  • 标签: 半身偏瘫 感觉障碍 精神性 典型病例 乡卫生院 利多卡因
  • 简介:患者男,19岁。主因“右眼视力下降3周伴左眼视力下降1周”于2005年4月14日收人我院。患者在入院前3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眼鼻侧视野内视物模糊,予中药及维生素治疗后症状渐进性加重。入院前8d出现右眼颞侧视物不清,同时左眼视力亦下降,遂到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家族史:舅舅在20岁时就出现不能矫正的视力下降。入院后体格检查:神清,语利,远视力左0.04右0.02,眼底检查双视盘边界不清,色潮红,轻度隆起,视神经乳头水肿,黄斑中心凹反光存在,视网膜平,余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 标签: 家族遗传性视神经萎缩 视神经乳头水肿 视力下降 视物模糊 视物不清 体格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