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本地区无偿献血不规则抗体的筛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为保证安全有效输注血液提供相应建议。方法:将3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无偿献血的性别、血型及发现途径分布进行汇总分析。结果:0.07%(27/38687)属于IgM类抗体,0.03%(12/38687)属于IgG类抗体;女性产生抗体的概率较男性高;不规则抗体的发生率在O型无偿献血明显偏少,A型、B型和AB型间不规则抗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增强临床输注的安全有效,有必要对献血的血清或血浆进行不同类别的抗体筛查。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无偿献血者
  • 简介:目的:了解洛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艾滋病病毒(HIV)确认阳性的人群分布特点。方法:调查2005—2011年无偿献血HIV确认阳性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婚姻、住址和感染方式。结果:共检测本市无偿献血标本378414人份,HIV确认阳性21份,确认阳性率为5.6/10万。21名确认阳性人群特点是以本地长住,男性,21~40岁,农民和工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居多。结论:随着献血人群和献血目的的复杂化,采供血机构可通过招募、征询、建立固定献血队伍、提高检测技术水平等措施降低HIV经血传播的风险。

  • 标签: 无偿献血 HIV 确认阳性 分布 特点
  • 简介:目的:了解曲靖市无偿献血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并发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的状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IV感染献血检测HBsAg、抗-HCV、抗-TP。结果:133例HIV感染献血中,HBV感染率为1.5%,HCV感染率为10.5%,梅毒感染率为7.5%。结论:曲靖市HIV感染的献血中,并发HCV和梅毒感染率高,而并发HBV感染率较低。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梅毒
  • 简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2003年1月~2006年12月无偿献血67800名。1.2试剂IgM抗-D、抗-E、抗-e、抗-C、抗-c、多特异性抗人球蛋白(IgG加C3d)均由上海市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3批IgG抗-D试剂分别由欧蒙医学实验诊断有限公司、上海市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台湾贝索公司提供。

  • 标签: Rho(D)抗原 初筛 确认 献血
  • 简介:目的:探讨献血献血前后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及分型的变化情况。方法:36例献血于献血前即时、献血后第3、6、9、12天按网织红细胞常规方法计数和分型。结果:36例献血献血前网织红细胞计数在0.6%~1.4%之间,均值0.91%,献血后第3、6天均值分别为2.06%、1.83%,明显高于献血前,第9天均值1.47%,半数以上恢复至正常范围,第12天均值1.04%,全部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献血后可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加速增殖分化,促进骨髓释放网织红细胞,使外周血网织红细胞数量明显增高。

  • 标签: 献血者 外周血 网织红细胞
  • 简介:自1991年我市首次从外流妇女劳务输出回归人员中检出HIV感染以来,感染例数逐年增加。1993年前检出的感染以性途径感染为主,1994年发现静脉吸毒人群,1996年发现母婴传播,感染人群已从境外到境内,

  • 标签: 无偿献血 抗-HIV 血清学检测
  • 简介:目的:通过对5138例临床受血患者不规则抗体的回顾性调查,分析不规则抗体产生的比例和性别差异,为确保安全输血,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受血患者资料,以常规血型血清学检测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不规则抗体阳性率0.43%,患者男女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受血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意义重大,是输血前检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阳性 受血者
  • 简介:目的:分析常州市近3年来无偿献血传染性疾病指标的筛查情况,为制定预防传染病输血传播、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1年常州市无偿献血的血液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TP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采集无偿献血标本131693份,总不合格率为5.28%;各项目不合格率分别为ALT3.74%,HBsAg0.44%,抗-HCV0.46%,抗-HIV0.09%,TP0.55%。各项指标不合格血液所占总报废血比例中ALT所占比例最高,达70.92%。结论:加强献血传染性疾病指标检测,是在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情况下提高血液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液检测 传染性疾病
  • 简介:鉴于RhD阴性稀有血型人群的稀少和临床输血中的重要性,以及稀有血型血液供需紧张平衡的矛盾和稀有血型献血的严重流失的状况,如何建立固定的稀有血型献血队伍并进行科学管理,对于保障临床RhD阴性输血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总结几年来血站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的经验.着重提出通过数据库及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稀有血型队伍建设与管理,来提升稀有血型队伍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满足临床输注需求。

  • 标签: 稀有血型 献血者 信息化 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献血外周血小板体积指标对机采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并探讨适宜标准筛选献血。方法:收集194名献血的献血前外周血小板体积指标(包括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与机采血小板收集量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并对献血采集前后相应指标作配对比较。结果:献血的采前外周血小板平均体积、体积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比率均与血小板收集量呈负相关关系,且有统计学意义,是筛选机采血小板献血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血小板平均体积 血小板分布宽度 大血小板比率 献血者 机采血小板
  • 简介:目的:了解东莞市街头献血对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和政策的认知水平、态度和行为状况,为我市无偿献血工作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我市街头献血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无偿献血相关知识和政策、献血动机、担心的问题、了解无偿献血的途径。结果: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在绝大部分调查项都有显著性差异。重复献血对无偿献血政策、血液和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要远远高于初次献血,“新闻媒体和公益广告”在献血了解途径中均排在第一位,“家人、亲戚朋友”在初次献血的了解途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献爱心”和“献血有益健康,免费体检”在献血动机中均排在前两位,“其他(好奇,查血型,减肥等)”在初次献血的动机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初次献血最担心的问题是“影响健康、工作和生活”,而重复献血最担心的是“血液去向及是否得到合理利用”。结论:根据此次调查结果,运用社会营销原理、心理咨询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目的和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招募,能促使献血由知向信进而行为的转变。

  • 标签: 知信行 无偿献血 动机 心理 社会营销
  • 简介:目的:了解国产ELISA间接法试剂和双抗原夹心法的检测效能,探讨确证结果用于试剂选择,灰区范围设置的理论和依据。方法:采用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对ELISA方法检测有反应性及灰区的44份标本进行检测。结果:3个厂家的抗-HCV有反应性标本经RIBA实验确证后,假阳性率分别为70.6%、44.1%、2.9%,灰区标本15例,未确认阳性检出。结论:为确保血液质量,血筛实验室应选择灵敏度和特异性双优的试剂,以有效提高抗-HCV有反应性标本的检出率。在献血管理中,参考确证结果用于献血反馈,特别是长期固定献血,对单试剂反应者经6个月以上的屏蔽期可以重新参加检测确认,合适献血的可进入归队献血程序。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抗-HCV ELISA有反应性 确证实验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对血液检测的5项进行分析,寻找减少血液浪费的方法,保障血液安全。方法:对2004年1月-2009年7月莆田市无偿献血104419份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年内莆田市无偿献血不合格率4.991%,其中ALT和HBsAg的阳性率偏高,首次献血人群阳性率高于二次以上献血人群(x2=93.773,P〈0.01),计划无偿献血人群阳性率高于自愿无偿献血人群(x2=50.904,P〈0.01)。结论:组建一支稳定、多次、自愿的无偿献血队伍,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可有效降低血液报废并确保血液安全。

  • 标签: 2次以上献血 计划无偿献血 自愿无偿献血 不合格率
  • 简介:目的:了解徐州地区RhD阴性献血的血清学表型和不规则抗体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对献血进行RhD阴性初筛、确认、血清学表型和不规则抗体检测分析。结果:对170900人份献血检测过程中确认RhD阴性847例(0.49%),其中检测出含有不规则抗体有12例(1.4%),在RhD阴性献血中A型有254例(29.9%),B型有248例(29.2%),O型有267例(31.5%),AB型有78例(9.2%)。结论:通过对RhD阴性献血的检测,了解徐州地区RhD阴性血型频率、血清学表型及不规则抗体产生情况,对RhD阴性血型档案库的建立及有效预防免疫性输血反应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 标签: RhD阴性初筛及确认 血清学表型 不规则抗体
  • 简介:输血传播性疾病中,HBV、HCV、HIV是对输血安全性构成严重威胁的主要病毒,HB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高达10.3%,因此,严重威胁我国的输血安全。HCV在我国人群中感染率为1.0%-3.1%,由于技术原因,对供血还存在一定的漏检率,致使70%输血传播性肝炎是由HCV引起。

  • 标签: 核酸扩增技术 血液屏蔽
  • 简介:《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献血血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采用2个不同生产厂家的酶联免疫法(ELISA)试剂检测HIV-1和HIV-2抗体或联合检测HIV-1和HIV-2抗原和抗体,而新版(2015版)血液检测策略采用2遍血清学方法和1遍核酸检测或1遍血清学方法和1遍核酸检测。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酶联免疫法 检测策略
  • 简介:目的:了解十堰市无偿献血中抗-HIV确认阳性的分布特征,降低输血传播HIV的风险。方法:查找抗-HIV确认阳性的个人信息,血液采集信息及检验信息,分析其感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和感染途径。结果:212302名无偿献血中抗-HIV初筛阳性122例,WB法确证阳性4例,其中献血前未知4例,流行病学调查传播途径为异性性传播3例,经血液传播1例。结论:采供血机构应在无偿献血招募、体检征询、献血信息管理、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血液安全。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抗-HIV阳性 十堰
  • 简介:目的:了解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特征及途径,为低危献血招募服务。方法:对2012-2013年东莞市无偿献血标本HIV传染性标志物进行检测,对有反应性标本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统计HIV确证阳性数;对确证HIV感染进行告知和首次随访,分析HIV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感染途径。结果:2012-2013年HIV的感染率分别为0.049%和0.056%;感染绝大部分为男性,占94.0%,女性感染占6.0%,男女性别比为15.6∶1.0;感染中年龄以21~30岁阶段为主,占45.8%,31~40岁,占33.7%,18~20岁和41~50岁分别占6.0%和14.5%,51~60岁阶段无感染;感染中初中及初中以下学历比例最高,占43.3%,高中及中专学历占41.0%,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占15.6%;感染职业主要为普通务工,占68.7%,商业、服务行业者占16.9%,学生占1.2%,医务工作者占3.6%,其他职业占9.6%;感染途径全部为性传播,其中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5.4%,男男同性性传播占31.3%,同时有异性性行为和男男同性性行为占13.3%,未出现女女同性性传播案例。结论:东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呈多年龄段、多职业人群分布状态,感染途径为性传播,特别是男男同性性传播形势严峻,应针对性的加强献血前问询和对高危献血人群的排查,以减少经输血传播HIV的风险。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流行病学 特征分析 高危献血人群
  • 简介:自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献血法》之后,黄冈市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全市的临床用血几乎100%来自无偿献血,并且已逐步形成了一支固定的无偿献血队伍。为了解本市的无偿献血传染性指标的流行趋势,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检测结果 不合格率
  • 简介:目的:回顾性凋查扬州市2005-2009年无偿献血血费返还情况,破解“血荒”下用血返还政策对此影响及思考。方法:通过对5年以来无偿献血返还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等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无偿献血用血返还有可能呈逐年递增趋势,对血站无偿献血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确保临床用姐。结论:国家财政应加大对无偿献血工作的经济投入,加强宣传及改进偿还服务措施,保证临床用血,避免“血荒”的出现。

  • 标签: 无偿献血 血费返还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