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6 个结果
  • 简介:农业是人类生存保障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部分.纵观农业发展史,农业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从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再转向到生态农业.这一农业转型的新路径无疑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转型推进人类生存方式的转变,一系列农业形态进程的转变,可构建以生态哲学思想为主的生态农业,从而走向生态、和谐、可持续的农业之路.

  • 标签: 农业转型 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 人类生存方式
  • 简介:西南农业大学位于著名风景旅游文化区——重庆北碚,始建于1950年9月,原名西南农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时,又将四川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重庆大学等校的农业类、农经类专业调整并入,成为西南地区第一所设备良好、师资雄厚的多科性高等农业院校。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领导。

  • 标签: 西南地区 西南农业大学 新世纪 专业调整 高等农业院校 重庆大学
  • 简介: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环境、生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与理论课程配套的遥感实验课程有助于实现应用性教学目标。针对农业高校遥感实验课存在的问题及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软硬件设施以及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进而对农业高校的遥感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农业高校需要转变理念,促进改革,按照数据遥感获取一数据预处理一信息提取一综合应用为主线设计遥感实验课内容体系。通过完善计算机软硬件、网络、教材建设等实验课程教学条件,依托网络平台,改革考核方式等教学手段,多途径保证遥感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培养具备农学专业背景且掌握遥感技能的专业性人才。

  • 标签: 遥感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农业高校
  • 简介: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迅速,然而仍存在城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人均收入低等问题。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法制体系,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途径。

  • 标签: 河南 反哺农业 制约 路径
  • 简介:农业公共品牌的构建使农产品具有统一的品牌特征与品牌文化,有利于农业的标准化与现代化.产品选择塑造、产业链培育、品牌运作、政府管理、企业支持等因素的结合,是构建农业公共品牌的必要条件.农业公共品牌的建构,有助于建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改善农业参与主体的地位,为建构休闲农业文化提供可能,以及培育具有吸引力的农业生活内容.

  • 标签: 农业公共品牌 品牌战略 新型城镇化
  • 简介:经济过渡依赖工业造成了对农业的挤占影响导致榆林市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产出。通过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运用索洛残差法对榆林农业1981-2012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榆林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工业挤占投入要素的影响,应该继续加大农业投资以提高全要素生出率的结论。

  • 标签: 全要素生产率(TFP) 农业 寻找
  • 简介: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建设一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地区农业产量的丰收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由于主客观原因使省域农田水利建设存在不平衡性,例如,同属中部地区的河南与安徽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很大差异,河南的基础水利建设属于全国先进水平,而安徽则相对较弱。通过对河南与安徽两省水利设施建设现状的对比分析,提出财政拨款地区统筹、产权主体县乡明晰、政府区域性宏观调控等措施,以促进安徽省水利设施建设的发展。

  • 标签: 农田水利设施 比较 对策
  • 简介:  步入21世纪,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到了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这不仅是因为"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也是一个基本的难题.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尤其中国在新千年面临经济增长,就业及入世等多重挑战下,"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开的一个"结".因为中国经济的增长需要国内9亿农民居民消费需求的支撑,中国就业最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庞大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而入世后最直接的冲击对象又是中国基础薄弱的农业以及收入低下的农民.……

  • 标签: 农业剩余劳动力 剩余劳动力转移 浅析农业
  • 简介:对于"火耕水耨"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观点,而比较接近实际的理解,其就是指南方山地和平原湖泊区两种生产方法,据此可知六朝江南农业发展主要体现为在湖泊山林开发基础上耕地面积的扩大,技术进步并不是六朝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东晋南朝时期旱作的日渐推广,对于南方的山地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六朝 江南 农业技术
  • 简介:在党的领导下,抗日战争时期皖东抗日根据地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蓬勃开展,成绩显著,特点突出。解放后,农业合作化运动在皖东大地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推进,200多万皖东农民群众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虽然皖东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最后阶段出现了急躁冒进的偏差,但是从整体上看,运动的成就是主要的。

  • 标签: 皖东 农业合作化 互助组 初级社 高级社
  • 简介:采用安徽省2006-2015年期间16个地市的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生产要素的相关数据,利用莫兰指数验证了空间相关性,通过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空间计量(SAR与SEM)模型,验证了影响安徽省农业供给的影响因素。结论表明:(1)安徽省16个城市之间的农业产出存在空间相关性,区域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促进农业的发展;(2)安徽省16个城市中影响农业供给的因素依然是劳动力、土地以及资本,安徽省应该从此三要素入手,制定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农业供给。

  • 标签: 农业供给 莫兰指数 空间计量模型
  • 简介:近年来,惠州市按照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制定并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为保证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惠州市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力地促进了惠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 标签: 惠州 反哺农业 政策 措施 效果
  • 简介:从国外的农业发展经验来看,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广泛的农业支持政策。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的目标和手段各有其特点,这会为我国的财政农业投入政策带来有益启示。

  • 标签: 三农 财政农业投入政策 法规体系
  • 简介:我国农业由于历史原因,国际竞争力较差,在入世之后将受到巨大冲击,农民收入有下降趋势,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将日益严重.面临此情况,国家应采取积极措施,减轻入世对农业的影响,并借此契机,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分流.

  • 标签: 农民收入 劳动力过剩 农业政策
  • 简介:为研究河道疏浚底泥添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采用模拟实验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C和N对不同添加比例河道疏浚底泥的响应。结果表明,河道疏浚底泥添加使土壤饱和含水率增加4.2%~14.7%,持水时间延长1d~8d;土壤养分含量及重金属含量与底泥添加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MBC)和N(MBN)分别增加15.5%~35.8%和39.8%~66.1%。底泥与土壤混合比例达到1:1时,全量Cd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二级标准,有效态Cd含量也较高,土壤MBC和MBN开始下降。因此,河道底泥添加能够改善土壤持水性能,提高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但高比例的底泥添加可能会导致土壤污染,底泥用于改善土壤质量时,需控制好添加比例。

  • 标签: 疏浚底泥 持水性能 速效养分 重金属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简介:无线自组织Mesh网络是解决智能农业信息采集无线数据传输瓶颈的有效手段。本项目采用理论分析与智能农业信息实际应用需求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基于无线自组织MESH网络结构的无线网络覆盖技术,主要目标为解决在复杂环境下,智能农业信息采集“最后一公里”的无线覆盖问题;研究基于无线自组织核心网络平台技术,分析智能农业信息采集终端实时准确的数据采集、监测、控制机制;提出智能农业采用无线自组织网络信息采集技术的低功耗解决方案。

  • 标签: 智能农业 物联网 低功耗 自组织网络
  • 简介:基于1999—2015年安徽省16个市的农业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研究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农用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安徽省来说,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有效灌溉面积和农村用电量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农用化肥施用量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加大对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有效灌溉面积和农村用电量的投入可以促进安徽省农业经济增长。

  • 标签: 农业经济增长 静态面板分析 固定效应模型 随机效应模型
  • 简介: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农业自然资源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评价了该区的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藏资源的特点.认为水土资源的集约化和高效利用对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陕北 长城沿线风沙区 农业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