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9 个结果
  • 简介:现代行政国家的出现,使得传统代议制下的民主理念不再有效,由于行政机关获得了相当的决策制定权,行政过程的公众参与成为必要。不过,尽管公众参与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如何建构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却不能大而化之,一概而论,它必须根据行政事务的阶段、性质和目的,予以具体区别对待。为此,划出一个行政决策类型的谱系,并相应地设计多元构造的公众参与制度将是有益的。

  • 标签: 行政决策 公众参与 听证
  • 简介:日前,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立法法自2000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改。14年来,这部法律有效保障了中国立法的规范和制度,它的进一步完善,也将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更有力保障。

  • 标签: 立法法 法治体系 法治国家 修正案草案 人大立法 法律规范体系
  • 简介:传统观点认为,依法办案的目标是精确执法。但在今天这个特定时代、特定国家,科学执法更贴近司法现实,更以人为本。本文从道德良知、民众感情和经验法则三个方面阐述了朴素正义是科学执法的本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朴素正义与法则正义的辨证统一是科学执法的思维基点,力求依法办案与依理办案的有机统一是科学执法的思维方法.科学执法的思维效果体现在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中.而公正要在衡平中守护。

  • 标签: 科学执法 法律思维 朴素正义 法则正义
  • 简介: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法与神经科学研究以神经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研究与法律有关的广泛问题,具体涉及证据、刑法、民法、神经伦理学、法律决策和神经经济学等重叠交叉的应用领域。认知理论和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促成该领域的兴盛。从未来的发展看,法学作为与人的行为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必要吸收来自于认知科学领域的知识。概念层级理论有助于说明学科及其概念之间的关系:认知科学与法不等于法学与认知科学母学科的直接结合;认知法学的实质是认知路径的跨学科法学研究;法与神经科学的研究是认知科学与法研究这一领域中的子领域。

  • 标签: 法与神经科学 法神经学 认知科学 法哲学
  • 简介: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有段名言:“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它是一种在特殊条件下才可能得到发展的非常晚而又非常精致的成果。……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它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1]

  • 标签: 哲人科学家 哲学史 智力发展 人类文化 科学思想 人类活动
  • 简介:本文通过对传统行政行政程序与现代行政决策程序的比较,分析了现代行政决策程序所应当具有的一些本质特征,并对行政决策程序作出了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行政决策程序的基本原则作出了分析,得出了行政决策程序应当具有科学性、民主性、公开性、监督制约性以及效率性的原则。

  • 标签: 行政决策 行政决策程序 基本原则
  • 简介:2007年12月29日上午,"《证据科学》杂志首发仪式暨首届北京高校证据科学博士生论坛"在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贵宾厅举行。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霍宪丹局长、中国法学会研究部方向主任、共青团中央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刘桂明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先生以及樊崇义教授与会祝贺。

  • 标签: 证据 北京高校 科学领域 科学博士 科学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发展是指系统稳态之间的转换过程与结果评价。“协同发展”不同于“和谐发展”。“经济-科技-社会-环境-法律”系统协同发展涉及三项复杂控制因素:国家控制下利用市场机制、协同发展的动态复杂控制、法系统组织协同。这三项因素之间的协同是一项多因素动态复杂控制工程。必须建立综合集成协同发展的决策支持体系,实现决策方式科学转变。

  • 标签: 协同发展 自由度 复杂性 综合集成协同发展决策支持体系
  • 简介:科学哲学本来是现代文化中一个专有名词,而今在后现代语境中被本土得面目全非。这里所以在它前面加上“现代”一词,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库恩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为特征的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等形形色色的非理性主义科学哲学,特别指称孔德、马赫、石里克等人为代表的三代实证主义、波普尔等人为代表的证伪主义,以及邦格等人在后现代语境中捍卫现代主义价值的科学实在论等理性主义科学哲学。

  • 标签: 科学哲学 现代文化 人文追求 后现代语境 新历史主义 非理性主义
  • 简介:法庭科学科学证据的基础学科,术语使用比较频繁但语词用法和内涵界定分歧很大;其所涵盖的外延也存在大小之分,虽然公认诸如法医学之类的自然科学是法庭科学,但对于社会科学和一些高新技术能否归属到法庭科学的范围之中,学术界还存在不同观点。

  • 标签: 法庭科学 刑事科学技术 司法鉴定 科学证据
  • 简介:《民法总则》制定完成之后,编纂民法典分则各编的工作有序展开,其中有学者对民法典分则设置人格权编的立法决策,以及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否定性意见。这些意见似是而非,没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不尊重客观事实,缺乏理性的逻辑论证,因而不能否定民法典人格权编草案征求建议稿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更不能否定该征求意见稿尊重人民的人格尊严,保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保护好人民的人格权的立法价值。立法机关正在将民法典分则各编草案在内部征求意见,力图将其修改得更好,成为一部好的民法典分则,其中就包括人格权编。对于民法典分则各编包括人格权编草案,每一个人都可以对其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批评意见,但应避免无价值的争论,以便经过专家学者和立法机关的共同努力,把民法典分则草案各编修改好,完成我国编纂民法典的伟大历史任务。

  • 标签: 民法典人格权编 立法决策 否定理由 不同见解 历史发展
  • 简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和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法治进程.依法治国,顾名思义,只有依良法才能治国,如果依的是劣法或恶法,则不但不能治国,反而会误国或害国.因此,制定良法至关重要.

  • 标签: 依法治国 良法 法治进程 基本方略 法治建设 党中央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蕴涵了丰富的人权哲学。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举措.不仅使得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而且人民享有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人权哲学 以人为本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本文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宪法进行再学习。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宪法 世界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经验
  • 简介:法学是以实在法为依托,以法哲学和法史学作为精神资源、以法教义学作为技术工具、对法律作出批判性阐释的知识系统。法学的“科学性”,是以批判精神为内核的、动态的范畴。法学所应有的批判精神不仅面向实定法,也要面向法律人自身对于实定法的理解和认识。作为一门科学的法学必须立足于实在法,却又不囿于实在法。法学是一门时刻处在变化中的、永远“在路上”的科学

  • 标签: 法学 实证主义 科学性 批判精神
  • 简介:进入20世纪以来,学界对同性恋的认知日趋科学。伴随同性恋的科学释义,有关同性恋的文化宽容日益产生,并引发了规制身份关系的立法思考和立法活动。欧美国家规制同性恋的立法路径。不仅颇具创意,而且显现出对传统婚姻家庭的超越,为规制同性恋提供了法律范式。然而,国别、宗教、文化等差异,使同性恋的法律规制体现出个性色彩。

  • 标签: 同性恋 科学释义 文化宽容 法律规制
  • 简介:纵观科学史会发现,科学理论与常识之间的关系走过的是一个渐行渐远以至分道扬镳的历程。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以常识为基础;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理论则表现出与经验常识的背离;牛顿发明科学概念,不过这些概念依然烙有常识的痕迹;爱因斯坦的研究则始于对牛顿力学中基本概念的质疑,质疑的正是这些概念中常识的痕迹。科学理论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手段,只能从常识起步,但正是借助于逻辑思维尤其是数学推理,科学理论得以摆脱常识的束缚,人类因此而拓宽视野,并意识到坐井观天的局限。

  • 标签: 科学理论 经验常识 哥白尼 伽利略 牛顿 爱因斯坦
  • 简介:先进文化的动态发展性要求文化建设站在时代的前列,吸收、引进、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作为人类“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科技时代占主导地位的科学文化能够弥补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不足。而作为科学文化精髓的科学精神更能激发公众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完善人们的人格品质,改进某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科学精神包含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开放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民主精神、协作精神、献身精神等。结合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些举措。

  • 标签: 科学精神 先进文化 科学文化 文化建设
  • 简介:"法庭科学"萌芽于古代中国,兴盛于近现代西方国家,最终发展成为具备完整科学体系的现代意义上的法庭科学学科。法庭科学证据的应用与发展显然与法庭科学的发展与应用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美国司法制度中关于法庭科学证据的证明力、可信度、可采性的分立质疑对法庭科学本身的发展无疑起到鞭策与促进作用。美国法庭科学证据的司法制度以及常用的一些传统与高技术法庭科学证据的使用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理解法庭科学证据标准,对我国法庭科学及其证据的研究与应用有所启迪。

  • 标签: 法庭科学 法庭科学证据 法庭科学证据标准 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