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1992年12月正式成立'南非问题研究中心',其宗旨是:积极开展对南非各界的交流,加强两国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任务是:(1)加强对南非深入系统的研究;(2)向国内有关部门提供有关南非情况的咨询,包括承担有偿专题研

  • 标签: 研究中心 两国关系 国内有关部门 国际关系研究 文资 万寿寺
  • 简介:研究机构各国东南亚研究机构大体上可分为:官方的和半官方研究机构、大学的研究中心和民间各种学会组织四种类型。美国的官方研究机构有:国务院东南亚处、国会研究服务部等。国会研究服务部专门向国会议员提供多种研究报告、专题论文、数据资料。该机构设有七个研究处,其中外交与国防研究处对东南亚研究成绩突出。在500多个专业研究人员中,有些高级研究人员在国际上享有名望。美国

  • 标签: 东南亚研究 研究机构 专业研究人员 专题论文 研究中心 国防研究
  • 简介:<正>今天,如果有人向美国人問到关于美国研究东南亚问题的中心机构时,他們一定会开始就提到康乃尔大学、耶魯大学和柏克利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名字。同样,如果問到目前有那些美国人是研究东南亚問題的,那末,他們也会加数家珍似的从波士顿到夏威夷,从明尼苏达到新奥尔良{NewOrleans)

  • 标签: 东南亚问题 加利福尼亚 耶鲁大学 研究生 亚洲研究 波士顿
  • 简介:澳大利亚外交及贸易部东亚研究局于1992年出版了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斯·加纳特等撰写的《中国粮食问题研究报告》,对中国粮食供求走势、粮食贸易和粮食战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评述,现摘介如下:一、中国粮食消费变化趋势1.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人均食用粮消费量出现减少趋势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均收入明显提高,食用粮的消费量随之大幅度增长,年人均粮食消费从1978年的224.67公斤(毛粮)增长到1986年的290.43公斤(毛

  • 标签: 粮食消费 粮食问题研究 粮食贸易 粮食战略 粮食供求 工业用粮
  • 简介:2001年中国对海上丝路的研究蓬勃发展,先后在昆明、宁波、湛江和广州召开了4次有关的学术研讨会.本文试对这4次学术研讨会,略作评述.

  • 标签: 2001年 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
  • 简介:本文在对中印两国主要商品贸易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的基础上,对两国的商品贸易进行了比较,并对中国和印度同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商品贸易相似程度进行分析.

  • 标签: 中印贸易 比较优势 产业内贸易 贸易相似度
  • 简介: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教授沈红芳撰写的一书新近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国家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研究项目、美国福特亚洲基金研究项目(1999-2000年度)的最终成果,并被列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系列研究丛书.

  • 标签: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东亚经济 经济发展模式 沈红芳 书评
  • 简介:西马来西地区华文教育于20世纪初期始逐渐发展.然而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的初期,西马地区华文独立中学教育的发展却面临"惨淡经营"的困境,甚至有些学校还遭到被迫关闭的命运.在华人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支持下,自1973年以来,华文独立中学开展了复兴运动,从而摆脱了困境,不但能够生存下来,而且进入稳定的全面性成长阶段.

  • 标签: 西马地区 华文教育 独立中学
  • 简介: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研究刘健明编译德里大学扬基尔·侯赛因学院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高级讲师古吉特·克·阿若拉于1996年2月在《战略分析》杂志第11期上发表了《关于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的文章。这篇文章从中印两国社会制度、历史背景以及基本国情出发...

  • 标签: 中国与印度 国内生产总值 印度经济 年均增长率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发展比较
  • 简介:英华书院是清嘉道年间基督教新教传入中国内地后,伦敦会传教士为冲破清朝'禁教'政策的束缚,在中国本土之外的南洋华侨社区创办的一所主要面向华侨、办学时间最早且规模最大的新教教会学校.本文主要分析了该校创办南洋的缘由与始末及其对中国本土社会的积极影响.

  • 标签: 基督教新教 英华书院 南洋 清朝 嘉道年间 创校
  • 简介:到1970年,在不足10个发展中国家中已建立了约20个出口加工区;而到了1986年,在50多个发展中国家中就有175个出口加工区。在此期间,出口加工区的就业人数从5万人增至130万人,而其出口估值则从1.5亿美元增至100亿美元。出口加工区在地理上的迅速扩展反映了在全球经济和北南关系中发生了重大的政策性变化。

  • 标签: 出口加工区 台湾经济 出口产品 外国直接投资 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总目标
  • 简介:<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外学者对菲律宾华人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发表了不少论著。如果说战前的研究是以报导性、资料性的文章为主,那么战后则是以研究性的论文专著居多。与战前相比,文章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中外学者在进行研究时又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 标签: 菲律宾华人 研究简介 中外学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历史和现状 研究性
  • 简介:农民战争次数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不仅是农民战争本身状况与特征的说明,同时也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社会诸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中俄农民战争在次数与规模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阐述了这种差异的客观表现,试图较深入地剖析产生差异的根源。

  • 标签: 农民战争 战争次数 战争规模 中国 俄罗斯
  • 简介:我国壮民族和越南民族(主要是京族,也称越族)是历史上同一古越人后裔的两个民族。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在中原文化的逐渐影响下,这两个民族都先后借源汉字,并仿效汉字的结构创制了自己本民族语化的古文字。壮民族古文字今称古壮字(或称“土俗字”,壮语称为Sawndip);越南民族古文字称作字喃(越南语称

  • 标签: 字喃 古壮字 越南民族 借音 假借字 喃字
  • 简介:20世纪中后期,全球经历了一次民族主义的复兴浪潮.从加拿大魁北克省分离运动到巴勒斯坦建国运动,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引发的民族独立运动到北爱和平运动,民族主义在全球化的知识背景中展示了一幅多样化图景.虽然全球化时代的这些运动都可以被简约为全球背景下的某种"地方性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正是这无数个丰富多彩的地方性知识结构才构成整个全球化过程,全球化过程所遵循的逻辑也恰恰就是"地方性知识"的竞争合作.印度教民族主义就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印度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印度教民族主义逐步在现代性的全球环境中展现了新型的印度民族国家思路.特别是通过印度人民党在1996年、1998年和1999年的三次组阁,印度教民族主义已经逐步摆脱了政治边缘化状态,实现了主流化.由此推动的印度教改革、印穆关系的变化以及民众运动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的阿约迪亚事件带来的持续至今的宗教冲突和流血事件都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和政治生活产生影响,给印度既有的复杂宗教和种族关系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这不仅决定着印度当下的平衡和发展,而且还影响到印度未来的发展格局.

  • 标签: 印度教 民族主义 外国 教派主义 宗教极端主义
  • 简介:本文试图对南洋华人(东南亚华族)研究现状作一粗略的考察。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战前的研究,第二部分论述战后的研究。出于有关这一课题的现存文献颇多,故本文仪限于讨论“亚西安”(东盟)国家。一、战前的研究对南洋华人的研究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就开始了。最早的作者是西方的汉学家,殖民官员或传教士,随后也有一些当地的华人作家。而在中国本土的中国学者只是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才开始注意南洋华人的研究。很显然,“华侨”对中国的重要性在此时才

  • 标签: 东南亚华人 华人社会 华人作家 马来亚 土生 菲茨杰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