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罗非鱼是华南地区自然水域的常见种,是我国主要的外来鱼类之一,但对其在自然水域的分布和数量缺乏详细的描述。【方法】对广东的主要河流珠江(西江、北江、东江)、韩江、鉴江和潭江等的多个样点进行了调查,主要对各样点渔获物中罗非鱼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并对各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性腺发育和食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广东各主要水系均有罗非鱼野生个体的存在,其中,鉴江袂花江段数量最多,约占渔获物总质量的60%,西江、北江数量相对较少,不到渔获物总质量的1%;在各种群中均发现了2龄以上个体和性成熟个体,并在调查中采集到大量仔、幼鱼。【结论与意义】以上结果表明罗非鱼在广东各主要河流已能完成越冬和繁殖,并建立自然种群。

  • 标签: 生物入侵 自然种群 越冬 繁殖
  • 简介:[背景]扶桑绵粉蚧是一种危险的外来入侵害虫,自200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但有关云南扶桑绵粉蚧的发生情况缺乏系统的调查报道.[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对云南16个州(市)72个区(市、县)的扶桑绵粉蚧的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其天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扶桑绵粉蚧在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德宏州芒市,红河州元阳县、蒙自市,保山市隆阳区,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永仁县,怒江州泸水县8个州(市)共10个市(县)有零星分布.其寄主植物共14科18属19种,包括园林观赏植物3种、经济作物1种、蔬菜作物2种、粮食作物1种、杂草11种,其中有12种植物在我国其他疫区未见报道;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天敌3种.[结论与意义]扶桑绵粉蚧在云南呈零星点状分布、疫区间受害情况有差异,未对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害.本研究可为云南开展扶桑绵粉蚧的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云南省 分布与危害 天敌
  • 简介:薇甘菊是世界十大有害杂草之一,引起广泛关注,因其入侵能力强,给入侵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威胁。本文系统总结云南林地薇甘菊防治研究进展:开发出"林地薇甘菊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和"薇甘菊风险评估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薇甘菊在云南潜在分布区域预测的可靠性;筛选及复配出林地防效好的森草净+2,4-D钠盐,对土壤相对较为安全的2,4-D+敌草快复合药剂;选用旱冬瓜、千果榄仁、柱花草等替代控制薇甘菊,防控的同时还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发现薇甘菊颈盲蝽是控制薇甘菊的专化性强且取食量大的重要天敌昆虫,实现了对薇甘菊种子扩散和无性传播的有效控制。对薇甘菊的防治,集成了监测预警、应急除治、生物防治、生态修复技术,形成林地薇甘菊绿色防控技术体系,但其防控仍是局部的,未来还需要不断突破,使对薇甘菊的局部应急防控逐步转为大面积的持续生态控制。

  • 标签: 云南省 林地 薇甘菊 防治技术
  • 简介:【背景】降香黄檀被确定为海南省省树后,种植面积迅速增大,但对于其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控方面的研究较少。【方法】采用人工采集结合灯光诱集的方法,调查降香黄檀种植区的害虫种类,同时对其危害症状进行了详细描述。【结果】海南降香黄檀害虫共计19种,确定了其中18种的学名,并掌握了各害虫的分类学地位、危害部位及症状。害虫在降香黄檀植株各个组织部位均有分布,其中以叶部的分布数量较大,茎干次之。苗期以食叶性害虫居多;5年生以内的植株上蛀干害虫数量显著增多;老龄植株上的茎干害虫较少。【结论与意义】海南降香黄檀各生育期均有害虫危害,日后仍需加强对其害虫监测与防控技术的研究。

  • 标签: 降香黄檀 害虫种类 危害症状
  • 简介:2005年在黑龙江东宁县部分果园中发现苹果蠹蛾的危害,由于当地果树管理粗放、果农认识不足等,最初该虫扩散较快,至2007年东宁县苹果蠹蛾发生面积已超过400hm~2。苹果蠹蛾在黑龙江1年发生2代,越冬代成虫发生时间较长,不利于化学防治。相关部门的调查研究表明,以刮老翘皮、束物诱杀、挂杀虫灯、用性诱剂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 标签: 黑龙江 苹果蠹蛾 性信息素缓释剂 杀虫灯
  • 简介:【背景】广东是我国遭受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许多外来水生动物在广东的河流均有分布,但有关其具体分布和数量缺乏系统研究。【方法】通过野外调查的方式对广东鉴江、韩江、潭江、西江、北江、东江等水系的外来水生动物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初步调查,并对调查到的外来水生动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入侵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共调查到13种外来水生动物,包括巴西龟、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下口鲶、革胡子鲶、食蚊鱼、麦瑞加拉鲮、露斯塔野鲮、斑点叉尾细、大口黑鲈等11种脊椎动物和福寿螺、克氏原螯虾2种无脊椎动物;其中以福寿螺、巴西龟和3种罗非鱼的分布最为广泛。【结论与意义】几种外来水生生物主要通过水产养殖、观赏渔业和生物防治引种入侵;典型的“R”策略者、对环境具有较强耐受力的生物、杂食性鱼类更容易成功入侵。

  • 标签: 外来物种 水生动物 入侵机制
  • 简介:[目的]柑橘黄龙病是世界柑橘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探明广东橘园黄龙病发生与危害的影响因素,可为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广东惠州、肇庆、云浮、江门、阳江、清远、韶关等柑橘产区,调查了不同柑橘品种、不同气候和地理条件、不同种植模式和不同管理水平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并以常规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样品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不同柑橘栽培品种发病率:红江橙为78.05%,马水橘为76.04%,砂糖橘为73.20%,贡柑为69.30%,年橘为63.00%,沙田柚为58.68%,柠檬为56.96%;砧木品种发病率:酸橘为15.30%,枳壳为6.57%,柠檬为4.43%;低纬、高温、多台风地区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较高;山地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低于平地果园;连片种植果园的黄龙病发病率高于零散种植果园;管理不善的果园中黄龙病发病率高于管理较好的果园。[结论]除了自然因素(低纬、高温、多台风、平原地形)外,聚集种植和管理不善等因素也有利于黄龙病的发生与流行。因此,有针对性地安排果园布局和加强果园管理可以减轻黄龙病的危害。

  • 标签: 黄龙病 发病率 流行规律 柑橘品种
  • 简介:【背景】福寿螺是危害极其严重的入侵我国的水生生物,目前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对福寿螺形态性状变异的研究较少。【方法】随机采集7个地区的福寿螺(雌雄比例差别很大),测量其壳高、壳宽、口宽、层高4个形态性状和体质量,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方法计算福寿螺的各形态指标变异系数、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剔除对体质量影响不显著的指标,确定每个地区与体质量最相关的指标。【结果】除惠州之外,其余地区福寿螺的壳高和壳宽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较高,且口宽与壳高共同作用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很大。【结论与意义】此结果为研究不同生境、不同温度下福寿螺的形态性状变异程度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福寿螺形态鉴定、分类及其灾害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数据。

  • 标签: 福寿螺 形态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 简介:2007—2009年在浙江杭州对叶斑潜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杭州地区范围内该虫的分布已很广,与其他斑潜蝇混合发生。春夏季以美洲斑潜蝇为害为主,6月是为害盛期。秋冬季为多种斑潜蝇混合为害,9月是混发盛期,期间以叶斑潜蝇为害占多数。目前查到有13种寄主作物受叶斑潜蝇为害。

  • 标签: 三叶斑潜蝇 发生特点 杭州
  • 简介:苹果蠹蛾是威胁果业生产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已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辽宁、吉林等7个发生分布。陕西是我国主要的苹果优质产区,阻截苹果蠹蛾向陕西扩散是保护陕西乃至全国果业生产的重要举措。通过对陕西苹果蠹蛾入侵风险、阻截防控过程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明确了入侵路径,探讨防控策略。由新疆、甘肃、宁夏等地果汁加工原料果携带幼虫远距离方式传入陕西的风险较大;由甘肃、宁夏等地经过陕西西部果区自然传播方式进入陕西的风险加剧。提出加强果汁企业监管,拒绝携带苹果蠹蛾果品进入非疫区,是防止远距离传播的最有效措施;做好自然传播的防控策略与措施研究,已迫在眉睫。

  • 标签: 苹果蠹蛾 生物入侵 传播路径
  • 简介:【背景】广东是中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入侵昆虫引发的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方法】根据广东各地区的野外调查结果及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汇总分析了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类、原产地、入侵地、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据统计,在广东造成一定程度危害的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30种,以蚧类最多,占30.00%;在广东的外来入侵昆虫中,原产于亚洲的种类最多,为12种,占40.00%,其中东盟8种,北美洲、南美洲各占20.00%、16.67%,从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传人的分别占10.00%、3.33%和3.33%;外来入侵昆虫的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的有17种,占56.67%,且全部位于珠角地区,海南的占20.00%,云南的占10.00%,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的均为3.33%;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地理分布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珠角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物种数量较多,粵西地区相对次之,粵北和粵东地区相对较少.【结论与意义】明确广东省外来有害昆虫的入侵现状及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广东省 外来入侵昆虫 地理分布 原产地 首次发现地
  • 简介:【背景】外来人侵恶性杂草——裂叶豚草在我国迅速蔓延,并对我国经济、人民健康、生态等方面造成巨大影响。【方法】本文运用光合仪(CIRAS-1)测定豚草锈菌侵染后的裂叶豚草叶片的光合效率、蒸腾速率、叶表面蒸汽压差、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等指标,以探讨豚草锈菌影响裂叶豚草光合作用的机制。【结果】豚草锈菌侵染裂叶豚草叶片后,对叶片水分代谢与光合代谢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叶片有机物质的合成。豚草锈菌侵染显症1—4d后,受侵染叶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下降,光合作用有所加强,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进而使叶片细胞水分代谢与光合代谢加强。显症4d后,随着叶片发病程度增加(4~5级),胞间CO2浓度增加,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大幅降低,光合速率下降。【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能干扰裂叶豚草叶片的光合生理活动。该结果可为防治裂叶豚草提供参考。

  • 标签: 三裂叶豚草 豚草锈菌 光合生理特性 生物防治 病菌影响 生理学
  • 简介:[背景]在防控红火蚁的工作中,有效控制该虫传播途径、降低传播风险是预防的关键。随草皮调运传播是红火蚁扩散的重要方式之一。[方法]采用活蚁巢密度、诱集比率、诱集工蚁数量、发生率等多个指标,调查评价了广东主要草皮种植地区广州石基、广州增城、深圳南山、惠州博罗等草皮种植场和城市绿化草坪红火蚁发生程度。[结果]广东草皮种植场红火蚁发生普遍,携带该虫扩散传播的风险极大。不同地区草皮种植场红火蚁发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惠州博罗草场红火蚁发生程度最重,活蚁巢密度、诱集比率、诱集工蚁数量和发生率分别为0.0085个·m^-2、56.75%、16.80头·个^-1和83.60%;深圳南山发生程度最轻,各项指标分别为0.0011个·m^-2、9.62%、0.92头·个^-1和24.50%。城市绿化草坪红火蚁发生较为普遍。调查的3个城市中惠州发生程度最重,活蚁巢密度、诱集比率、诱集工蚁数量和发生率等均最高,分别为0.0149个·m2、10.46%、14.30头·个-1和62.86%。不同品种草坪草红火蚁发生程度不同,以假俭草最高,以上4个指标分别为0.0140个·100m^-2、6.85%、5.57头·个^-1和51.43%。城区类型不同红火蚁发生程度不同,老城区红火蚁发生较轻,新城区较重,发生点常在移植草坪、绿化苗木区域。[结论与意义[广东主要草皮种植区和城市草坪红火蚁发生均较为普遍,运输携带该虫传播的风险极大,研究结果可为加强草皮检疫、防止携带红火蚁传播提供依据。

  • 标签: 红火蚁 草皮 草坪 风险
  • 简介:【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裂叶豚草传入我国以来,迅速蔓延,已给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近年来发现的豚草锈菌对裂叶豚草有一定的致病性,具备生物防治潜力。【方法】本文利用植物生理学技术研究了豚草锈菌对裂叶豚草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锈菌侵染后,裂叶豚草叶片的相对电导率随病级的增高和侵染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说明锈菌破坏了豚草叶片的细胞膜,导致其电解质外渗。同时,发病初期叶片内的丙二醛(MDA)与超氧自由基(O2.-)含量逐渐上升;当发病程度为3级时,O2.-含量达到最高;4级时,MDA含量达到最高。此外,锈菌侵染后,裂叶豚草叶片抗坏血酸(AsA)含量持续上升,而脯氨酸(Pro)含量在发病后期下降,说明在裂叶豚草与锈菌互作时,AsA含量虽然增加,但抗性并不明显,而Pro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的侵入干扰了裂叶豚草的生理生化反应,这将为深入研究豚草锈菌的致病机理、发挥其生物防治潜力奠定基础。

  • 标签: 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 三裂叶豚草 细胞膜 生理生化
  • 简介:【背景】裂叶豚草是我国重要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其传播速度快,已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发现的裂叶豚草锈菌是一种对其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病原菌。【方法】本文利用显微技术研究了裂叶豚草锈菌的侵染过程及其对寄主结构的影响。【结果】裂叶豚草锈菌菌丝可从多处侵入同一个叶肉细胞,胞间菌丝与叶肉细胞相接触可使部分细胞壁增厚。锈菌侵染使裂叶豚草叶脉末梢导管分枝增多,造成裂叶豚草水分代谢失调;叶片细胞内膜系统破碎化,细胞器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导致细胞内膜系统紊乱,细胞器结构稳定性降低。【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侵染破坏了裂叶豚草叶片的细胞结构。本研究为深入研究豚草锈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 标签: 三裂叶豚草 锈菌 侵染过程 显微观察
  • 简介:【背景】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于2003年首次在北京郊区被发现,并逐渐扩散蔓延,目前已在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方法】于2008~2009年通过定点调查的方法对山东115个地区258个样点的主要花卉上的蓟马种类进行了分析。【结果】山东主要花卉上发生的蓟马有11种,包括花蓟马、黄胸蓟马、黄蓟马、西花蓟马、棕榈蓟马、烟蓟马、禾花蓟马、横纹蓟马、腹小头蓟马、黑白纹蓟马、油加律带蓟马等,其优势种为花蓟马。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在山东18个地区的花卉上被发现。其中,荣成市区发生最重,占蓟马采集总量的51.86%;德州市区和青岛市区发生次之,分别占蓟马采集总量的34.21%和33.88%;其他地区西花蓟马发生量占采集总量的1.39%~18.75%。【结论与意义】西花蓟马已在山东定殖并广泛分布,相关部门应做好西花蓟马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 标签: 西花蓟马 蓟马调查 山东省 花卉 分布
  • 简介:根据对福建福安的3种不同茶园(天香有机茶园、北门高山茶园和溪柄平地茶园)的节肢动物群落消长动态调查,并经多样性分析,结果获知:福安3种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和多样性指数(H)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天香(S=19.64,H=2.537)>北门(S=18.01,H=2.502)>溪柄(S=17.59,H=2.297);而均匀度指数的大小顺序是:北门(J=0.621)>天香(J=0.595)>溪柄(J=0.559)。表明植被比较丰富、人为干扰较少的茶园,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害、益虫群落易于保持较好的平衡状态,有利于减少(或不使用)化学农药、发展绿色无公害茶叶生产。

  • 标签: 茶园 节肢动物 群落消长动态 丰富度 多样性指数 均匀度指数
  • 简介:[背景]研究昆虫体色不仅在昆虫系统学中,而且在生物学、生态学和害虫防治等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取食植物叶片的幼虫体色表现为绿色,该绿色是由类胡萝卜素与蓝色四吡咯色素结合所形成,叶绿素又属于四吡咯化合物.但目前尚未见昆虫体内含叶绿素的报道.[方法]在田间套笼饲养玫瑰节叶蜂幼虫,饲养至5和6龄时,借鉴植物叶绿素测定方法,分别测定其叶绿素含量,并在6龄时用杀虫剂茚虫威处理,观测对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5和6龄玫瑰节叶蜂幼虫均含有叶绿素,且5龄幼虫含量高于6龄幼虫.其中,5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1.6780mg·g-1,叶绿素b为0.6847mg·g-1,类胡萝卜素为0.4797mg·g-1;6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1.2726mg·g-1,叶绿素b为0.5187mg·g-1,类胡萝卜素为0.4863mg·g-1.剔除幼虫消化道后,5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0.4008mg·g-1,叶绿素b为0.2618mg·g-1,类胡萝卜素为0.2444mg·g-1;6龄幼虫叶绿素a含量为0.4299mg·g-1,叶绿素b为0.3826mg·g-1,类胡萝卜素为0.2859mg·g-1.用茚虫威处理后,6龄幼虫体内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含消化道)显著下降,其中,叶绿素a下降约48%,叶绿素b下降约34%,类胡萝卜素下降约37%;而对于剔除消化系统的6龄幼虫,茚虫威处理后,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结论与意义]玫瑰节叶蜂幼虫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杀虫剂能降低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且其体色可能与叶绿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玫瑰三节叶蜂 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茚虫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