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药学干预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间收治的130例接受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实验对象,选择2019年2月至8月的患者65份处方为对照组,选择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的65分处方为实验组。对照组不接受药学干预,实验组在治疗的时候给予药学干预,对两组的用药时间、不合理用药率、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比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合理用药率,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两组的用药时间,对照组明显更长,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药学干预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进行干预可以使用药合理性提高,同时减少患者的用药时间,能够避免发生用药不良反应,使用药安全性得以提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药学干预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本此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析阿莫西林相关药物使用时所造成的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在2018年一季度到2020年一季度两年内医院收治的1369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用药途径进行对比分析,记录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时间以及临床症状。结果:从数据来看,1369例患者中有387例产生了不良反应,其中由于静脉注射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有112例(28.9%),其明显小于由于口服药物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257例(71.1%);而从反应天数来看,在387例患者中一天之内产生不良反应的有98例。在一周之内产生不良反应的有200例,一周到半月的有69例,超过半月的有20例;在一周之内不良反应的患者明显最多;而从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来看,过敏反应占比49.3%,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占比27.2%,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占比15.5%其他不良反应占比18%,过敏反应在其中的占比最高。结论:从不良反应的结果来看,给药类型对阿莫西林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巨大,在进行相关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此外,由于不良反应产生需要一定的周期,在进行不良反应的临床验证时要留有一定的周期。此外,在做不良反应的相关检测时要尤其注重过敏反应的观察和检测。而对于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要予以积极的干预,缓解患者的痛苦。

  • 标签: 阿莫西林 不良反应 药学分析
  • 简介:目的:了解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警惕该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方法:对我院ADR监测中心收到的喹诺酮类药物ADR报表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150例ADR报表中涉及9种喹诺嗣类药物,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静脉炎和消化系统症状,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种症状.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只要及时停药并对症治疗,不良反应症状可逆转.

  • 标签: 喹诺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抗菌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主要的危险因素。大部分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使用降压药物维持血压的稳定,降压药种类繁多,不良反应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降压药物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本文针对常见降压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 标签: 降压药物 不良反应 应对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药炮制质量对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时间为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中药治疗患者80例,依据抛掷硬币的方式细分为观察组(规范化中药炮制处理的方式);对照组(中药未经规范化炮制处理),各40例。比较分析生活质量评分、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社会、环境、躯体、心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口苦、皮疹、恶心呕吐1例(2.50%)低于对照组9例(22.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中药治疗患者,通过采用规范化中药炮制处理,将明显提升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出现,适合应用于中药房推广。

  • 标签: 中药炮制质量 不良反应 药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降脂治疗中他汀类药物运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20年01月~2021年1月于我院实施降脂治疗(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研究,总例数60例,依据用药方法不同分组,对照组予常规疗法,治疗组予他汀类药物,对比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效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②不良反应: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降脂治疗中采取他汀类药物诊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具较高的运用价值,值得借鉴。

  • 标签: 降脂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菌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情况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选取2021.4月~2022.4月时间间隔内我院病历中出现因抗菌药物形成不良反应的患者48例。研究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处理措施。结果:在抗菌药物服药方法方面,患者服用抗菌药物主要通过口服和注射的方式。在服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方面,患者服用抗菌药物后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及消化道不良反应,引起不良反应药物主要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结论:在对患者进行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做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法,才能更好的确保患者的服药安全性。

  • 标签: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处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液患者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效果。方法: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感染科使用抗感染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40例感染科输液患者的治疗过程纳入研究样本中,探究患者的用药类型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4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表现情况为消化系统反应16例,呼吸系统反应5例,过敏反应10例,出现皮肤瘙痒的8例,出现皮疹的1例。使用头孢菌素类20例;使用大环内酯类9例;使用氟喹诺酮类6例;使用青霉素类5例,其中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大。结论: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的症状主要是消化系统反应,因此,为了保证感染科患者能够顺利康复,在进行输液治疗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以及具体病情,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频数。

  • 标签: 输液患者 抗感染药物 不良反应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疏血通治疗脑梗死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7例,依据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实施疏血通治疗,观察治疗组不良反应情况及临床事件,并比较。结果两组的临床事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副反应量表评分,分别为(4.58±0.21)分和(13.80±0.47)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出血、寒战,提示为“很可能”,因果评价恶心、血小板升高,提示为“可能”。结论脑梗死患者实施疏血通治疗时,可能出现寒战、血小板升高等不良反应,临床用药过程中,要控制频率及用量。

  • 标签: 脑梗死 不良反应 疏血通
  • 简介:【摘要】:为了是患者康复的更加迅速缩短住院的时间,呼吸内科应合理地对抗菌药物进行应用。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原体种类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综合的分析,并与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相结合来选择使用,从而达到优化患者用药效果的目的;与此同时,还要对药学干预进行加强,要尽量避免抗菌药物误用滥用的情况,保证用药的安全性,使用抗菌药物要合理,这样才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抗菌药物 呼吸内科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液患者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效果。方法: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感染科使用抗感染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40例感染科输液患者的治疗过程纳入研究样本中,探究患者的用药类型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结果:40例患者的不良反应表现情况为消化系统反应16例,呼吸系统反应5例,过敏反应10例,出现皮肤瘙痒的8例,出现皮疹的1例。使用头孢菌素类20例;使用大环内酯类9例;使用氟喹诺酮类6例;使用青霉素类5例,其中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最大。结论: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容易发生不良反应,且不良反应的症状主要是消化系统反应,因此,为了保证感染科患者能够顺利康复,在进行输液治疗前必须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以及具体病情,从而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频数。

  • 标签: 输液患者 抗感染药物 不良反应 护理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药品的不良反应以及加强医院药物管理的有效对策。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消化科收治的50例患者为对象,对其用药问题展开分析,并对加强医院药物管理的方法进行探讨。结果:管理前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0%;管理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前总有效率60.00%;管理后总有效率90.00%,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医院药物管理,可进一步提升药物管理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药品 不良反应 医院药物 管理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计120例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种类、累及器官、症状表现以及不良反应的时间。结果 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中,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林为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且以静脉滴注方式产生的不良反应率最高;在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和症状调查中,所有患者以皮肤及附件的不良反应率最高,患者可体现为面部潮红、皮肤瘙痒、荨麻疹、红斑、皮疹、剥落性皮炎,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持续时间普遍≤30min。结论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医师和用药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引起中,通过加强药物的使用管理,科学使用抗菌类药物,从而保证药物在使用后的安全性,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的产生。

  • 标签: 头孢菌素 抗菌药物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甘草酸制剂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能有效抑制肝脏炎症进展,保护肝细胞,改善肝组织纤维化和肝功能[1]。同时还有退黄、解毒、调节胆红素代谢作用,并且还有抗过敏、抗病毒、抑制氧化应激水平、中和活性氧化物等作用。如复方甘草酸苷、复方甘草酸单铵、甘草酸二铵、异甘草酸镁等,广泛应用于当前的肝病领域,是用于抗炎保肝治疗的一线药物之一[2]。随着甘草酸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不断的出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甘草酸类制剂都有哪些不良反应吧。

  • 标签: 甘草酸制剂 过敏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高血压患者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自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27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所使用的降压药物类型不同分为利尿剂组(n=25)、受体阻滞剂组(n=27)、钙离子拮抗剂组(n=2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组(n=2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组(n=25)。五组患者均遵医嘱进行治疗。对比五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五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的治疗方案选择中,应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尽量提高疗效并降低不良反应

  • 标签: 高血压 药物治疗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主动监测靶向抗肿瘤药物药品应用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以期提高临床药物应用的合理性。方法 将本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间收治的患者进行主动监测,从中抽取100例靶向药物不良反应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61-70岁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几率最高;靶向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累及器官前三分别为消化系统、血液系统及皮肤;药物种类主要为片剂和注射剂,用药方式以口服用药和静脉滴注为主。 结论 在靶向抗肿瘤药物药品应用过程中,应当对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进行严密关注,确切掌握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科学对用药方案进行选择和调整,积极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确保临床治疗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主动监测 靶向抗肿瘤药品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断加深,老年患者生理和心理都很脆弱,对其用药要格外小心。现研究对老年患者使用临床药物时其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及用药安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此次临床研究观察对象均为2020年1月到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观察治疗的老年患者,共计90例,根据对其用药方法不同将患者平均分为口服用药组、肌肉注射用药组和静脉注射用药组(每组各30例)。后分别观察对比三组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状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数据分析,口服用药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0%);肌肉注射用药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33%);静脉注射用药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对比结果显示,肌肉注射用药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例数和发生时间最少最短,静脉注射用药组患者次之,口服用药组患者最多最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与上述情况相同,组间数值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结论:对老年患者使用不同的用药方式是为了探索出最适合老年人的用药方式,该肌肉注射用药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值得大范围推广,建议提倡。

  • 标签: 老年患者 用药方法 不良反应发生率 用药安全性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青霉素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进行探讨。方法:对我院在2021年12月到2022年3月发生不良反应的104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结果:青霉素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的年龄以18岁的青少年患者最为多见,抵抗能力较弱,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青霉素类药物由于其高敏感性及毒性较大等特点,增加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患者发生不良反应青霉素类抗生素药物类型以阿莫西林为主,与其他药物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霉素类抗生素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不适、头晕、皮疹、头痛、恶心、呕吐等,水肿,皮炎占最大比重。结论:在使用青霉素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且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在临床上使用青霉素时,应引起足够重视,合理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

  • 标签: 青霉素 不良反应 药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在成都市新津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进行静脉输液治疗78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输液速度控制、输液巡回单记录规范及输液处理及时性。结果:观察组患儿输液速度控制、输液巡回单记录规范及输液处理及时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输液中实行护理管理,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控制输液速度,确保输液巡回单记录更规范,输液处理更及时,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小儿静脉输液 药物不良反应 输液速度控制 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