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临床资料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呼吸科共收冶6例免疫功能正常的原发性怖隐球菌病患者,男2例,女4例;年龄41-64岁.平均(50±9)岁。

  • 标签: 肺隐球菌病 原发性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增大万古霉素剂量治疗血流感染的可行性。方法入选2013年7月1日—12月31日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并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成人患者,检测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并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及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调整万古霉素给药方案,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分析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下增大万古霉素剂量,治疗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血流感染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中血流感染病原菌均为MRCNS,除1株人葡萄球菌的万古霉素MIC值为1mg/L,其余菌株的万古霉素MIC值均为2mg/L。常规剂量(2g/d,或1.5g/d)万古霉素的谷浓度平均值为(3.84±1.42)mg/L,高剂量(3g/d)万古霉素谷浓度平均值为(9.13±4.88)mg/L。常规剂量时平均万古霉素曲线下面积(AUC)与MIC浓度比值(AUC/MIC)为152±39,高剂量用药时平均AUC/MIC为197±44。6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了肾功能损害。6例患者在使用万古霉素后3例临床和细菌学治愈,3例无效。结论万古霉素治疗肾功能正常的MRCNS血流感染患者时,建议在治疗药物浓度监测下调整患者个体化的给药方案,以达到目标治疗浓度。

  • 标签: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 血流感染 万古霉素 最低抑菌浓度 肾毒性
  • 简介:目的分析布鲁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以提高对布鲁菌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8年我院感染科收治的9例布鲁菌病,并作文献复习。结果9例患者均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均有发热、多汗、乏力,其中5例患者除上述症状外分别伴有脑膜炎、关节痛、尿路感染、睾丸炎和游走性肌痛表现。血培养阳性5例,血清抗体阳性9例。9例患者经内科积极治疗后均治愈。结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对长期不明原因发热者应结合流行病学特点考虑布鲁菌病可能,血培养和血清抗体检测是有效的诊断手段。多西环素联合链霉素、庆大霉素或利福平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布鲁菌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痰菌阴性(菌阴)肺结核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IL-23、骨桥蛋白(OPN)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初治的菌阴肺结核患者43例,正常对照组40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对照组和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治疗4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血清IL-6、IL-10、IL-23、OPN的水平。结果菌阴肺结核组治疗前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2个月后患者血清IL-6、IL-10、IL-23、OPN水平开始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血清IL-10和OPN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IL-23水平进行性降低,治疗6个月后接近正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菌阴肺结核治疗过程中动态观察IL-6、IL-10、IL-23、OPN水平,可作为评估病情转归及抗结核药物治疗有效性的敏感指标。

  • 标签: 痰菌阴性肺结核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白细胞介素-23 骨桥蛋白 炎性反应
  • 简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是MMP家族中的一员,因其能降解细胞外基质和上皮细胞基底膜而广泛参与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血脑屏障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与外周血液之间的重要屏障。在生理情况下,它能阻止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从而保持了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 标签: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脑屏障 结核性脑膜炎 单核-星形胶质细胞网络
  • 简介: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抗真菌谱广,抗真菌作用强,但全身应用不良反应大,因此局部应用成为一种颇具吸引力的选择。理论上药物局部浓度高,全身暴露量小,可减少或避免全身应用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但实际上局部用药难以在感染部位达到有效浓度,且易导致局部刺激、过敏反应及耐药性的产生,因此仅在少数情况可考虑局部用药,如全身给药后局部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包裹性厚壁脓肿、眼科感染等。本文引用文献大多为动物实验资料或个案报道,其疗效和安全性均无充足可靠的临床资料,尚不宜推广使用。目前有循证医学依据者仅限于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肺移植患者局部应用两性霉素B预防真菌感染。根据临床试验评价两性霉素B各种制剂的结果相互不一致,近期荟萃分析研究结果亦不支持两性霉素B局部应用治疗鼻窦炎。目前尚不宜推荐常规采用抗真菌药局部用药,尚需进行良好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价抗真菌药物局部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两性霉素B 局部应用 真菌感染
  • 简介:本研究对2013年4月10—23日收治于浙江一所三甲医院重症监护室12例甲型流感(H7N9)患者(6例存活,6例死亡),系统分析其临床特征、病毒学特点和死亡病例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死亡病例中发生医院细菌感染者较存活者更多(死亡患者中5例发生医院感染,存活患者则仅3例)。死亡患者中,4例发生菌血症;而存活患者中,2例发生菌血症。

  • 标签: 甲型流感 H7N9 存活患者 菌血症 组织病理学改变 细菌感染者
  • 简介: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举办、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协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即将在2008年3月24日—28日在广州举行(具体地点见录取通行书)。授课内容紧密结合目前临床微生物学诊断必需,介绍最新版的CLSI/NCCLS手册更新内容及细菌耐药性机制研究的热点。包括涂片镜检的临床意义:如何区分定植菌和感染菌;如何提高呼吸常见病原菌的检出率;CLSI/NCCLS规范化的操作标准和药敏试验的临床意义;临床真菌感染实验室检查进展和真菌药敏试验;细菌耐药性现状及其临床重要耐药菌的耐药研究;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关系(PK/PD)

  • 标签: 医学教育基地 基地项目 学习班招生
  • 简介: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实体器官移植受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器官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长程及大剂量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广谱抗菌药物应用疗程较长者和接受侵袭性诊治的危重患者的大量增加,真菌感染特别是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患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威胁高危人群的生命安全。

  • 标签: C型凝集素 真菌感染 固有免疫 适应性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