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雅克·朗西埃作为法国当今重要的哲学家,以其对政治的敏感,艺术批评的尖锐形成的独树一帜的思想而影响深远。《美感》是雅克·朗西埃关于艺术的理解与透视,也是最新译介到国内的朗西埃著作之一。该书以时间为记忆线索展开对于西方艺术史的贯穿性解读,将西方著名的艺术诞生场景及艺术观念作为批评解析的重点。文章将从三个方面阐释这本著作即书评的解析,作品呈现特点的展示、作品传播影响来探讨此书译介的学术意义。

  • 标签: 雅克·朗西埃 美感论 艺术现代性 审美体制
  • 简介:在现代功能综合化的大型商业步行街中,一套优良的导识系统就像城市游子穿梭游弋其中的指南针.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然而,纵观当今商业步行街的大部分导识设计.则会发现,它们往往只顾及设计的基本导视功能,鲜有对于步行街周边环境及其整体城市历史文化的关注和考量。由此,笔者提出步行街的导识设计首先应当将其所属的环境因素与历史文化因素综合纳入系统设计之中;其次,应该尝试将企业的VI理念引入步行街导识系统的设计制作中,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出一种更合目的性的导识系统设计方案。

  • 标签: 商业步行街 导识系统 文脉设计
  • 简介:"印从书出"自清代邓石如践行以来,一直成为印界的不变定律,直至当代大多数印人恪守此律,尤其是较为工稳、传统一路印风的印人。然而随着写意印风愈演愈烈,印文图案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书风与印风关系似有淡化倾向,逐渐演变为书风、画风与印风的关系。随着书画界探索性作品的层出不穷,如现代派、后现代派等探索性作品,篆刻创作也将进一步受到冲击,类似书画界的探索性作品是否也会陆续登场,而这些作品如果出现,将进一步淡化书风与印风的直接关系。

  • 标签: 书风 印风 写意印风 画风 探索性作品
  • 简介:藤原行成是当时的右近卫少将义孝之子,曾祖是摄政藤原伊尹。藤原行成也是摄政家藤原氏家族的一员。伊尹(924—972)作为摄政太政大臣,是一位掌握宫廷权力的实力派人物,然而遗憾的是在藤原行成出生那年的年底,伊尹便遁入他界。而在藤原行成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义孝也因病辞逝,时年不过21岁。藤原行成只能靠外曾祖父

  • 标签: 书法流派 兼白氏 形成兼
  • 简介:在艺术创作中,绘画之"道"与技术之"器"的关系一直是艺术家争论的问题,道与器到底是什么?对艺术产生怎样的影响?孰轻孰重,谁先谁后,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对艺术创作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重彩画创作中道与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艺术的感染力来源于艺术自身的表现,而艺术的表现则需要借助于一些辅助性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材料。

  • 标签: 艺术创作 技术训练 绘画能力 重彩画 明道 辩证
  • 简介:中国山水画学到了明董其昌时代,出现了以禅喻画的“南北宗”之说。董其昌以唐之禅分两宗比拟当时的青绿、水墨两派画系,可谓开中国画学流派分析之先河。北宗重渐悟,南宗重顿悟。北宗画家(以李思训为始)画法谨细,风格粗硬;南宗画家(以王维为始)画法清逸,风格淳秀。北刚南柔,是董其昌对山水画分宗立派的标准。董其昌这一理论的另一创见,是旨在发扬南宗画(文人画)天然淡雅、逸笔草草的风格。故南宗笔墨成为了中国画学之核心,使它的表现最大限度地挣脱了写物的束缚,树立了绘画作品中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境界。因此,董其昌的南北宗说,即使到了今天,于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乃至当代艺术的发展仍具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禅宗 董其昌 南北宗 文人画 笔墨
  • 简介:龙门石窟的开凿盛期,正是中国佛教思想本土化的关键时期,也正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阶段,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在这里的发生发展,正是这种本土化和世俗化的重要标志。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从主佛、菩萨、飞天、装饰的角度来讨论这一命题,却多少忽略了天王力士造像这一绝佳的视角。它们与生俱来的某种独特品质,或许会为这一命题带来新的思考。

  • 标签: 天王 力士 佛教艺术 龙门石窟 造像 独特
  • 简介:杜尚晚年名作《已给出:1、瀑布;2、照明的燃气》体现出"水中生火(光)"的创世神话要素,表达了"死而复生"的主题。个体生命总是由生而死,而生命本身却是由死而生:"死而复生"的观念自古就有。在现代西方.鉴于一神权威的下降,基督教的核心内容"死而复生"以其原始形态表现出来。非基督教的性崇拜和地母崇拜要素,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舍己精神.成为了西方现代艺术的重要主题。

  • 标签: 杜尚 《已给出:1、瀑布 2、照明的燃气》 新解 西方现代艺术 “死而复生”
  • 简介:沈延毅先生书法卓有成就,然其生前并未留下系统的书学论著,学者们屡屡引以为憾。本文对沈先生书语句进行了整理,成'沈延毅书语录',并对其中部分语句进行了初步解析,从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先生师法之广博、学养之深厚,诚可谓吉光片羽,一字千金,读来令人赞叹不已。

  • 标签: 沈延毅 论书语录 师法
  • 简介:“趣时贵书”是北宋前期书法史之一特殊现象,其形成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就米芾《书史》所,这一现象与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誊录”制度有直接关系。本文以此为切人点,全面考证了北宋科考中誊录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与“趣时贵书”的真实关系,进而深刻揭示出“趣时贵书”特有的文化意蕴。而且,由此提出了关于正确解读所征引文献的客观性问题。理解文献,必须通晓全部字义、故实、寓意,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要以正确解读文本和通晓全部语境为前提,从而避免考证之误失。

  • 标签: 米芾 《书史》 趣时贵书 誊录制度
  • 简介:篆刻艺术的创作,主要是“篆”与“刻”过程的总和。篆的过程即设计印稿的过程,是作者对印文的选择、造型与整方印作构思布局的不断调整,以至符合作者审美追求的形式美的创作过程。刻的过程是作者对刀法的选择和充分运用刀法的表意性来表达作品内涵美的创作过程。篆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如何?主要是由篆刻刀法的表意性所决定的。徐坚《印戋说》谈到:“作印之秘,先章法,次刀法,刀法以传章法也,而刀法更难于章法。

  • 标签: 刀法 篆刻作品 创作过程 作品内涵 章法 表意性
  • 简介:民国时期,由中国画学研究会创办的《艺林月刊》,虽然被命名为'艺林',却不仅仅是美术学范畴下的期刊,更具有早期博物馆学甚至是考古学知识的制造与宣传功能。通过对此刊物的梳理与解读,可更好地溯源'文物与博物馆学'期刊出版的文脉,并管窥20世纪早期北京画坛社团的出版物状况与艺术社团的操作模式。

  • 标签: 中的文博 兼早期 分析兼
  • 简介:一、儿童活动空间设计合理性的建议1969年,在日本箱根建立了日本第一间户外美术馆——雕刻之森。美术馆的庭院面积达7万平方公尺,其中永久陈列的近、现代知名雕刻家的作品约120件。在雕刻之森中,设计者特别为儿童建立独立的活动空间。

  • 标签: 儿童活动 活动空间 空间设计 雕刻家 合理性 日本
  • 简介:以国图藏手抄本《图绘宝鉴》中题跋的内容的整理与考释为例说明画学、画论古籍题跋自身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是文人学者思想精华之所在,由于做题跋者大多是文化史上有影响力的学者。故将此类书画类题跋的研究置于规范化的总体格局中无疑具有重要的艺术史研究意义。

  • 标签: 抄本《图绘宝鉴》 题跋 唐翰题
  • 简介:一平行研究方法作为一个主要耕耘于艺术领域的学者,思斯特·贡布里希爵士[Sir.ErnstH.Gombrich](1909—2001)是当代最富洞见的艺术史家和理论家之一,他涉猎的领域主要包括艺术心理学、艺术史(特别是古典艺术)和艺术文化研究。卡尔·波普尔爵士[Sir.KarlR.Popper](1902-1994)是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之一,他的卓越成就遍及科学哲学和政治哲学等领域,证伪主义和三个世界理论等思想深刻地改写了20世纪的学术史和思想史。这两位学术大师虽然看似各有门庭,实际上极有关联——关联的一端是贡布里希的混合着心理学的艺术史理论,另一端则是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和认识

  • 标签: 艺术心理学 科学哲学家 贡布里希 波普尔 平行 错觉
  • 简介:一、龚晴皋书艺概述龚有融(1755~约1830),字晴皋,号绥樵,别署绥山樵子、避俗老人、拙老人,四川巴县冷水场人,近代书画家、诗人,以字行于世。“乾隆四十四年中举人,嘉庆十七年任山西崞县知县。在官三年余,多惠政,

  • 标签: 书法创作 原因 书风 奇气 书画家 老人
  • 简介:1939年,决澜社画家倪贻德与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的梁锡鸿,以及摄影师何铁华在位于香港铜锣湾的岭英中学创作了一组壁画《抗战》、《建国》,这组壁画以鲜明的现代主义元素和风格,成为抗战主题性壁画创作中的另类存在。本文重构了这两幅壁画在香港诞生的历史语境,并与倪贻德不久前在武汉参与创作的黄鹤楼大壁画进行了联系和比较。本文认为,现代派洋画家在抗战初期大量参与壁画实践,不仅反映了全面危机状态下艺术家国家意识的普遍提升,更折射出当时画坛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的结构性现象:正是由于漫画、版画、摄影、戏剧、电影这类大众文艺媒介占据了抗战宣传的支配性位置,洋画家们才如此重视具备跨媒介特性的壁画,并由此引发画风的突变现象。

  • 标签: 倪贻德 梁锡鸿 何铁华 香港 《抗战》、《建国》壁画 媒介竞争
  • 简介:本文围绕美术学院图书馆如何形成自身的特色资源项目这一论题展开。同时,涉及对瓦尔堡图书馆在艺术—哲学—科学—视觉人文等领域的建设,如何建构自身在艺术与人文研究领域的学术体系的讨论,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作为一个案例,文章介绍了四川美院图书馆在特色资源项目方面的建设情况,对该项目的特色、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图书馆 特色资源项目建设 知识生产
  • 简介:在新的局势之下,一直以来只注重实技基础训练的绘画专业,增加对美术批评的教育可谓迫在眉睫。本文先从艺术与哲学的亲缘关系看美术批评教育对艺术创作者的重要性,接着以比较中韩两国高校绘画学科美术批评教育的现状为出发点,审视美术批评教育缺失引发的后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 标签: 美术教育 批评能力 中韩 绘画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