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运用粒级一标准偏差方法对FJ04孔146cm以上部分进行敏感粒度组分分析与提取,证明选取的敏感粒度组分是本区重要的环境替代性指标,其平均粒径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季风的强弱。获得了东海北部泥质区3ka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东亚季风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演变阶段:①3.1.15kaB.P.为东亚冬季风较弱,中等程度波动阶段,期间也存在几次冬季风加强期;②1.15kaB.P.为东亚冬季风强盛、高频率波动阶段。1.15kaB.P.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此外,3ka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级的变化还记录了11次冬季风增强事件,与全球其他地区的气候记录具有极好的对应关系,但在不同的地区的响应程度不同,说明气候变化存在全球一致性和区域响应的特殊性。

  • 标签: 东海陆架 泥质区 敏感粒度组分 东亚冬季风
  • 简介:气候与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通过对我国气候与环境影响的评估,从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重大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从冰冻圈、生态系统、土地退化、工业、交通、服务业、城市与生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气候影响的利弊分析.进而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对策.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利弊分析 适应与减缓 中国
  • 简介:利用Doppler雷达产品,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对2008年7月25日中国准噶尔盆地南缘冰雹、强降水的雷达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冷槽东南象限的对流不稳定层结中,近低层至地面有中尺度辐合切变线。强风暴的演变可归为"逗点—‘人’字形—螺旋形"3个回波阶段,相应径向速度图上出现"逆风区"、中气旋和辐合区。冰雹的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值超过65dBz6,0dBz回波顶高为5.5km,65dBz回波顶高为3.0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0kg·m^-2增至70kg·m^-2。强降水的雷达回波强度中心值达60dBz,55dBz回波顶高为3.7km6,0dBz回波顶高为2.2km。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由15kg·m^-2增加至55kg·m^-2。Doppler雷达产品对冰雹、强降水天气监测预警具有指示意义。

  • 标签: 逗点回波 “人”字形回波 螺旋形回波 逆风区 中气旋 辐合区
  • 简介:The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isoneofthetypicalsalt-waterintrusionareasinChina,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whichwascloselyrelatedwiththepa-laeoenvironmentevolution.Systematicanalysesofpollen,foraminiferaandgrainsizecom-positionbasedon14Candluminescencedatingfromtwosedimentcoreswereperformedforthepurposeofunderstandingthesalt-waterintrusioninthecoastalplainofLaizhouBayfromtheperspectiveofenvironmentalevolutionsincelatePleistocene.Itcouldbeclassifiedintosevenevolutionstagessince120kaBP:120–85kaBPwasatransitionperiodfromcoldtowarm;85–76kaBPwasaperiodwithwarmandwetclimatehavingswamplakesdevelopedinthelowerreachesoftheWeiheRiver,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76–50kaBPwascharacterizedbygrasslandvegetationandcoarsesedimentsinterrestrialenvironment,whichwastheearlystageofDaliIce-Age;50–24kaBPwasaperiodwithalternateseadepositioninthe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24–10kaBPwasthelatestageofDaliIce-AgewithcoldestperiodofQuaternary,the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wasdrygrasslandandloessdepositionenvironment;10–4kaBPwasanotherwarmandwetclimateperiod,sealevelwashighandregressedat4kaBP;andhasbeenthemodernsedimentaryenvironmentsince4kaBP.Amongthethreewarmstages,including85–76kaBP,50–24kaBPand10–4kaBP,correspondedtolateYangkou,GuangraoandKenliseawatertransgressionrespec-tively.Thedurationofthelatteronein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waslongerthanthatinwestcoastofBohaiSeaandeastcoastofLaizhouBay.Thethreeperiodsofseawatertransgressionformedthefoundationofsalt-waterintrusioninthisarea.

  • 标签: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salt-water INTRUSION late PLEISTOCENE
  • 简介:利用2011—2012年3—5月江西省53个地基GPS观测站数据反演了大气可降水量,探讨了GPS/PWV的精度,分析了江西省春季大气可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在人工增雨作业中的演变等。结果表明:江西省整个春季的水汽主要呈南多北少、西高东低分布,各站的GPS/PWV时间分布变化总体趋势较一致,日变化特征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实际的人工增雨作业中,火箭催化作业前,GPS/PWV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作业后GPS/PWV快速减小,降水随之出现。

  • 标签: GPS/PWV 人影作业 比湿平流 辐合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对2013年7月1—2日辽宁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从大暴雨发生区附近低空急流、干侵入活动和卫星云图演变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前低空急流迅速向低层扩展加强,超低空东南急流迅速加强,为大暴雨发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对流中层干层加强了暴雨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湿度梯度锋区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原因为干冷空气侵入。此次大暴雨形成过程中卫星云图的演变为:暴雨发生前有低湿、高位涡的冷空气向低纬度移动、并不断加强;在雨带维持阶段,强降水区在红外和水汽图像,主要特征有向北、向东北、向东、向东南、向南及向西南疏散的外流丝缕状卷云,同时西北侧不断有小尺度的暗区补充;强降水结束前,从南亚高压脊的北侧动力干带东移,反气旋脊快速扩大,反气旋结构更加松散,强降水区附近副热带西风急流逐渐减弱消失;同时可知强降水发生在强对流云团梯度最大值时段,因此卫星云图特征对强降水发生过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此次辽宁地区大暴雨过程两个强降水中心位于背风坡附近,说明地形抬升对此次对流性强降水的对流加强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 标签: 大暴雨 干侵入 云图演变 地形影响
  • 简介:利用1968-2008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测站的降水量和温度资料,分析亚洲冬季大气动能的时空演变特征,探讨与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特征以及大气动能的变异与我国降水量和温度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亚洲冬季大气动能的主要变异中心在东亚西风急流区,该地区的冬季大气动能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冬季,我国中东部至日本以东到西北太平洋上空大气动能的减弱(增强)与对流层中高层东亚西风急流的减弱(增强)密切相关,并可导致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的偏多(偏少)和我国东北地区温度的偏高(偏低)。青藏高原西南侧大气动能的增强(减弱)则与该地区对流层中高层南亚西风急流的增强(减弱)有关联,并导致冬季我国东南地区降水量的偏多(偏少)和我国广西、贵州和四川一带温度的偏低(偏高)。在冬季,亚洲大气动能的变化可能主要通过影响亚洲西风急流的变化来造成我国冬季气候的变异。

  • 标签: 大气动能 时空变化 降水 温度
  • 简介:利用2008年南京市23个自动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分析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市的热岛中心主要分布在人口和建筑物密集的鼓楼、白下区和建邺区,下关、江宁和浦口等城区气温较低;2008年南京市平均城市热岛强度为1.6℃,四季热岛强度呈秋季、春季、冬季和夏季依次减弱;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居民生活影响较大。南京市热岛效应的逐渐增强,将导致夏季空调使用量的增加,增加能耗对创建低碳城市、建设和谐城市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 标签: 热岛强度 热岛效应 气温 南京
  • 简介:CO2补偿点是作物生长模型中最基本的关键模型参数之一,本文利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1949年前和1949—2005年中国华北地区不同年代冬小麦主要品种的生理生态参数进行大量的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光合作用模型进行拟合,以确定不同年代不同品种冬小麦CO2的补偿点。结果表明:中国华北地区冬小麦CO2补偿点随光强升高而降低,在800μmol·m-2·s-1光量子通量密度条件下,野生麦种CO2补偿点最高,达123.40μmol·mol-1。1949—2005年华北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中泰山1号CO2补偿点最高,达107.07μmol·mol-1;红秃头CO2补偿点最低,为57.25μmol·mol-1;不同品种冬小麦CO2补偿点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差值为49.82μmol·mol-1,说明华北地区冬小麦随品种演变CO2补偿点变化明显。建立了中国华北地区7个典型冬小麦品种包含CO2因子的直角双曲线光合作用模型,确定了不同年代不同品种冬小麦CO2的补偿点,为进一步建立包含CO2直接作用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机理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 标签: CO2补偿点 冬小麦 生理生态参数 作物生长模型
  • 简介:利用DGY孔沉积物的岩性、粒度及孢粉分析资料,探讨了太湖平原碟形洼地沉积物记录的8000年以来植被演化、气候波动,流域地貌环境的演变及其对海平面波动的响应。孢粉记录表明:本区距今8000~5000年木本植被由以落叶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为主变为落叶阔叶乔木和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气候由温和略干转为暖热湿润;距今5000~4000年森林退缩,气候温和偏干;距今4000年左右出现低温事件;距今4000~3000年木本植被以常绿阔叶乔木为主,气候温暖湿润;距今3000年以来木本植被主要为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气候总体温暖湿润,有波动变凉干趋势。岩性、粒度及孢粉记录综合显示本区距今8000~5000年发育漏湖相泥质粉砂,反映流域环境开放、与海连通;距今5000~4000年发育淡水沼泽,未受海水作用,反映水域缩小、流域环境封闭;距今4000~3000年水域扩大,并出现海水倒灌,反映内低外高的碟形洼地已经形成;距今3000年以来,发育湖沼平原,发生数次海水倒灌,反映碟形洼地地貌的进一步发育。

  • 标签: 太湖流域 孢粉 古气候 水域变化 地貌演变
  • 简介:1会议概况2015年12月10—13日,第2届中亚干旱区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环境演变研讨会在德国慕尼黑市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德干旱区生态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CAS)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XIEG)与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TUM)联合承办,会议由中德科学中心、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

  • 标签: 可持续管理 生态系统 环境演变 干旱区 中亚 慕尼黑市
  • 简介:利用湖泊钻孔的孢粉及炭屑分析资料,探讨了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一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孢粉一炭屑记录表明:本区9870—6040cal.aBP,植被是以壳斗科的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的特点;6040—486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由前一阶段的温和略干变为温暖湿润,进入全新世最适宜气候期;4860—2170cal.a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逐渐降低、湿度下降,气候温和干燥,环境整体向着干旱趋势转化,2170cal.aBP左右出现一次明显的干旱事件;2170—1040cal.aBP,森林退缩,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迅速被破坏,演替成以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气候处于转型时期,总体上温和湿润;1040--200cal.aBP,木本植物仅零星分布,可能存在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其中包括较多的农作物,气候温凉稍湿;200cal.aBP以来,湖区周围零星分布有阔叶乔木,松林在远处可能有分布,植被仍是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也有若干变凉干的波动,湖泊富营养化水平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已经对环境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 标签: 安徽 巢湖 湖泊沉积物 全新世 孢粉—炭屑组合 植被演替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整个建筑行业中,土木工程作为关键环节,有效的施工管理对于确保工程质量、提高施工效率以及促进建筑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背景,本文深入研究了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施工管理策略。

  • 标签: 现代理念 土木工程 施工管理
  • 简介:土壤碳氮比值(C/N)是衡量土壤C、N营养平衡状况的指标,它的演变趋势对土壤碳、氮循环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分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分析了张家港市自1980~2004年土壤C/N值的时空演变及其对土壤碳、氮循环的意义。结果表明,张家港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总体上明显提高,土壤C/N值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南部的人为土区土壤C/N降低,其中普通铁聚水耕人为土降低显著(p〈0.001),平均降低0.85个单位,北部雏形土区C/N亦呈降低趋势,但无显著性(p〉0.05)。在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提高的同时,C/N的降低提高了微生物活性,加快有机质和有机氮的分解矿化,土壤固定有机碳能力降低,并释放更多的无机氮,氮素流失的可能性增加,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注意提高土壤碳素投入和降低氮素投入,如大力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减少无机氮肥,以保持土壤碳氮平衡及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 标签: 时空演变 C/N 碳循环 氮循环 张家港市
  • 简介:在对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5个钻遇基岩的晚新生代钻孔的地层、岩性、粒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岩心剖面中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和外来植物桫椤孢子化石的分布特征,阐述该区新近纪晚期以来沉积地貌环境演变过程,从而为长江演化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结果显示,新近纪沉积物为粗细混杂的洪积扇相,缺乏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反映了此时研究区古地势东西高差显著,沉积物具近源、快速堆积的特征。早更新世古地势高差明显减小,沉降中心西移,但沉积物仍然粗细混杂,湿生、水生植物花粉少见,反映该区具山间盆地较封闭的区域性小流域特征;中更新世沉积物粒度普遍较细,蕨类孢子含量增多,湿生、水生植物花粉普遍出现,并零星出现桫椤孢子,反映研究区具开放、平坦的冲积平原特征;晚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物中湿生、水生植物花粉丰富,蕨类孢子含量显著增多,桫椤孢子普遍出现,表明研究区古海拔高度进一步下降,已演变为滨海—河口沉积环境。上述沉积地貌环境演变过程显示,研究区新近纪和早更新世古地势较高,沉积物物源以本地为主,直到中更新世以来才成为能够接受外来物源的低地,这是利用研究区晚新生代沉积物进行物源分析和长江演化研究时必需要注意的。

  • 标签: 湿生植物花粉 水生植物花粉 桫椤孢子 古地势 物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