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是较好的生化标志物,在缺血性脑卒中表达升高。本文就近年来IMA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缺血修饰白蛋白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血管病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60患者进行头颅MRI、MRA、血压、血脂、血糖等多项检查,分析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血管病特点以及预后等情况。结果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49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41例患者有后循环范围内大小不同的梗死病灶,19例患者仅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中6例有后循环系统阵发性发作TIA表现,未发现影像学异常病灶;在这些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眩晕、肢体轻瘫、麻木、行走不稳、轻度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等情况,危险因素多表现为年龄较大、高脂血症、颈动脉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要及时通过头颅MRI、MRA、颈动脉B超等方法进行检测确诊,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早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 标签: 后循环缺血 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系统随机化法将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远程缺血预适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结果、NIHSS评分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NIHSS评分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新发梗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梗死体积缩小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不仅可以减少新发梗死发生率、促进梗死体积的缩小,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远程缺血预适应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运用全方位护理对缺血性肠病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护理意愿将300例患者平均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150例患者采用全方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150例患者经全方位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2.66%;对照组150例患者经常规护理后治疗总有效率为76.66%,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肠病患者运用全方位护理,护理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提升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缺血性肠病 患者满意度 常规护理 全方位护理
  • 简介:摘要进展性卒中患者往往于住院期间出现病情加重,且临床治愈率低,故由此所引发的医疗纠纷较多。明确SIP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进展性卒中 危险因素 老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文关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给予人文关怀,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护理,比较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改变,统计两组间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操作技术评分来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人文护理前后SAS评分分别为53.6±5.2与36.1±4.0,前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基础护理前后SAS评分分别为54.8±4.4与51.3±3.2,两组间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健康教育、服务态度、操作技术评分为24.5±9.9、22.7±5.6、23.6±1.2与19.8±5.4、16.9±2.6、18.4±2.6,两组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文护理能够明显改善TIA患者焦虑心理状态,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人文关怀 焦虑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脑缺血损伤是一种多见病,其病理机制复杂,治疗药物效果层次不齐,也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对基于抗炎机制的中西药治疗机制进行详细阐述,彻底深入了解脑缺血抗炎药物,为临床用药提供基础。

  • 标签: 脑缺血 抗炎药物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e-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本症不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并且是新生儿期后病残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 标签: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极化液在心肌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心肌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阿斯匹林肠溶片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极化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电图的ST段治疗总有效率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极化液在心肌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极化液 心肌缺血 左室射血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与整理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随机抽选于2016年8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的1200例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根据就诊登记顺序分为两组。研究组(n=600)应用阿司匹林+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照组(n=600)应用阿司匹林+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分析与对比两组的用药有效性、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的用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用药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临床对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仅可达到协同增效的效果,还可改善心肌缺血状态,降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老年无痛性心肌缺血 阿司匹林 美托洛尔 阿托伐他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监测结果对老年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34例老年心肌缺血患者临床资料,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仪检测患者相关指标;分析心电图监测结果。结果134例老年心肌缺血患者在24小时内共发作1400次心肌缺血,其中SMI有900次(64.29%),SYMI有500次(35.71%)。SMI患者临床指标优于SYMI患者,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态心电监测结果可真实反应老年心肌缺血患者实际情况,为临床诊治心肌缺血提供了新的契机。

  • 标签: 老年心肌缺血 心电图 监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内科治疗。方法选取临床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缺血性结肠炎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经治疗28例在7日内症状缓解,体征消失并出院,2例20日好转出院。结论提高对本病认识,尽早诊断,积极行内科治疗,一般经内科积极治疗,大都预后良好。

  • 标签: 缺血性结肠炎 内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与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在2017年1月—2017年8月所收治的5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型整理以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13.79%属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2.41%属于小动脉闭塞型;17.24%属于心源性脑栓塞型;25.86%属于其他明确病因型;20.68%不明确病因型。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吸烟属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键危险因素,在其中也属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吸烟属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及时对于患者对症治疗。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病因分型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接收的冠心病患者147例,依据年龄差异将其分成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均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并对比2组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情况。结果老年组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SMT阵次发作情况及心律失常各项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青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以无症状心肌缺血特征为主,易并发心律失常,临床应加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重视。

  • 标签: 冠心病 无症状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由此提高该病的认识度。方法将我院104年9月~2015年9收治的缺血性卒中合并颈动脉患者43例(研究组)和通气收治的单纯脑梗死患者27例(对照组)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研究分析所有活动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血脂、临床神经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影像学特点以及纤维蛋白等各方面。结果对比发现,研究组患者血压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同时血糖异常患者数量较多,与此同时卒中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率较高,合并颅内主干血管下载较多,观察患者影像学资料,可发现分水岭梗死与多发性梗死的概率较大,容易发展成为脑梗死,与此同时该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评分相对较差,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应当排除合并颈动脉狭窄,针对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实行个体化治疗模式,调节并控制患者血压和血糖水平,控制斑块,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樟柳碱注治疗对缺血性视眼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缺血性眼病患者38例临床治疗前后视力比较眼光和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治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9.47%。治疗过程中无复方樟柳碱所产后的不良反应。结论复方樟柳碱(CA)在治疗缺血性眼病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的物效药物。

  • 标签: 复方樟柳碱 缺血性眼病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手段综合在缺血性脑中风中的运用。方法随机将32例缺血性脑中风分为观察组(采用中医手段)和对照组(采用西医手段),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ADL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更有利于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中医综合治疗 西医综合治疗 缺血性脑中风 神经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