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6 个结果
  • 简介:北周武帝灭佛,使魏晋时期迅速发展的佛教遭受重创。经过隋文帝、炀帝的努力,佛教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山西的佛寺也在这一时期恢复并迅速发展。山西佛寺受当时政治、地理、交通、社会、统治者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呈现出分布广泛、分布均匀、各有特点且内部差异明显的特征。

  • 标签: 山西 佛寺分布
  • 简介:道教与地理学联系之广、结合程度之密切在其他宗教极为罕见,可从道教的地理学、地理学的道教、道教与地理学三个不同的视角辨析道教地理学。相对于其他视角,道教的地理学是道教地理学最具特色部分。

  • 标签: 人文地理 道教 道教地理学 古代科技 地理学
  • 简介:以五台山为代表,唐代河东地区佛教发展迅速,境内旧存和新建佛寺众多,寺院林立,各州县均有佛寺分布。受自然条件限制,在经济、政治、交通、人口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之下,佛寺分布呈现不同特点,密集程度不一。对于佛寺分布的研究,可以认识唐代河东地区佛教的发展情况。

  • 标签: 唐代 河东佛寺 分布特点 影响因素
  • 简介:本文根据有关资料,对隋唐时期的佛教僧人在湖南地区的分布做了考述,指出这一时期在湖南活动的高僧达数十人,他们分属于天台、律、净土、禅四宗;活动地域比较集中在泗水下游及湘水中游的衡、潭、岳、朗、澧五州。天台宗活动最早,律、净二宗只盛于唐中后期,会昌灭佛以后,唯有禅宗为盛。

  • 标签: 《宋高僧传》 隋唐时期 天台宗 柳宗元 全唐文 南岳衡山
  • 简介:本文试从宗教地理学的学科进展史、传统研究范畴和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入手,论述了该学科的研究现状及研究主题。认为宗教地理的研究包括传统的人文地理学方面和新的文化地理学、社会学及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其主要研究课题有宗教与空间、宗教与神圣空间、宗教构成要素与地理环境及新的宗教与生态等方面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的研究倾向。

  • 标签: 宗教地理学 研究内容 发展动态 学科建设 宗教构成要素 地理环境
  • 简介:地处四川新津县境内的老君山属于早期道教的圣地,而且至今仍是颇有名气的道教名山。从清末到民国,山上的道观与一个被通称为"刘门"或"刘门教"的团体密切相关。刘门源于儒家学者刘沅(1768—1856)的思想体系与修炼方法,后逐渐发展为带有宗教色彩、提倡教育并开展慈善活动的民间团体。在刘门的倡导和支持下,老子曾隐居此山的古老传说便成为老君山在宗教地理中享有崇高地位之主要依据。

  • 标签: 老君山 刘门 老子 道教圣地 天社山志
  • 简介:佛教教育有二种模式。一是师徒相接的口口相传教育方式;二是学校课堂知识讲解的教育方式。近现代中国佛教教育模式,以佛学院课堂授课为主,成果累累,培养了许多有用的增才。能够适合时代,与时代同步的增才却唯数甚少。对此,作者分析了现代中国佛教教育培养出来的六种人才的情况,指出唯有“不为财色名利的僧人才拟合标准,只是在普度众生方面略有不足”。但是以离开教界行居士护法方向的人才,弘法最得力。所以,现代中国佛教教育,应把居士教育纳入其内,内外并弘,正法久住,实现人间净土

  • 标签: 佛教教育 居士佛教 佛学院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 佛教界
  • 简介: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来,大多数维吾尔族宗教上层人士都充当经堂教育的导师,他们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使经堂教育活动更容易为维吾尔族群众所接受。大量的宗教财产被用于经堂教育事业,表现在与清真寺和经文学校分用宗教税"乌守尔"(Osur)、"扎卡提"(Zakat)和"瓦合甫"(wahpa)。[1]在这股办学的热潮中,穆斯林原本给清真寺捐的财产此时转而直接捐助给经堂教育

  • 标签: 经堂教育 上层人士 经堂语 《古兰经》 分用 维吾尔语
  • 简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神学院校当然也不例外。但是,近代以来,随着所谓反传统之潮流的兴起,尊师重教之风渐颓,学生与教师相轩轾。神学院、教会的成员同社会上的人一样,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人格矛盾、人格分裂、双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包括神学教育在内的基督教宗教教育,不应回避这种现象,而应对此作多方位的分析,尝试用《圣经》和神学的观点和方法作观察和回应。神学教育中应重视人格塑造,是解决

  • 标签: 神学教育 人格分裂 人格塑造 双重人格 宗教教育 人格矛盾
  • 简介: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孩子三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是个性独立与自信的培养。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品格。家境好的孩子很小时就让他们睡自己的房间;家境不太富裕的家庭,也想方设法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我拜访过一个有8个儿子、2个女儿的大家庭。夫妻俩长年在非洲加纳帮助语言教学,两年前才回到美国。因为买不起更大的房子,

  • 标签: 美国 素质教育 个性独立 个性品格 语言教学 孩子
  • 简介:生活在清末、民国与社会主义中国的能海法师,经历了中国佛教由衰微到复兴再到新生的整个历程。他的教育思想,曾在清末居士佛教兴起与民国庙产兴学之风的双重影响下犹豫徘徊。最终,他选择了“以丛林为学校,以僧众为学僧,以执事为教员,以清规为章程,以寺产为经费”的复古式僧伽教育,同时又吸收社会教育的一些先进理念。他的这一佛教教育模式,正在为现代佛教教育所广泛采用。

  • 标签: 能海 佛教教育 复古式教育 现代教育
  • 简介:济南市清真南大寺,改选后的新寺管会教务组,抓了海里凡的经堂教学工作。寺内10名海里凡原按经堂式教授不同课程,其中念《古兰经》、《伟嘎业》的各一名,学《连五本》的有三名,还有学《阿拉伯语读本》和《亥帖》的,程度参差不齐。原先每早“帮答”拜后在阿訇居室内授课个半小时,其他时间,就各自安排,以致有两名海里凡一年多还没学完《连五本》,也有的躺

  • 标签: 经堂教育 清真南大寺 伟嘎业 《古兰经》 南寺 教学工作
  • 简介:佛教教育问题,是中国佛教能否健康发展的大事,也是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课题。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多次表示:“大力培养合格僧才,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关于如何推进佛教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论在教内教外。都被时常提起,也有不少好的建议。笔者曾接受过佛教教育,多年来一直兼职几个地区的多所佛学院教学工作,对佛教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些想法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 标签: 上海 佛教教育 僧才 人才建设 佛教事业 教育模式
  • 简介: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少数民族教育铺垫了坚实的基础。政策的特殊优惠,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如果站在新时代、新的起点线上去审视,面临的现实是: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既是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正如人们常说的:“机遇与挑战共存”。第二,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差距更加凸现,正如人们所说:“差距越拉越大”。第三,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教育设施也有很大的差别。正如人们说的:“穷富不均”。因此,我们必须有全局的观念,站在时代的前沿展开民族教育工作,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等等,从而不断缩小先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

  • 标签: 少数民族教育 欠发达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教育工作 教育经费 东中部地区
  • 简介:曾经有位施主问过戒嗔。向佛祖许愿会成功吗?对于这个问题,戒嗔觉得很难回答。虽然施主们觉得如果诚心拜佛,外加自己足够努力,愿望自然会实现,可事实上,如果许愿不切实际,那么即便烧再多的香、用再多的心思,一样很难达成心愿。

  • 标签: 教育专家 儿童 人生信念 进取心 平和心
  • 简介: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师(1861—1940)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综观印光大师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崇高的声望和地位.是与其自身所具备的高尚的道德品格、精深渊博的佛学以及卓越超群的佛法修持成就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对弟子们施教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教育方法得以确立和体现出来的。

  • 标签: 印光大师 教育方法 中国近现代 道德品格 施教过程 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