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王国维并不主张“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亦未受王国维之影响。“以美育代宗教”之大背景是“五四”时期的反宗教运动。此口号是为数众多的“取代论”中之一,其理论根基则是清末民初蔚为大潮的“唯科学主义”。今日,重视、提倡并落实美育,乃当务之急,“以美育代宗教”却大可不必。尤其在主张和谐、宽容之时,就更不必如此了。

  • 标签: “美育代宗教” 蔡元培 五四运动 唯科学主义
  • 简介:人的宗教情结的产生除经济、社会等方面原因外,还应从人的需要层面加以思考。分析宗教情结与人的物质、精神需要之间的联系,探究人的宗教情结的需要动因,将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宗教现象。

  • 标签: 宗教情结 需要 动因
  • 简介:15世纪末至16世纪是西欧各国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在封建社会解体的同时,资本主义已经前发并逐渐发展起来,文艺复兴迎来了思想解放和科学艺术的繁荣,打破了中世纪文化专制的禁烟;绕过非洲前往东方的新航道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使国际市场急剧扩大,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转向了大西洋沿岸;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方兴未艾,封建神权统治的中心——罗马天主教会的地位已发发可危。就在这个历史转折的时刻,一个旨在强化专制工权,顺应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扩大“圈地”的要求,自上而下推行的英国宗教改革发生了。一、宗教改革前的英国教会基督教约在公元6世纪末,“七国时期”(Heptarchy)传入英国。当时的不列颠岛正遭受盎格鲁─

  • 标签: 亨利八世 宗教仪式 英国教会 资产阶级 罗马天主教会 罗马教廷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的宗教观从初探、深入走向成熟完善。关于宗教的根源,列宁提出"恐惧创造神",并指出解除经济奴役和政治压迫,消除让人捉摸不定的恐惧才能消除宗教的源头。列宁从批判的角度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认为其在俄国有精神麻醉和维护压迫统治的作用。关于无产阶级对宗教的态度:列宁认为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但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不是私人的事情。要与宗教进行思想斗争,而不是行政强制;反对将反宗教斗争放在首位,忽视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任务;着手于触动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而非向宗教盲目宣战。列宁的宗教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避免了宗教政策"右"的软弱和"左"的生硬,对当代中国有启示作用。

  • 标签: 列宁 宗教观 无产阶级政党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0-26
  • 简介:高句丽的原始宗教文化是指佛教、道教传人之前保留在高句丽社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原始性文化形态,这种原始宗教文化主要包括祭祀文化、巫史文化、禁忌习俗等内容,它接受了中华上古三代文化的影响,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而影响着高句丽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 标签: 高句丽民族 原始宗教文化 民族特色
  • 简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中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整体恶化趋势仍在延续的状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不只是由近现代工业飞跃式发展而引起的孤立性问题,而是与某些世界观、价值观和知识体系有着深刻联系的。在当代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宗教文化能够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种宗教关于仁爱万物、泽被草木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描述等等,都表现出深刻的生态意识,促进着宗教活动的生态保护实践,并对树立和强化人们的生态保护理念具有积极启示意义。

  • 标签: 宗教文化 生态环境 和谐
  • 简介:本文从宗教和精神性定义的历史出发,梳理了两个概念的形成、发展,指出了定义两者的困难和挑战,从不同维度论述了如何定义两个概念,论述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并且指出要关注两个概念的社会维度以及文化影响,最后提出定义两个概念的三种方法,并且指出近年来逐渐出现的一些相关的研究问题。

  • 标签: 宗教 精神性 社会维度 文化
  • 简介:中国的宗教雕塑扎根于深厚的人文土壤之中,以一种独特的风采发展着传统的宗教信仰。中国的宗教信仰并不同于古希腊注重思考“人”与“神”的关系,而是注重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宗教雕塑 传统 宗教信仰 “神” 古希腊 中国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4-15
  • 简介:今日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环境问题却日益严重.无情的事实说明,环境危机与人类的精神危机紧密相连.人类需要从宗教的视野重新考察自己的世界观和伦理.因为,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宗教都主导着人类看待自然的基本态度.而且,宗教具有道德力量,可以促使人类尊重自然,为生态保护提供精神动力.当前世界各种宗教正在对环境危机做出积极反应,宗教与生态学之间的对话日益扩展.

  • 标签: 宗教生态学 环境危机 世界观 伦理道德
  • 简介:托马斯.哈代一生创作了近千首诗歌,题材广泛,其中有不少与宗教有关。哈代在诗歌中对上帝时而怀念,时而怀疑,时而反叛,时而失望。本文试图分析哈代诗歌中蕴含的复杂的宗教思想并探索其原因。

  • 标签: 哈代 诗歌 宗教
  • 简介:本文以先秦时的历史文献为事实根据,考察了先秦时期婚姻规范的宗教性,并从婚姻目的、婚姻成立条件、婚姻终止条件和婚姻关系这四个方面作了充分的考证和论述。

  • 标签: 先秦时期 婚姻规范 宗教性 承嗣敬祖
  • 简介:  慈灯寺为小召的属庙,俗称"五塔寺",是一处藏传佛教的寺院.公元1727年(雍正五年)小召喇嘛人京向朝廷呈请批准建立此寺庙.公元1732年(雍正十年)由清廷赐名"慈灯寺".如今仅存山门和金刚座舍利宝塔,金刚座舍利宝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3月,为配合呼和浩特市小召广场建设,呼和浩特市文物管理处对慈灯寺其它遗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现就慈灯寺的宗教涵义及其它相关问题作如下考释,望就教于方家.……

  • 标签: 宗教涵义 慈灯寺宗教 涵义考释
  •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从宗教批判起步的。这不仅是因为在他们的时代宗教反思很流行,更是因为思想的内在必然性;同样由于这种内在必然性,他们也受惠于同时代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们。从思想内容来看,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核心概念"拜物教"生根于宗教之中,从宗教中吸取了日后得以从事经济分析的养料和思想框架。而恩格斯则在其持续一生的《圣经》研究中继续推进了马克思对宗教与自由之关系的看法,表明了宗教内部富有革命性的张力,从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宗教 拜物教 《圣经》
  • 简介:莎士比亚剧作的伦理道德观是莎学研究中重要的论题,笔者从善恶论、禁欲观、人生观、秩序观四个角度分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伦理观,论述其对于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继承和对人文主义的弘扬。

  • 标签: 人文主义 基督教 禁欲 伦理观
  • 简介:徐訏是一位颇具宗教情感和宗教情怀的作家,他的小说因以世俗爱情传奇来追寻超世俗的情感灵智、追问生命的形而上、探讨神性与哲理而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风萧萧》是其代表作品,它关注人生的偶然性,强调命运与轮回,把宗教之爱和虚无感、宿命感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宗教意义。

  • 标签: 徐訏 宗教之爱 虚无宿命
  • 简介:翻检五四时期的一些报刊,笔者发现,在当时的马克思主义论者中,讨论宗教问题最频繁的大概要数陈独秀.

  • 标签: 宗教思想 散议 议陈独秀
  • 简介:宗教与艺术原本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他们却有时结合在一起,形成密切的联系。藏族宗教艺术即是集宗教与艺术于一体的产物,它对藏族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该文在介绍藏族宗教艺术内涵的基础上,就宗教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作了初步分析。

  • 标签: 藏族 宗教 艺术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