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代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变局,与此同时,民族主义话语不断兴盛,并努力抵制殖民主义话语。"中华法系"学说是民族主义彰显的一个结果,也是民族国家话语建构工程之一部分。作为"民族历史"乃至"民族未来"想象的一部分,其在某种程度上为民族统一提供了合法化契机。伴随民族主义话语的发展,"中华法系"学说大致历经"支那法系"、"中国法系"、"中华法系"三阶段。国外相关学说对"中华法系"学说的演进有明显影响,其中尤以穗积陈重与威格摩尔的法系学说影响最大。在引进国外学说时,原著中的思想、意义常常在新的时空环境下发生流变,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建构之目的。"中华法系"学说在研究模式上的偏重历史研究的趋向,也同样服务于民族建构之目的。在引进国外学说的过程中,殖民主义话语却也悄然流入"中华法系"学说的文本中。但最终在某些时期,民族主义话语战胜了殖民主义话语,在一个现代中国民族国家中,"中华法系"已成为了民族历史想象的一部分。

  • 标签: 中华法系 民族主义 话语实践
  • 简介:我国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有一亿多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民族地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民族和谐至关重要。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族和谐 民族地区和谐社会 少数民族聚居区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民族自治地方
  • 简介: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发展我国民族关系的认识前提。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影响的关系。民族关系的内容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制约,也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相联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性质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本质特征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应然”状态。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实然”状况到“应然”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不断的构建过程。

  • 标签: 社会主义 民族关系 本质特征
  • 简介:邓小平民族思想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指针。邓小平民族思想孕育于20世纪50年代,在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民族思想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邓小平民族思想,不难发现,邓小平总是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国的民族问题,他继承了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的基本思想,强调汉族和各少数民族要树立祖国观,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邓小平强调国家要加强对全体国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 标签: 爱国主义教育 民族思想 邓小平 “多元一体” 民族问题 中华民族
  • 简介: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引发的冲突已成为当前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从历史比较的视角、建构主义的视角、现实主义的视角和浪漫主义的视角四种不同的角度,对当代民族主义新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功能及其特点作出分析.各种视角得出的结论虽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但对我们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冷战后 民族主义 新浪潮 不同视角
  • 简介:于右任是从三秦大地走出的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立足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于右任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的研究实践,着重就其爱国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发展轨迹、实践体现及重大历史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国民党元老和左派人物的于右任之所以能够得到华夏儿女景仰传颂的真谛。

  • 标签: 于右任 爱国主义 民族观 发展研究
  • 简介:由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尹晓煌与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中心主任何成洲教授主编的《全球化与跨国民族主义经典文论》一书,于2014年4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球化和跨国民族主义研究是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书所选译的西方当代学术名流论文,尽管视角各异,但共同之处在于对全球化语境下移民和流散人口的关注。

  • 标签: 南京大学出版社 民族主义研究 全球化时代 文论 霍普金斯大学 全球化语境
  • 简介:基督教在華傳教與中國民族主義的碰撞  ,民族民族主義及其在中國的狀況,在基督教跟中國的民族主義所發生的碰撞中

  • 标签: 中国民族主义 关系管窥 基督教关系
  • 简介:<正>党的十三大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我国现在的历史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教育的特点和任务,使其更好地适应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建设的步伐,是民族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仅就四川当前民族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 标签: 民族教育工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四川民族地区 普及义务教育 教商 初中教育
  • 简介: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与经济民族主义──庞中英由于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发生的巨大变革,竞争力(Competitiveness)问题成为近几年国际性的各门社会科学、新闻媒介、产业部门和政府机构甚至社会各界关注的理论和政策焦点,成为冷战结束后一种非常值得关注的重...

  • 标签: 国际竞争力 经济民族主义 微观竞争力 民族国家 国际关系 地缘经济学
  • 简介:宗教民族主义在亚洲许多国家独立之前和之后都出现过。在斯里兰卡和缅甸,它表现为佛教的民族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也就是亚洲殖民地国家独立浪潮涌现之前,宗教民族主义经历了一个逐步世俗化过程。造成世俗化社会原因,在于殖民地社会中广大人民与宗主国之间矛盾尖锐,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日益明朗化。种族、文化、宗教的差异,最后都归结为经济矛盾。以宗教为旗帜的民族斗争也就转化为世俗的反殖民主义的政治斗争。

  • 标签: 宗教民族主义 佛教 缅甸人 东南亚 民族主义运动 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 简介: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民族区域的关系,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创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重要政治优势,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实践中,要坚持落实自治依法治国.

  • 标签: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民主政治 民族区域自治
  • 简介:抗战前十年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十年建设期,也是抗战力量的积蓄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九一八"、"一二八"事件之后,国难日亟,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体育民众化"思想得到广大体育界人士的青睐,进而实现全民的、大众的体育,以图强国自卫、复兴民族成为国人的基本认同。尽管"体育民众化"最终不过"黄粱一梦",但其在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史上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 标签: 抗战前十年 民族主义 体育民众化
  • 简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并在现代化建设中日益凸显和丰富起来的新型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回归和创新形态,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顶层规范,对于凝聚和形成全国人民的价值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弘扬'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以此形成各族人民面向未来、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将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创造优良的思想环境和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地区 建设
  • 简介:近来,源于领土争端的民族主义浪潮在中国、日本、韩国以及越南、菲律宾等东亚国家兴起。各国之间激烈竞争,不仅是为了在领土、资源或历史等问题上获得利益和公正更重要的是为了追求国家尊严和国际地位。中国崛起引起的地区权力结构的变化以及各国政府与民众互动关系的变化,是激发这一波东亚民族主义的国际和国内原因。从国际上看,美国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中渔利,但美国并不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一些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疑惧确实在加深,同时对美国也心存疑虑。从各国国内看,日本和菲律宾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源于政治精英的煽动,越南和中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源于民众的自发情绪,韩国的民族主义则同时受到大众和精英的推动。在东亚地区,民众的力量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因而各国面临的主要挑战将是大众民族主义对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冲击。中国要妥善应对周边关系中的民族主义因素,对内应该培养开明的国家利益观和冷静、理性的外交观,对外应该提倡建立互利、互敬的地区秩序。

  • 标签: 民族主义 周边关系 领土争端 中国外交
  • 简介:于右任是从三秦大地走出的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我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立足近年来众多学者对于右任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的研究实践,着重就其爱国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发展轨迹、实践体现及重大历史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作为国民党元老和左派人物的于右任之所以能够得到华夏儿女景仰传颂的真谛。

  • 标签: 于右任 爱国主义 民族观 发展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对道德本质、道德的来源、社会主义道德的概念理清,思考社会主义道德核心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层面的体现,得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追求,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和中华民族素养建设的指引作用。

  • 标签: 公民 社会主义道德 马克思主义政党
  • 简介:摘要:自从印人党2014年上台后,有着强烈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莫迪政府不断在全印大力推行印度教,无论是《公民身份法》或是重建“阿约提亚寺庙”,莫迪的一举一动无不表明他试图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宗教”来重构印度民族认同,实现伟大的印度梦 ,全力追求印度从平衡之国(balancing power)向领导之国(leading power)转变。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强势崛起也对印度的外交政策产生巨大的影响,从2017年的洞朗对峙,到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流血事件,中印关系已经处于历史的冰点,并且很有可能是未来中印对双方定位的转折点。印度教民族主义不仅政治上对华强硬,目前还有从经济上持续对华强硬的趋势,这无疑会进一步恶化中印本就脆弱的经济关系,推动中印向着南亚地缘政治斗争的方向发展。

  • 标签: ,印度教 中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