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4 个结果
  • 简介:设计了45°入射反中波透长波分束膜系,并进行了误差仿真分析。选用“Ge+ZnS”和“ZnS+YF3”两组高、低折射率材料,采用离子辅助电子束蒸发技术,经过大量镀制实验与工艺改进,解决了薄膜应力累积、不牢固、波长易偏移等问题,获得了45°入射中波红外3.7~4.8μm波段反射率R998%,长波红外7.7~10.3μm波段透过率T≥95%、光学性能良好反中波透长波红外分束膜。镀膜样品一次性通过了GJB2485-1995规定高低温及附着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膜层致密性和附着力良好。

  • 标签: 红外 分束膜 离子辅助沉积 环境试验
  • 简介:阐述了光电平台内框架减振必要性,对一种六自由度内框架减振系统进行了模型简化,并使用拉格朗日动力学理论对该系统进行控制方程推导。系统控制方程表明,当被隔振系统质心与隔振器几何中心重合时,系统是解耦。扫频振动仿真分析表明该内减振系统能够隔离20Hz以上中高频振动,该内减振系统设计合理。

  • 标签: 光电平台 内框架减振 控制方程 解耦 扫频
  • 简介:介绍了实现出射白光发光二极管几种方法,包括波长转化产生白光,多有源区级联合成白光以及单个有源区直接出射白光.并从芯片结构、材料选取、白光形成机理以及器件性能等四个方面对这几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指出了实现直接出射白光发光二极管存在问题及今后研究重点.

  • 标签: 白光发光二极管 波长转换 有源区级联 单有源区
  • 简介:采用多环架稳定机栽光电吊舱,需要科学准确地估算各环架伺服控制电机力矩,选择满足控制精度和安装要求控制电机。通过分析各种扰动作用途径和多环架结构抑制效果,估算系统实现指标所需要加速度、速度,综合出各环架控制电机应有的力矩。得到数据可用于吊舱系统性能实现和小型化设计。

  • 标签: 伺服控制 多环架 几何约束耦合 摩擦耦合 力矩估算
  • 简介:为提高布里渊时域分析传感精度,探寻一种相同条件下传感更为稳定、精确传感光纤,通过实验得到一种布里渊频移与温度拟合线性度约为1传感光纤。理论上分析了布里渊散射谱线宽度对温度传感测量精度影响机制,在布里渊时域分析系统实验中分别以普通单模光纤与非零色散位移光纤(G.655)为传感光纤,测出在一定温度变化范围内标定点布里渊散射谱线宽度和频移值。实验结果表明,非零色散位移光纤布里渊散射谱线宽度随温度变化比较稳定,具有较高传感精度。因此以G.655光纤为传感光纤更利于长距离监测场传感精度提高。

  • 标签: 布里渊散射 布里渊光谱线宽 布里渊时域分析 非零色散位移光纤 传感精度
  • 简介:舰船尾流激光探测是一种新鱼雷制导手段。水体后向散射光信号是舰船尾流后向散射光信号检测常见干扰,由于其在频域十分接近且信号强度大于尾流信号,因此难以用传统方法提取有用尾流信号。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盲源分离处理方法,将核独立成分分析技术应用于舰船尾流后向散射光信号提取。介绍了核独立成分分析基本原理和具体算法,进行了仿真计算,并与传统独立成分分析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盲源信号分离中,基于核空间独立成分分析与其他独立成分分析算法相比更具有准确性。最后应用该方法对海上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出了舰船尾流信号,取得了良好效果,验证了该算法有效性。

  • 标签: 舰船尾流 后向散射 激光水下探测 核独立成分分析
  • 简介:针对激光陀螺惯导温度补偿,将影响激光陀螺零偏各种可能变量作为零偏补偿状态变量,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挑选出对零偏贡献较大显著变量,建立精准数学物理模型,并对实测激光陀螺进行温度补偿建模。结果表明,温度变化率以及与温度交叉积对温度补偿模型影响不显著,得到温度补偿模型可以对陀螺零偏进行实时补偿,提高了陀螺精度。

  • 标签: 激光惯导 激光陀螺 温度补偿 逐步回归分析
  • 简介:主要研究了环形腔体微小形变对光束稳定性影响。首先基于环形腔内光线传播傍轴矩阵建立了光束在腔内循环稳定条件,然后基于几何模型分析了腔形微变与稳定性参数相关性。分别在弧矢面和子午面上特定模拟仿真表明,对于初始结构满足稳定条件正矩形腔,腔体微小形变和反射镜微小偏转都不会导致光束发散,光束传播依然满足稳定条件|A+D|〈2。

  • 标签: 环形腔 传播矩阵 微小形变 稳定性分析
  • 简介:分析了水下超广角成像光学系统设计特点。基于鱼眼镜头结构,设计了相对孔径为1/2,水下全视场为105°,焦距为6.8mm,光谱响应范围为可见光波段,采用同心球面罩水下光学系统。该系统在空气中全视场MTF在空间频率40lp/mm时均高于0.8;在水中时,在40lp/mm时,均高于0.4,能够满足水下光学系统对整个半球空域海空目标成像要求。

  • 标签: 水下光学系统 超广角 光学设计 畸变 传递函数
  • 简介:针对复杂海面环境下舰船目标检测,分析了高阶分形特征缝隙在纹理分类中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形维与缝隙目标检测新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海面舰船目标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纹理分形维与缝隙特征进行海面舰船目标检测,可以取得较单一分形维检测更高准确率。

  • 标签: 纹理 高阶分形特征 缝隙 目标检测
  • 简介:传统车载激光惯导算法验证方式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算法性能评估结果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较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基于实验室半物理仿真平台激光惯导算法验证方法,并搭建了该仿真平台。研究表明,基于实验室半物理仿真平台激光惯导算法验证方法相比传统算法验证方法具有快捷、简单、准确、客观等诸多优点。

  • 标签: 激光惯导 算法验证 实验室半物理仿真平台
  • 简介:针对一种折反式光学系统相机遇到消杂光问题,根据杂光计算结果对相机进行了消杂光设计,通过试验对杂光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吻合,验证了消杂光设计正确性。进行消杂光设计后,相机杂光系数满足设计指标要求,有效地减小了杂光对图像质量影响。

  • 标签: 折反式光学系统 杂光 光线追迹 图像质量
  • 简介:利用激光高亮度、高方向性和液晶空间光调制器光强可调制特性和旋光特性,提出了一种新激光立体显示方法。阐述了该方法基本原理,设计了相应实验系统,获得了较为满意立体显示效果。由于该立体显示方法采用全电子时序控制,无需复杂机械扫描控制,系统结构简单,程序可控性好,在长景深、大屏幕立体显示领域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 标签: 激光显示 空间光调制 双液晶系统 立体显示
  • 简介:大气能见度高精度、实时性探测对军事装备及军事活动起着重要作用。针对军事装备对能见度测量实时、精确、仪器便携、功耗低、无合作目标的特殊要求,根据激光后向散射理论,研究了舰用探测大气能见度激光雷达样机原理、系统组成及其软件实现,并进行了外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样机误差在±20%以内。

  • 标签: 激光雷达 能见度 后向散射 消光系数
  • 简介:研讨激光测距仪信噪比和激光发散角如何选取最佳值问题.如果信噪比为SNR,激光发散角为θt,则取SNRθt2最小时信噪比和激光发散角为最佳值.

  • 标签: 最佳值 信噪比 激光发散角 激光测距仪
  • 简介:针对目前红警系统多站被动交会测距误差分析过程中,存在几何关系复杂、数学推导繁琐缺点,提出一种多站被动测距单项误差解析及总体精度判定方法。该方法基于平面投影几何关系,对测距单项误差逐一进行推导,得到相应解析表达,几何关系直观、物理意义明确。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单项误差对总体精度影响,发现方位角误差是测距误差主要来源,讨论了双站及三站被动测距相对误差分布特点与规律。

  • 标签: 红外警戒 被动测距 精度 仿真
  • 简介:基于交叉非对称式切尔尼-特纳系统设计了一种宽光谱高分辨率微型分光系统,采用Zemax光学设计软件进行了光路设计、优化及像质分析后,得到了尺寸为70mm×42mm×15mm、波长范围为200-750nm、分辨率为1.5nm分光系统,并搭建了实验光路对设计结果进行了性能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了设计指标要求,具有小型化、高分辨率、结构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可应用于水质在线自动分析仪器中进行多种水质参数监测。

  • 标签: 水质监测 光学设计 分光光度计 宽谱段 光谱分辨率
  • 简介:为了消除经典滑模变结构控制在导弹控制系统中产生抖振现象,提出了一种新型基于二阶滑模变结构控制导弹姿态控制系统设计方法。为便于导弹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将复杂导弹姿态运动方程分解成三个简单子系统,即俯仰通道子系统、偏航通道子系统和滚转通道子系统,同时将三个通道间耦合项等效为外界干扰。当三通道间耦合项有界时,分别给出了三个子系统控制器。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正确性和有效性,并且有效消除了系统抖振现象。

  • 标签: 导弹姿态控制 二阶滑模控制 抖振 李雅普诺夫函数
  • 简介:通过分析F-P扫描干涉仪工作原理,基于STC89C52RC单片机,采用PA93功率放大器驱动压电陶瓷,设计了1064nm平平腔结构F-P扫描干涉仪。腔镜反射率为98%,精细度156,腔长0.1~100mm连续可调,对应自由光谱区1.5~1500GHz和分辨率9.65~9650MHz。压电陶瓷驱动电压和频率通过4×4矩阵键盘,可以在0~200V和1~30Hz连续可调,显示在1602液晶屏上。同时可以通过RS232串口与计算机通讯,在上位机使用LabVIEW软件界面方便地设置压电陶瓷驱动电压和频率。最后使用该F-P扫描干涉仪,对激光二极管泵浦Nd:YVO4激光器纵模进行了测量,验证了整个系统工作性能。

  • 标签: F-P扫描干涉仪 F-P标准具 激光器 单片机
  • 简介:研究了基于自散焦克尔非线性PT对称三角格子中双峰光孤子存在性及稳定性。采用改进平方算子法(MSOM)迭代计算出孤子数值解,发现双峰之间具有相同相位双峰光孤子存在于第一带隙,并且可以在某个范围内稳定传输。由傅里叶配点法得到线性稳定性与非线性模拟传输结果是一致。此外,这种PT对称双峰光孤子对入射角度非常敏感,从不同角度入射光孤子具有不同传输特性。

  • 标签: 双峰光孤子 克尔非线性 PT对称 三角格子 傅里叶配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