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文学与思想史的跨学科研究,虽然是近年来才更有意识加以倡导的研究取向,但事实上在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轫之初就已竹诸实践。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乃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新时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方兴未艾。本文从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出发,试图强调下列几方面的问题。其一,将文学与思想、心态和精神的历史联系起来,不是一种机械的拼合与杂糅,而应该是一种相互渗透和交融,从最高意义上说,是为了恢复文学研究的人文学品格;其二,文学与思想史的连接,非但不是要简单地用文学和语言的材料证明思想史的结论,而且恰恰是要激活“如何说”与“说什么”之间的有机关联:其三.文学是对真理问题和个体命运具体而直接的表达。因而它也为我们质疑那些约定俗成的“常识”与“定见”、那些一成不变的命题和所谓“普遍规律”提供了最大可能性,而这也正是比较文学之所以成为比较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 标签: 跨学科研究 思想史 文体 意义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着重从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多与工作对象联系沟通、加深感情,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做一个有心人。思想政治工作不是高大上,而是非常接地气的工作,只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掌握一定的方法,思想政治工作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政治工作 有效性
  • 简介:论文从“视域歧分”的视角考察了文学与思想的历史关联.指出西方文化基于“同一性”的真理观奠定了“原本”与“摹本”、“理性”与“欲望”、“推理”与“叙述”等一系列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与此相应,思想(哲学)取得了对文学的支配地位。古代中国文化虽然也重统贯之“一”,并有“文”“道”之分,却未建立哲学与文学的文类对立。论文以海德格尔为个案辨析了“诗”“思”合一的哲学内蕴及具体表现.并对文学的思想史研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 标签: 文学与思想 视域歧分 诗与哲学之争 海德格尔
  • 简介: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胡先骕以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面目出现,成为学衡派的三大中坚人物之一.胡先骕受到传统儒学教育和新人文主义的双重影响,加之与新文化派诸人争夺话语权的意识,使得他自觉地走上了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的路径.胡先骕的古典主义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文言文的坚持、对文学性质的解读、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古典追求和对文学道德教化功能的重视等方面.他的古典主义选择对正确理解科学概念、继承和重构传统以及反思现代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胡先骕 古典主义 文学思想 表现 意义
  • 简介:本文将结构主义谱系研究分为三种模式:法国模式、东欧一西欧模式、雅各布森模式,并以雅各布森模式为基础,探讨结构主义思想范式的出现与19世纪德国学术思想的广泛联系。

  • 标签: 结构主义 谱系研究 雅各布森模式
  • 简介:在当前学科分割日益固化的形势下,文学史与思想史的研究各有侧重,但在作者看来,它们之间存在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联,而且文学通过自身的“再现性”与“想象性”可以在文本中呈现其他学科的观念。由此,作者提出文学侨易学这一方法论概念,研究文学世界里的观念侨易现象,在纷繁复杂的文学世界里、数量庞杂的文学作品中,择出最具意义的诗思作品并追及其后之诗哲人物。将其适当地填入到思想史叙说的谱系之中,为文学史与思想史之间的联通提供有效的路径。

  • 标签: 文学侨易学 观念侨易 思想史
  • 简介:20世纪90年代是具有双重意义的历史时段。一方面市场化与全球化“理所当然”地成为20世纪中国探索“现代化”之路的“最终”选择;而另一方面,作为新世纪的前奏,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社会资源的激烈重组,为新世纪提供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起点。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人文精神 “精神” 人文知识 社会资源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