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事求是蕴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发展和趋于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新阐述、新发展。

  • 标签: 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 简介:170年前,由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者同盟(CommunistLeague)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在伦敦第一次出版。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那以后,共产主义运动就成了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同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相比,《宣言》的篇幅并不是很大,但影响非常深远。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宣言》更是有着极为重要和特殊的意义。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中国共产党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马克思主义 《宣言》 纲领性文件
  • 简介: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性文献。它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上,重视阶级斗争理论,提出“两个必然”的思想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斗争胜利的必然性等科学原理,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与未来命运时充分运用了辩证法,对俄国公社是否可以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论述运用了矛盾分析法,客观评估自己的理论,多次表示《共产党宣言》中的某些具体论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已过时等都体现了辩证法思想,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共产党人与其余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在社会理想上的联系,强调了共产党人与其余无产阶级政党与群众之间的重要区别,申明了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与传统实行决裂的前提条件,提出了在共产主义社会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目标,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崇高的社会理想。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理想信念教育 经典
  • 简介:<正>在中国,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问题,首先面临的必是一个巨大而明确的意识形态语境问题。70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从对一种外来思想的传播,到与中国革命的时代要求密切关联的理论雏形初现,再到社会和文化巨变时期由思想解放带来巨大的理论反思热情,整个过程始终处在一种相当自觉的意识形态语境之中。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们来说,"马克思主义美学"首先意味着一种意识形态压力,一种现实的制度性存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构常常不是作为一种理论任务,而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自我陈述而出现。因此,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意识形态话语 理论任务 思想解放 美学界 语境问题
  • 简介: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进行高度凝练,仍然是我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逻辑联系,有效克服实践中群众普遍反映存在的问题,在本质上要集中揭示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和高扬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在方法论上要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文字表达上要更加精炼简明、易记易传。同时,还要更加深化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问题。

  • 标签: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科学提炼
  • 简介: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异化消费理论被作为重要的中间桥梁和分析工具,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与其基本经济、政治制度联结起来。因而,他们强调资本主义危机概念,认为这样的危机从生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被生态危机取而代之,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矛盾,进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又以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批判为基础,逐渐深入到了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层面上来。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异化消费 生态危机
  • 简介:作为一部研究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理论的专题著作,段吉方博士的《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体现出一种穿越理论主义的倾向。这主要表现为如下三种维度:首先,在对话意识主导下,超越以逻辑为皈依的理论崇拜,既呈现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的得失利弊,又细致阐发研究主体的文学观念;其次,在运思过程中,全面体现鲜明的批判立场,珍视理性、坚守真理;最后,不回避真实的中国经验,既突出这些具体经验的基础意义,又重视伊格尔顿在中国文论建设中的启示意义。总之,作者的美学写作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反理论主义的范例,而且引导我们开启消费主义时代里美学何为的思考,值得重视。

  • 标签: 伊格尔顿 理论主义 意识形态
  • 简介:建国初期,党的理论工作者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就一些问题展开了论争。他们的研究虽然带有宣传性和阐释性的特点,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对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建国初期 马克思主义 艾思奇 学术争论
  • 简介:社科界老友郑国玺、薛建平?赠新著《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研究》。我初一浏览,为其独特的研究视角所吸引;仔细拜读,窃以为它是一部系统深入揭示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真谛的专著。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特色理论 专著 系统 社科界
  • 简介:阿格里塔从劳资之间的阶级斗争的角度,探讨了资本主义积累模式或调节模式的演变过程。在他看来,不管是泰勒制、福特制还是后福特制积累模式,都是为了以资本主义的方式来解决前一个积累模式中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在对福特主义积累模式的形成与危机的解读中,阿格里塔不仅很好地贯彻了上述思路,而且还仔细地探讨了这一积累模式把劳动过程与消费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特点。应该说,阿格里塔的调节理论体现了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不同的新的左派理论思路,但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这种阶级斗争线索,不是以历史观尤其是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阶级斗争,而只是经验政治层面上的阶级斗争。他的调节理论所具有的理论局限从根本上说是与此相关的。

  • 标签: 阿格里塔 福特主义 调节
  • 简介:蔡和森是我们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为译介、阐释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以此为指导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与中国社会构想的主张,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

  • 标签: 蔡和森 社会形态理论 中国化
  • 简介:<正>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中,意识形态一直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核心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是现当代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对意识形态作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对于丰富意识形态概念的意涵贡献卓著。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雷蒙·威廉斯在《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一书中指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介于以下两种意思之间的:一是"一种某个阶级特有的信仰系统";二是"一种可能与真实的或科学的知识相矛盾的幻象信仰系统,即伪思想和伪意识"。威

  • 标签: 社会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 詹明信 齐泽克 拉康
  • 简介: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几次重大追问,都蕴含着丰富而科学的学习观。从历史缘由看,每次追问都无一例外地和马克思主义的文本、解释、应用有关。从追问实质看,各种不同形式的追问实质上都反映了追问者所坚持的科学学习观。从价值诉求看,各种不同的追问都表达了追问者坚决纠正偏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不断寻求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牢固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共同理论诉求,从而明确表达了追问者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科学学习观。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观 科学学习观
  • 简介:马克思主义科学,具有严整、完备的理论体系。这种科学理论体系的严整性,是它自身坚持理论创新的结果,固有的本质特征,科学精神的体现,求真的存在方式和必要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始人一贯高度重视科学理论体系的严整性。从严格的狭义的原创意义上说,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并加以阐述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理论观点和学说才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后,相对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时代特征和各个国家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运用和发展形态。应深入学习、研究《资本论》的逻辑,从指导现时代实践出发,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科学体系 思考
  • 简介: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是审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对于今天人类社会问题得以产生之根源的回答,仍须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阐释之科学社会主义逻辑思想的指导。当今时代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国家交往、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化沟通、生态建设等领域的现行全球社会生产关系或全球治理上层建筑阻碍着全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应当从现行全球社会生产关系或全球治理上层建筑的调整或变革入手,这恰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的初衷和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其科学社会主义逻辑思想根据。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学社会主义 全球性问题 全球治理困境
  • 简介:《论十大关系》是1956年4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之际,毛泽东所作的一次重要讲话。“讲话”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借鉴,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应当处理好的十大关系,初步探索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讲话”虽未明确提到“和谐社会”的概念,但从其倡导的“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的基本方针,“统筹兼顾”的基本方法。

  • 标签: 《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 和谐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创造性运用
  • 简介:雷蒙·威廉斯、E.P.汤普森、理查德·霍加特等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重视工人阶级与大众文化经验,在"文化与社会"的经验视角上建构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在理论形式上则表征了一种理论与现实交互影响的经验性特性。"文化与社会"的传统、文化研究的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分别构成了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经验性的文化、美学与理论的内容,在文化经验分析与理论研究的张力形式中充分体现了其理论价值和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

  • 标签: 20世纪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文化与社会 经验 文化马克思主义